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中国古代玉器青铜器和漆器教案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青铜器 和漆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本课重点是介绍青铜艺术的种类、用途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二)内容结构
  本课教学内容分成玉器、青铜器和漆器三部分。各部分分别叙述有关欣赏玉器、青铜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全课共分以下18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是本课的引言。说明为什么选择玉器、青铜器和漆器,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说明玉、石的关系。 第三段说明玉器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用途,以及商周至汉代玉器工艺的演变和发展。 第四段说明玉器的设计创作的主要特点。 第五段分析周代玉器《玉佩垂饰》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说明工艺美术设计所遵循的法则。可惜本课图版中未能刊出这一作品的图片。 第六段说明青铜的特点以及青铜工艺产生的时间和它的鼎盛时期。 第七段说明青铜器的范围以及如何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第八段说明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征,并以著名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四羊尊》、《虎食人卣》为例。由于图版限制,前两件作品未能刊出图片。 第九段说明西周青铜器的主要特征,⒁晕髦茉缙诘摹队鄱Α肺 ?第十段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征,并以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和战国时期的《十五连盏树形铜灯》为例。 第十一段说明秦汉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段分析著名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段分析著名汉代青铜器《虎牛形祭案》的艺术特色。 第十四段说明中国古代漆器的特点和它产生的年代,以及它的发展演变。 第十五段分析战国时期漆器《彩绘透雕小座屏》的艺术特色。 第十六段分析汉代漆器《漆耳杯套盒》的艺术特色。 第十七段分析明代漆器《牡丹纹剔红盖碗》的艺术特色。 第十八段分析清代漆器《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教学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工艺美术类别。(图片展示)
  教学内容:
  1、 玉器工艺: ·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之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持续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请A同学谈谈玉器的用途。 ·玉器图片欣赏。
  2、 漆器工艺: ·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 ·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漆器工艺的种类有哪些呢?请同学回答。C同学小节。 ·漆器作品欣赏。
  3、 青铜艺术: ·为什么古人采用青铜铸造器具? 青铜器有哪些种类?(思考) ·请B同学小节。 ·夏铸九鼎简介。 ·商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期。 《司母戊方鼎》(商)(通耳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中的鼎是古代一种炊器,煮或盛鱼肉用。它的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鼎的两耳一般立在口沿上,目的是在取用鼎时,用鼎钩将鼎钩起。"司母戊"方鼎因器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而得名。据考证,"司"为祠,意为祭祀;"母戊"是商王文丁母亲的谥号,所以,这件鼎很可能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母戊而铸造。 司母戊方鼎为直口,宽边,立耳,耳廓饰双虎噬人头纹,壁厚,腹深,腹周边饰兽面纹(旧称"饕餮纹"),中间为白地,方腹四角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条粗壮的柱状足,足的上部均饰一兽面纹。整个器物外观雄健浑厚,纹饰庄重,气势威严。它的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成的。鼎耳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铸造青铜器的模型称"范")浇铸上去的。这表明商代的青铜冶铸已达到很高的成就。 司母戊方鼎既是炊煮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它体现着商代奴隶制贵族的无上权威。 《四羊方尊》(商)(高58.3厘米,口每边长52.4厘米,重34.5公斤,1938年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青铜器中的"尊"是一种盛酒器。此器的基本造型是方尊,上下分成三个部分,器口颈部分以极劲健有力的弧线起始,以稳重的直线围成的圈足结束。中间部分是用分铸法铸成主体的四只大卷角羊身,分置于四面转角之处,肩部的空隙处有蜿蜒的龙。器物上部饰以蕉叶纹,以加强口部开放的感觉。羊身及器身其余各部分均填以严谨工细的鳞纹和云雷纹。羊肩还饰有高冠的鸟纹。整个装饰十分繁复,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从这一器形的设计来看,它把平面的形象和立体的形象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运用了线刻和浮雕的手法,使这一器物显得更加庄重威严。在铸造工艺上,它采用了分铸技术,即首先将羊角和龙头铸好,然后将其二者分别插入外范中,再进行整体浇铸,使之成型,又一次显示了我国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商周青铜器特点: 商代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形制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秋战国青铜器艺术。 《莲鹤方壶》(春秋)(通高118厘米,口横30.5厘米,口宽24.9厘米,重64.28公斤,1923年河南省新郑出土)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壶是一种盛酒器。它的造型有圆形、方形、扁形、瓠形等。这件莲鹤方壶(又称"立鹤方壶")是青铜器中的著名作品,出土时还有一件与此同样造型的青铜器。现在,一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馆。 莲鹤方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长度约当壶身高度的2/3,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壶盖上部为两重骈列的莲瓣形装饰,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盖心一只展翅欲翔的鹤。鹤的形象生动真实,为早期青铜器艺术中所罕见,被学术界认为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战国以后,青铜壶盖以立鸟为饰的渐多,莲鹤方壶为此类器物的已知最早实例。
  ·春秋战国青铜艺术特点: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秦汉青铜艺术: 《长信宫灯》(汉)(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河北省满城陵山窦绾墓出土) 这是1968年出土的一件艺术价值很高的青铜器,是汉代铜灯具中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器上所刻铭文中有"长信"二字,根据墓主窦绾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妻,而中山靖王的祖母即汉景帝时的皇太后窦氏所居住的宫殿名"长信宫",故将此灯定名为"长信宫灯"。整个灯的造型非常新颖别致,呈宫女双手执灯形象,器身通体鎏金。灯座和灯罩都可以拆卸,灯罩还可以汗合,以便调整灯光照度的宽窄。灯盘上的一个短柄,可以用来调整照射方向;宫女的头部和右臂也可以拆卸,因为右臂实际上是烟的通道,使灯烟容纳于宫女形的器身之内,使室内保持空气洁净,实在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构思。宫女双手执灯,跪伏在地的姿态以及小心翼翼侍候主人的神情,也完全符合一个身处深宫的年轻宫女的身份。 《虎牛形祭案》(汉)(高43厘米,长76厘米重12.35公斤,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出土,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葬出土的一批重要青铜器中的一件。属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滇族的文化。关于这一青铜器的年代,一般定为西汉,也有学者以为要提前至战国时期。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便于祭祀时在上面安放祭品。为了保持器物的稳定性,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虎。在牛的前后脚之间,利用空腹,横一头小牛,别有一番情趣。 ·秦汉青铜艺术特点: 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美)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玉器工艺 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之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持续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所以,中国古代的玉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工具和生活用器)外,还用于礼仪、祭祀、装饰、陈设等。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玉人》(商)(高7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的玉器中的一件。此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书村西北约100米处。1976年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这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墓内出土的各类随葬品共达1928件,其中玉器约300件。大部分为玉雕动物,玉雕人像有10多件。这一件跪坐人像,刻画最为传神。玉人呈黄褐色,属圆雕。玉人双手抚膝,长脸尖颔,细长眉,塌鼻突嘴,两眼直视前方,头发梳辫盘至头顶,再用箍形"颠"束住,"颠"前还有卷形的冠,身穿长衣,交领、窄袖,腰束宽带,衣上饰方纹,腹前悬长条形的"蔽鄹",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可能是武器。此玉人虽然仅高7厘米,但各部分都雕琢得十分精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商代贵族的形象。 青铜工艺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继彩陶艺术之后,兴起的又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的工艺美术。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纯铜(红铜)的熔点很高(1083 ),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 一900~C),且增加硬度。同时,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有较高的铸造性能,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们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工艺,始于夏代末期。最兴盛的时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代表。商、周的青铜器,固然种类繁多,但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即有一些青铜器,如最常见的生活用器鼎(古代的炊煮器),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时,便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奴隶主地位的体现,称之为"礼器"。例如,按古书记载,奴隶主阶级的礼制规定,祭祀和宴饮时用鼎的数目是有严格规定的,即"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说明像鼎这样的青铜礼器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加上商代社会尊神重鬼,崇拜祖先,所以,商代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形制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教材中选用的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进入秦、汉时期后,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美)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虎食人卣》(商)(通高32.5厘米,传湖南安化出土,日本泉屋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卣"(音"友"),是一种盛酒器·,它的形制似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 这件虎食人卣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铜器。卣身作虎踞坐形,竖耳瞪目,张着大口,虎牙毕露,两爪抱持一人,作噬食状,给人以恐怖感。器顶有盖,上有立兽,提梁饰夔纹,两端兽头。虎前足上饰顾首龙纹,背饰牛首纹,中配扉,尾饰鳞纹。整个纹饰极其精致,惜此器流散在外。与此器相似的另一虎食人卣,也在法国巴黎塞奴施基博物馆。 《盂鼎》(西周)(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传陕西岐山礼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现存的著名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传为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此鼎因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记载周康王23年贵族盂受策名时,周王昭告周立国的经验与殷亡国的教训,命令盂要效忠周王,故称此鼎为"盂鼎"。这些珍贵的铭文对研究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这件鼎的形制看,它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除口沿下饰饕餮纹带外,足上饰兽面,并有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体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风格特征。
  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红漆木碗》(新石器时代)(高5.7厘米,口径10.6X 9.2厘米,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 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一件漆器。根据它出土时位于该遗址第三文化层来推断,它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彩绘透雕小座屏》(战国)(通高15厘米,长51.8厘米,1966年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件漆、雕、绘三者有机结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周身黑漆为地,并以朱红、灰绿、金银等色进行彩绘。座屏外框也用朱红、金银漆绘出风纹等纹饰。更有意味的是,在这小座屏的外框中,用透雕的手法,共雕刻了49个动物,计有:大蛇20条,小蛇15条,蛙2只,鹿、风、雀各4只。这些动物造型生动、优美,相互结合得十分自然,体现了战国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漆耳杯套盒》(汉)(通高12.2厘米,口横16.5厘米,口纵19厘米,1972年湖南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组设计非常巧妙的漆器。呈椭圆形的漆具杯盒,内部空间并不大,但由于设计合理,却能盛放7件耳杯(6件顺叠,1件反扣),充分利用了盆内的有效空间,而且套合严密,其设计的巧妙,堪称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典范。盒与杯均为木胎。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褐色漆,以红黑二色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纹。 《牡丹纹剔红盖碗》(明) ?这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中"剔红"的代表作主一。唱9红"又称"雕漆",是在层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花纹的一种漆艺技法,因它大多采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或称"雕红漆"、"红雕漆"。我国古代的雕漆工艺始于唐代,盛于元、明。雕漆工艺因漆层多,较费工时,雕刻技术精细复杂。要雕出花叶的转折起伏凹凸,显得有刚有柔,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层次交代分明,呈现出一种精美的浮雕效果。这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还要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所以,外国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多收藏有中国的雕漆工艺品。这件牡丹纹剔红盖碗就体现了上述的艺术特色。 《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清)(高7厘米,直径1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现存清代漆器工艺的精品之一。它米用了多种漆工艺技法。三风牡丹纹中的风头,头后飘起的细毛及风身金色较浅。,这是中国古代漆工艺名著《髹饰录》中所称的"彩金象"的画法。凤头的轮廓及眼睛用黑漆细勾,凤背的鱼鳞式羽毛及翅翎、牡丹的花叶,金色浓淡成晕,是北京漆艺匠师所说的"搜金"的画法。牡丹花叶则用金笔勾筋。可见仅"描金"·(在彩色漆绘花纹上加描金线称"描金")一项,其手法就有多种。漆器工艺技术之精由此可见一斑。

自然教案压缩空气教学设计思路压缩空气这一课,空气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物质,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在探索这两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当学生认识了这自然教案水的浮力水的浮力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自然教案做手电筒教学实录1做手电筒教学实录执教整理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实验小学吕国庆指导评析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实验小学李俊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通过具体操作认痘镜缏返淖槌自然教案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课型逻辑推理课教学要求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向学生进行自自然教案复习时分秒复习时分秒一导入同学们好!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光阴胜似无价宝,日夜累计时分秒。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时间,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钟表。二整理(一)复习钟面你知自然教案11常见的力11常见的力(1课时)一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2能独立设计记录图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自然教案声音声音小学自然第三册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声音有强弱高低的性质。(知识目标)2会用实验分辨声音的强弱高低。(技能目标)3体会乐声和噪声对人的影响。(情感价值目标)4对学生自然教案常识小学我看到了什么一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自然教案磁铁教学内容磁铁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磁铁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磁性强弱是不同的。2知道磁极的磁性最强。磁极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3学生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实验记录。教学青春舞曲说课稿范文教学课题青春舞曲课时第一课时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若干)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2通过表现歌曲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协作能力。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高中物理说课稿1。说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2002年版高一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重要的运动,它既是对前一节所学的加速度的深化和加强,也为即将学习的自由落
人教版第二册看电视教学设计教材简说看电视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以奇妙为线索,采用首尾呼应,设问引思的方法道明了一家四口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频道的浓浓情款款爱,巧妙地将家庭的识字8(AB案)教学目标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学会北南等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5个生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识字三教学目标1认识15个字。会写4个字。学习新笔画撇点竖提。2。熟读歌诀,了解有的字(合体字)是由两三个独体字组合而成的特点,初步了解汉字表意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喜欢识字。教纪念教学反思纪念教学反思两节连堂课,居然没有把课上完,还有5个字没有写,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呢?先理一理思路,揭题后进入字词句的学习,然后分段朗读课文,解决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读顺的目的。可是讲到第第1课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三)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二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渲染导入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大班活动教案鞋底的秘密大班活动教案鞋底的秘密东营区实验幼儿园乔洁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鞋底的秘密。2通过设计鞋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活动准备1让幼儿提前穿一双丝袜。2观看大屏幕音乐踢踏舞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上册06课盘泥条分析盘泥条一教材分析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上册06课盘泥条盘泥条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或粗或细的泥条在造型表现时有着很大的灵活性,盘制的造型富于变化,盘泥条既可以盘成一个造型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04课欢乐陶吧分析欢乐陶吧一教材欢乐陶吧分析本课欢乐陶吧通过对古今陶文化的欣赏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国陶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动手制作欢乐陶吧陶艺作品,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母亲河教案第三单元母亲河教学内容欣赏长江之歌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欣赏黄河船夫曲学唱歌曲保卫黄河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六乐章歌曲长江我的家保卫黄河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教学目标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长江我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lt诗经gt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那树教学设计8那树教学设计设计兼执教者新安艺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