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诗词中为什么多离别呢?古代讲求致仕,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就不能总留在家中。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他实现人生抱负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进行全国漫游,他的一首《渡荆门送别》诗,写的就是离家时的情景。李白对他的前途,是充满憧憬与信心的。因此,他乘船一路前行,看到巫山两岸的崇山峻岭,以及苍茫奔腾的江水,还有远处的海市蜃楼,心中是充满惊喜与激动,并没有离别的惆怅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初次见到广大平原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那种惊喜,那种新鲜感,都冲淡了离家的别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有情有义,它不远万里送诗人离开,不离不弃,这有情的江水突然就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从小便生活在四川,对蜀中的山水草木感情深厚,这长江之水曾经滋养过故乡的一草一木,如今又来送别诗人,若说诗人没有半点留恋与不舍,是不符合人情的。
  当然,很多人的离别,并没有李白这样充满豪情壮志,他们大多数是不得已的。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不乏豪迈达观的"另类"作品。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近现代•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俱莫 一作: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般凋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细诉别后的相思。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这首词一改前人写重逢之喜,而抒重逢之苦,富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作者以花暗喻妻子,通过写忍受离别的煎熬后回家看到的境况,表达了作者心中愧、悔、爱、怜齐集的复杂心情,抒写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的感叹。
  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春天,长期奔走在外的词人回到家乡海宁。夫人莫氏原本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只见她面色更显憔悴,不禁万分感伤。这首词,或许就是此时而作。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清代•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你抹掉泪水,颤抖着依偎在我怀里。分别之后,你我承受着相同的凄凉痛楚。每逢月圆,便因不能团圆而倍感伤心。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回忆起你最让我心动的一刻,是你那堪称第一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色的罗裙。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这首词首尾两句都是追忆,首句写相会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间皆作情语,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尽而不尽之意,于凄凉清怨的氛围中叹流水落花易逝,孤清岁月无情,真是含婉动人,情真意切。
  该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写此作品时,纳兰的结发妻子卢氏,已离世多年,长久孤寂的纳兰,总是抹不去与妻子在一起时的那些点滴快乐,总是抹不去心头似被月光镌刻上去一样的温暖回忆。于是写下此词以舒缓自己相思之苦。
  《唐多令·惜别》
  宋代•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以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另有双调六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变体。代表作品有纳兰性德《唐多令·雨夜》等。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一百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双调一百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晁端礼《雨霖铃·槐阴添绿》等。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屡试不第,所以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送友人》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本首诗即使其中的第二首。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宋代•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长山 一作 长水)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丝绸的薄衫被泪水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想到送别时家中亲人将那《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如今已分隔两地,只好靠鸿雁来传递书信。好在东莱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此词写作背景有两说,一是以为作者在滞留青州时写给移守莱州的丈夫;一是以为作者在赴莱州途中的昌乐馆写给留居青州的姊妹们。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认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间,李清照自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馆。作此词奇姊妹。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代•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难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等。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两句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离别的普遍感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交通条件不便,没有便利的通讯手段,因此每一次的离别都意味着再难重聚。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因为相见不易,离别就显得倍加沉重。

如何养成平心静气的心境?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李颖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必定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而这其中,让人高兴的事并不多,正如宋人方岳诗所描述的不如意事常八九。遭遇的烦恼和困扰,却是数不胜数,不计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哪个重要还是都重要?人活在世上,是会有各种需求,各种需求都得到满足,那才叫活得痛苦!首先是物质需求,人要穿衣吃饭,无饭吃,要饿死,无衣穿,要冻死,所以,人把物质摆第一。什么是精神需求?非物质外的一种需老人得了癌症后,有些儿女希望老人早点死,这是什么心理呢?你怎么看?说一下我的感受吧,我父亲去世的比较早,2000年吧那时医疗条件不好我父亲是器官衰竭走的,那时候无论我母亲怎样精心照顾我的父亲得了褥疮身上屁股上都是脱皮流出黄脓一样的水,以至于后脚跟抑郁症适合做什么工作?我是抑郁症康复者。给朋友提点建议。这位朋友毕业一年多了,两份工作都没有坚持下来。说明抑郁症没有完全康复。在没有康复的情况下,我们抑郁症的一些症状,比如思维迟钝。就会造成工作能力下降强迫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症到底是神经递质出问题还是心理出问题?神经递质出问题心理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而且身心是一体的,神经递质出问题,心理也会跟着出现障碍心理出问题,神经递质也会发生异样,两者可形成恶性循环,致人起病后难以自抑郁症患者的眼睛是什么样的?轻微的时候有抑郁猜疑,严重的时候就是目中无人。我以前的一个邻居,年龄相仿,关系还挺不错,各自成家后都下岗疏于往来。听说在婆家跟谁都合不来,总是怀疑大家合伙不待见她,人家说啥都认为是你知道神经官能症有多可怕吗?神经官能症是一种非常难缠的疾病,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患者所遭受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又没有实质性的病变,现有的医疗手段很难治疗,让医生有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归根结底,神经官能症更类什么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近些年来的发病人群正在逐步的扩大当中,不幸患上这类疾病一般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因为它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的弄清楚,也就没有比较有效的特效药。接下来就列举几个在精神分裂症为什么焦虑症每天吃药还会发作呢?所有的心理障碍基本上都有抑郁的背景,都有物质基础缺乏的背景,即与大脑传递情绪信息的神经介质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缺乏有关。这些神经介质主要有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等许多部位分抑郁症一般要多久才会好?很高兴有机会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不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的抑郁症治疗包括三个阶段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急性期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发病症状,这个阶段大约要吃6到8周的药,需大学寝室5个人,我被其他4个人排挤,每天都害怕回寝室,可是必须得回去不可能外宿,该怎么克服恐惧心理?我该怎么办?我以前也是这样。宿舍5人,每个人只知道谈恋爱,打扮。从来不做卫生,每天早上学校喇叭吼了半天不起床。她们感觉我是多余的,每天早上嫌弃我把她们吵醒。带男朋友去宿舍,把我当超级电灯泡。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