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探究建构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立体化教学的设想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属于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的新举措,它力图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这对地处大西北的西北民族大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系列选修课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授课内容。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嬗变的历程, 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分析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等。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早已形成了分朝断代的文学史教学与分阶段讲授文学作品的模式, 往往在梳理各时期文学发展的线索时追溯作家作品之间的承接渊源和创新流变, 纵向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特别是每一时期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成就与影响。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成效显著,优势明显,但这门课程较少关照地域文学的发展和特征,这无疑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建构留下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程和教材建设 ,拟以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学地理学为理论依托, 注重描绘地文人关系中的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发展面貌。 一方面关注河陇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性对古代河陇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关注河陇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在形成河陇文学独特面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历代陇籍文人和客居河陇文人在形成河陇文学与文化方面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即如学者所言: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群体和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构成的影响,同时考察文学家所完成的积累,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 ①以揭示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质。
  一、开发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意义
  河陇一词是历史上人们对于河西、陇右的合称。 河陇地区指今六盘山以西,新疆以东,包括河西走廊及其南北边缘地带, 以及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东部黄土高原地带以农业的早期开发而著称, 河西走廊地区则以畜牧业的发展称誉史册; 河陇是一个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混合并存的地区。 河陇文学与文化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自古以来,河陇就是戎羌之地、华夏边陲,胡汉杂居,民族构成复杂。 河陇作为古代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舞台,是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攻占争夺的地域。 西羌、西戎是这块土地上古老的居民。 秦汉之际,月氏、乌孙、匈奴据有河西之地,而陇西、陇东、陇南仍有羌戎各部分布。 随着秦汉王朝建政设郡,戍边屯垦,大量内地汉人移居河陇,许多降服的少数民族居民被安置于此, 民族的交流融合成为河陇历史的一大主题。 在汉唐至明清统一强盛的时代,河陇既是边防重地,又是王朝联系西北少数民族的桥梁;在国家分裂动荡之时, 则成为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割据之地,匈奴、氏、羌、鲜卑、吐谷浑、回鹘、吐蕃、党项等族曾先后入主河西、陇右。
  河陇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 汉唐之际丝绸之路繁荣了近十个世纪,河陇成为融东西文明于一体,日益开放、日益发展、日益繁荣的地区。 古代西方的宗教、艺术、哲学以至于物种等,在河陇大地上传播、生根,大量胡商贩客、僧侣艺人、使者役夫在河陇往返、定居,其行踪遗俗,迄今依稀犹存。 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河陇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使河陇文学与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 因此,河陇文学与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地域性特征。 与西域文学相比较,它具有更多的汉文化特征;与中原文学相比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多元、兼容、开放、创新是其突出特征。
  所以,开发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这一课程,通过课程和相关教材,丰富学生的地理和历史知识,提高其文学水平和文化素养,开阔其心胸视野,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现状
  学界对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 是伴随对西北边塞诗歌的深入研究而展开的。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末,学界开始关注古代西北文学和文化。 就文学方面而言,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唐代西北边塞诗上,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古代河陇地区的文学创作。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 出现一批有关河陇地区的诗文选本和研究专著,如《历代咏陇诗选》(1981年)、《杜甫陇右诗注析》(1986年)、《历代河西诗选》(1988年)、《甘肃历代诗词选注》(1988年)、《甘肃历代文学概览》(1994年)、《甘肃历代诗文曲词鉴赏辞典》(1994年)、《甘肃古代文学作品选》(1994年)、《陇文化丛书》(1999年)等,这些选本与专著或聚焦吟咏河陇的诗歌,或探讨河陇文学与文化的演变轨迹,它们的相继出现,为人们研究河陇地域文学与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2000年至今, 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不断由宏观向微观发展,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例如《古今咏陇诗词选》(2000年)、《陇右诗选注》(2002年)、《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002年)、《陇山交通与诗歌》(2003年)、《河陇文化觅踪》(2004年)、《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2007年)、《陇右文学概论》(2007年)、《诗圣与陇右诗》(2008年)、《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2008年)、《唐代文学与陇右文化》(2009年)、《河陇文化》(2011年)等,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河陇文学与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此外,研究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学术论文也逐年增加,可以说,河陇文学与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据笔者统计,到目前为止,甘肃各高校只有少数院系开设有甘肃古代作家作品、敦煌文学、陇右文学概论、河陇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我们试图开发一门将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的课程,通过课程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河陇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文化渊源和文学特征,这对地处黄土高原、丝绸之路上的西北民族大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与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项目组8名成员均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 长期以来,本项目组成员都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 中国古代文学 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中国古代文学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在主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中, 为拓展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本项目组成员积极建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先后为学生开设《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史汉导读》、《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文人与传统文化》、《唐诗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学元典导读》、《中国古代散文》、《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文献检索》、《古代小说与政治》、《中国神话研究》、《诗经、楚辞研究》、《苏轼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十余门专业选修课,初步形成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这些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项目组成员多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收获与总结,也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种追求,它在深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又一次新尝试。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特别强调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从教师的角度说,研究性学习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设计,即综合考虑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设计中点(河陇作家和作品)、面(河陇的历史变迁及文化背景)、线(河陇文学发展史)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知识点的确定,到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内容,再到教案设计、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书目及内容等,教师必须在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学习效果,各教学环节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学生角度说,学生主动参与和密切配合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学习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搜集自己家乡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相关资料,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完成对家乡地域文学与文化点、面、线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使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其学习成果。 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了解家乡地域文学与文化的浓厚兴趣, 而且可以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与此同时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还可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集中考察某一地域文学的特点,然后由教师作为主持者,引导学生在陈述资料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总之,在庞大网络资源的支持下,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将不断扩大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 这其实是对教师和学生同时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即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学术修养, 及时把握学术前沿的动态,以保证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评判,而学生也要在掌握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接触各类学术观点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教材建设的构想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 一部优秀的教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 。《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教材是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项目组成员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将以河陇地理、历史和文化发展为背景,突出河陇多民族聚居地多元民族文化的特征,描述古代河陇籍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成就, 考察历代入陇诗人及其河陇诗文创作,探寻丝绸之路上的文学景观,追踪佛道传播在河陇大地留下的印记, 以及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学对河陇乃至中国文学的影响等。 根据兼顾点(河陇作家和作品 )、引出 面 (河陇的历史变迁及文化背景)、带出线(河陇文学发展史)的流程,构成以河陇文化为背景, 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河陇文学发展的立体图景。 在分析河陇文学发展时,既要注重河陇地域文学的个性特征,又要关照地域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作家作品(包括河陇籍作家作品、入陇诗人及其作品、历代描写河陇的作品等),或综合分析,或对照比较,或点到为止,或批注解释,努力阐明其作品风格与古代河陇地域之间的联系,以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视角,阐述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概貌,即以河陇历史变迁和文学嬗变为经,以河陇作家作品为纬,纵横交织,精心结构并撰写河陇文学源远流长而又高潮迭起的历史进程, 总结历代文学家对河陇文学的贡献,突现河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特征, 展现河陇文学名家辈出、 佳作如林的丰硕成果,确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教材,《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应当遵循学理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语言力求活泼灵动,适当穿插逸事趣话,做到文脉起伏、张弛有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发探研留下思考的空间。 每章篇末附列的思考题,既要提示学习的要点和重点,又要预设学生探索的问题和启发其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 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的一次机遇和挑战,我们将通过不懈努力,积极建设古代河陇文学与文化这一新课程,丰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的内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一份脚踏实地的工作

关于汉语构词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关于汉语构词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httpwwW。LWlm。cOM为什么依据词的结构进行教学从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看汉语的构词有很强的理据性。首先,汉语中的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很多语素可挪威的森林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挪威的森林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很多中国的读者,都是从这一部小说开始认识或开始关注村上春树这位日本作家。就村上春树的作品而言,挪威的森林以德育手段促进小组建设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情况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在其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科课堂教学二十世纪欧洲汉学我非常荣幸地受邀在第42届爱德华休谟纪念研讨会上发表讲演,这位令人长忆的伟人一生致力于促进中国的卫生保健和医疗培训事业。我个人也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非常高兴在耶鲁这所世界名社区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社区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社区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娱乐心态审美层次人文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目前,重庆市江北区正在致力傣族村寨的社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从各个角度研究人类的发展和文化。人类学家们不仅仅只是关乎社会这个大层面,也关注小社区的文化领域。小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圈,也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之地。我们将视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一序言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认为经济成长会带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在这一观念下,城市方面的很多问题被认为是经济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次要现象。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关于有效推进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探索的思考社区文化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人们对于物质指向较为明确而一些人们精神指向相对迷离甚至缺位的情况下,构建好社区文化这一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启迪和引导人们树立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浅论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浅论引言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饮食文化,是基于饮食与烹饪具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虽然全世界的人类都会有饮食这一生活习惯,但是由于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域天气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和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发面差异较大。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名族特征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下,造成了中西方饮食
独立于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戏剧独立于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戏剧ldquo老百姓还爱看旧剧,这不仅由于习惯使然。实在旧戏上还存在着许多中国艺术上的优点helliphellip在今天,若不从利用旧形式做起,那么,我们实当代中国乡村戏剧发展研究当代中国乡村戏剧发展研究人民日报在2016年12月2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场复兴乡村的戏剧试验的文章,报道了2016年10月份在山东潍坊牟家院村举办的乡村戏剧节,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引略论回族文物的伊斯兰文化特征略论回族文物的伊斯兰文化特征摘要因回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使得回族文物除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更具有了伊斯兰文化特征。本文通过介绍回族清真寺的宗教建筑形制以及新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编播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对新版央视新闻频道为对象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其在传播符号,节目体裁,编排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分析改版反映出的新闻频道核心价值取向,关键词新闻频道编播特征时效性解释权2009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及启示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制度保障民本性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具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固有风险和运行机理,它具有局限性民本性剩余性家族性和协同性的典型特征。在现代性的话语背景下浅谈黔东北土家族婚恋中的情歌黔东北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世居在这里的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景东花山乡春节习俗的地域文化特征与现代变迁花山乡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城东南部,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西坡,花山乡政府所在地距离景东县城60公里。境内居住着汉彝哈尼拉祜回藏瑶傣白等15种民族,少数民族占33。在花山乡这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功能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方法代写论文对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属性,又具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经济功能等。关键词体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的文化透视摘要本文以湘西南苗族平话为视角,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崇拜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探讨了部分平话词汇中文化蕴涵,显示了平话所负载的湘西南熟苗文化特征。关键词湘西南苗族平话文化位于湖南省浅析台湾意识的主体特征与中国意识之关系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心理基础,是抵制台独的最深英语电影的特征及其西方文化渊源初探英语电影的特征及其西方文化渊源初探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得到增强,显示着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