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捋一捋六十多年前的邻居们

  文/施廷俊 图/山中岁月
  谋食灌州五十载,束冠离家七旬回。
  再寻旧巷悲无迹,归来何处赋招魂?
  客居灌州四十年,故乡何曾忘去须臾,最难忘的是我家曾经居住了四十多年的八蜡古巷,以及众家芳邻。
  一
  八蜡巷处于小东街、大北街和大东街相交的十字街口,正对大东街,有庙名八蜡(蜡音zhà,或chà),街因庙而得名。相传,八蜡为周代有关农事的祭名。每年农事完毕,于建亥之月(十二月)举行蜡祭。《礼记·郊特牲》:"八蜡以记四方,四方不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郑玄注:"四方,四方有祭也。其方穀不熟,则不通於蜡焉,使民谨于用财。蜡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孔颖达疏:"言蜡祭八神,因以明记四方之国,记其有丰稔有凶荒之异也。"后来,民间附会为驱除虫害、捍灾御患之神。八蜡庙前正对大东街有一灯杆,俗称锡灯杆。庙的南边围墙临八蜡巷,长约80米。庙的面积约2000平方米,庙内有十多间房屋,一口水井,两棵参天柟树。1949年以后,庙内没有了香火,改为"土产市场"。庙内的师傅还俗,其中一个,人称"胡和尚",住在我家对门。他一手治病本事,尤其擅长医治疑难恶疮,那时卫生条件差,十岁以前的我,爱生疮,每次都请他,常常是药到疮好,但也常常使我疼痛难忍。后来,他居住的隔壁住进了姓徐的"打更匠"。他死于大饥荒的1960年,年约六十。1970年代初,"土产市场"曾是"市管会"的办公地点,那两棵高大的柟树下也住进了几户居民。1980年代中期,政府将它整体改建为某单位职工宿舍。庙内那两棵"故老相传二百年"的柟树在什么时候消失,已经没有印象了。   八蜡巷从巷口到齐公馆,长约三百米,泥土街面,最宽处不到八尺,每逢雨天,窄小的街道满是泥泞。街沿上铺有石板,却多不完整,行人常有掉下去的担忧。街道也有点弯曲,1949年以前,八蜡古巷曾因发生过一件血案而闻名。巷内多深宅大院,有好些应当是名人故居的。   1949年以后,八蜡巷的芳邻多属清寒之家,其中也有中上层社会人士。自1950年代中期,小巷尽头的县人民医院迁址重建后,该遗址曾经相继为专区行干校、商校、财贸校等中专校校址,现在则是省属的税务人员培训机构。1998年,崇阳镇要规划,搞开发,大东街向东延伸,那条名叫八蜡巷的小街就从地图上消失,永存于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的记忆之中。   二
  我家居住的那所院落,门牌号为九号,据说,那座院子的主人姓纪,老家在牛皮场。院子是1940年代中后期修建的,临街面六个铺面,长约30米,进深约十米,两个天井,一个后院,共有十多间房屋,后院有一口井,有一棵汽柑树。前门是木板铺面,后门也在街上,却是雕花石阙砖砌的拱形大门,半圆形的门柱、门楣;整个院子面积约300平方米。前后门门柱上都有对联,但今天已经记不得了,但后门是略有些气派的砖木结构、雕花石阙,门楣上的"喜庆大来"四个大字却至今不忘。那时,不知应该从右到左读,常常读为"来大庆喜",惹得别人哈哈大笑。   1950年,减租退押后是"土改",纪姓女主人舍院回乡,只有纪振邦先生居住在其中一间,其余房屋就空余在那里。据说1953年夏天前,纪振邦先生在崇一中钟元林先生班上读高中。当年考上大学,从此那所院落就成了无主的空房子。大约在1953年初,纪先生尚未离开时,就有人家陆续搬去居住,前头住的是屈高氏,中间是胡赵氏,再后面是我外婆王傅氏和我们称为谢大嬢的谢王氏。1956年公私合营,我和三个弟弟随婆婆住进纪家的空房,1958年,上南街退街,我们全家都迁居这里。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房子慢慢也就变成了公房。1980年代,落实政策,我们家居住的那几间就成为人民政府的"公房"置换给我们的了。待到我们劳神费力将它翻新一过,还没有喘过气来,1998年,崇阳镇要搞开发,它莫名其妙地又变成了"公产"。   纪姓人家的这座宅院进大门是一个小巷,在那里放着两副棺材。随着1969年冬天胡大奶离去和1975年春天屈奶奶的弃世,棺材派上用场,那里才变得宽敞。   前巷及其旁小屋上面有一间小阁楼,有一架长梯,记得第一次上去,吓了我们一跳:那里放着一个真人的塑像,据说是纪家的男主人的肖像,那时他已经过世。因为胆小,弟兄之间常常用"纪大爷来了"互相吓唬,所以晚上从前门过,旁有棺材,上有纪大爷,总是提心吊胆的。   前巷旁小屋的前面有很高的窗台,很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当铺。那里,最初居住在这里的是李三爸一家三口。1958年,大炼钢铁,李三爸上山,在地名"小涡旋"的地方开餐饮业,休假回家,总要扛上火药枪去打鸟雀,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几十只麻雀被旋毛剖肚,随即下了油锅。1962年,李家搬走,胡代仁先生家搬来。后来,经过再三转换,到1998年拆房搬迁时,那里居住的是廖亚群一家。   三
  八蜡巷多深宅大院,居民有一百多户,水井也有十多口。那时,打一口井是很不简单的事,好像有水井的院子就是大户人家。从西向东,南北两边,现在还记得的有这样一些院落和人家。   康家是街口南边第一家,也是八蜡巷第一家,其实他家也算小东街第一家,好像有阁楼,有没有院子,我不知道。第二家是个进深约十余米的小院落,房屋不到十间,原来的主人不知是谁,我懂事时已经是邓二奶家。院子里有一口井,胡代仁先生家曾寄居在井旁的那一间。以后住进的大概是邓家的亲戚,虽然是邻居,却因不大来往,所以不知其人其事。这条街属于私人的房子并不多,康、邓两家以及巷子那头的外科医生"接骨如神"陈家却属私有。   南边第三家就是我们寄居的纪家大院。过纪家大院雕花石阙砖砌的拱形大门,紧邻就是蓝永叔先生、谢先智他们五六家居住的小四合院。那院子长宽都在15米左右,院坝不大,偏南方有一口水井,特殊在于四方都有楼,楼上住的人家却不多。蓝永叔先生博学多能,是这条街为数不多的教书先生之一。蓝先生家对面是个较大的院落,1949年以前,八蜡巷北边的人家应该从这里才开始,后来"土产市场"的院墙被改作房屋住进居民,那已经是1960年代以后的事了。   这座北边的第一院子约有一亩大小,大概住有四家,因为常去,比起其他院落来,记得要清楚一些。进院子一个约有半亩大小的坝子,中间一条路,两边都种上了菜,有篱笆分隔开。靠西边住着马嬢嬢一家,男主人姓黄,好像在外地工作,不常在家;靠东边那家姓李,近邻都称呼主人为李二爸。李二爸与李三爸是亲兄弟,后来都被饮食业合作过去。过坝子是一道门,正面住着王志明一家,靠西边是黄二奶一家。这家的家境不太好,1965年却出了个大学生,实在光彩。   与李二爸他们这个院落相邻的是一个神秘的大院,有十多个铺面,里面也有楼,它的主人原来是谁,我不知道,但知道的是,自1950年起,那里就是公家的有身份的人居住的地方:开头是解放军,大约1958年前后,就住进了县政府的领导,包括县长庞汉元。与庞县长他们居住的院子紧邻的也是一个院子,虽然不大,却居住过崇州的有名人士:陈师雄先生和一位青年作家。陈先生是崇一中的资深教师,崇庆县的风云人物。记得他还写过一篇回忆辛亥革命时期崇州的文章,题目是《记崇庆一支同志军的始末》。青年作家好像属于人民医院子弟,1950年代中后期,约十一二岁,与另一位王姓少年和陈姓少年合伙开设小人书图书室,三个人的图书由他一人掌管,后来,他们搬家,图书就都不知所踪了。   再往下就只记得街面一家姓杨,杨家下隔壁是个深巷,东边有两个住着人家的铺面,再东下又是一个神秘的大院落。神秘在于,它的门面是砖砌的高墙,有一道颇有气派的雕花石阙大门,进门是一个大院坝,一栋楼房,也有一口比较讲究的水井,1950年代,那里也住进了解放军,还有几匹高头大马。记得我小学时的同学魏成舟家就在那里住过。1958年后,这个院落也住进了县政府的领导。这个院落的紧邻是一家姓胡的人家,详情不知,但好像那家有一个年龄与我相仿佛的女儿,读过高中,下过乡,最后在川粮汽车大修厂工作。胡家隔壁就是"接骨如神"的陈家。那也是一个有着天坝、水井的私家小院,十来间房子,非常紧凑。   陈家隔壁是一座叫"铁门槛"的大院落。进深很长,弯弯曲曲,有四、五个天井,房屋在四十多间以上。小学同班同学伍振中家就住在那院落最后。伍振中为人聪明,勇敢,由于1957年的那场政治运动,他父亲伍学文先生被下放到崇庆县运输一社拉车。因此,家中就有一匹从部队退役的枣红色马。记得195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那匹马突然受惊狂奔,刚满十岁的伍振中伏在马背上,紧紧抓住马鬃毛,让它顺着八腊巷朝人和村的田坝一溜烟跑去,才避免了一场灾祸。从那时以来,直到现在,伍振中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有个兄弟,1977年参加高考,以高分被录取到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是"伍家"翻身、扬眉吐气的标志。"铁门槛"过了就是两个铺面,住的人家姓氏名谁,我不知道。再下,就是一个大院落,院坝很大,有柑橘、梨、枣等果树数株,花台上四季鲜花怒放,约有二十间房屋,门前小沟,常年流水不断。主人好像姓王,已经完全是农家院子的格局了。这家院落旁是一条小路,路东正对面院落曾经是县人民医院,1950年代末期,搬走,就成为行干校、财贸干校,后来成为地区商校,现在,连同王家地盘,都成为省税校之所在。   四
  说完北边人家,再回头说南边。蓝先生他家院落的门并不临街,而是开在向东的方向,对面的院落有两道门,一道向北,在街面,属前院,曾办过街道公共食堂,后来住的人家名姓不详;一道向西,为后院,斜对着蓝先生家院落,那里,后来住着张汉良先生和李三爸他们两家。巷道约长20米,宽不到五尺,却有两棵高大的楠木树,非常气派,据说在1970年代被蜂窝煤气熏死。那时我已在外多年,具体情况全然不知。   再往东,也是几个铺面,1960年代,记得住在那里的是一家张姓人家,再下,是个神秘院落,已经记不得那里住过些谁,只记得院子里曾经有过几棵果子树。神秘院落后来成为崇庆县塑料厂。紧邻是个小院落,住着好几户人家,其中一个名叫赵克成,成人后在城关建筑社的"六O一步校"("王场军区")工地打平工,后来,和谢先智、刘泽刚与我们一起到专交工程处第四工程队当合同工,再后来的情况就不清楚了。那座院子内还住过一家姓昝的农村小学教师,是朋友昝华虎的叔父。   昝家住的大院东邻是几个铺面,与胡家相对,居于胡、陈二家对面的是刘泽刚家,刘家东面是一个庭院深深的大院落,院子大门正对"接骨如神"的陈家大门。记得那里有一家姓佘,一家姓尹,尹家的女主人当过街道人民代表。再下,是个空坝,空坝东边有两个院子,居住的都是有身份的干部。沿空坝东边向南约三十米原是空坝,1970年代,那里成为两户人家的小院落。折向西,也有一个大院子,曾经办过企业,后来,也成为居民聚居区。   空坝向东是张家,那家是读书人家,张师娘好像是外地人。张先生我只见过一面,好像是1957年,我大姐她们初中临毕业前去请教张先生几个问题。记得他戴着眼镜,身材较高大,光头,所教学科不知。他家应该是书香世家,有一个女儿是大学生,大儿子成绩也很好,1965年却没有能考上大学,后来在白头乡的供销社工作,终老乡间。张家下隔壁住着一家转业的残疾军人,只有一条腿,架着拐棍,外地人,安家在八蜡巷,脾气不正,以经营小卖店为生,我们称呼他"陈老乡"。陈老乡家一过,路向南转拐,路东是"齐公馆"。现在则是杨遇春侯爷的"宫保府"所在。那里的路虽然不长,也有两个院子,住有几家人,好像属于人和村的农村户口,其中一家姓张。再过去,在一块旱地右边,有一个院落,住有一徐姓人家,是居民,女主人姓曾,长期担任居民代表。往东南,那里已是人和村的一大片农田,再向南偏东,是很大的一片乱葬坟地,在累累丛葬墓地四周,树木参互,竹林掩映,还有叶家、桂家、严家、雷家等居民的住房,以及几座砖砌门洞院墙的公馆式的院落。   五
  "齐公馆"是八蜡巷的尽头,同时又是人和村的开始。人们俗称人和村为"田坝后头"。左中右三条小路和两条小沟在"齐公馆"面前分开。顺着"齐公馆"围墙向东直走,五十米左右,小沟北边有一个名叫"人和里"的院落,砖砌院墙,"人和里"雕花石阙砖砌的拱形大门匾额上的三个"馆阁体"鎏金大字,显得神秘威严,听说主人也姓王,大概这就是人和村得名的所在。再向前,有一户雷姓人家,我们都称女的老主人叫"雷二奶"。雷家是居民,但其院落东北西三面都是秧田,因此雷家更有竹篱茅舍的田园风光。记得那时的每年五月,家里常烩胡豆,婆婆总要派我到雷家,向"雷二奶"讨要藿香。雷家的对面是个很大的院落,沿沟边而下,栽满水金枝、木槿花,流水小桥,别有风光。再过去是一条从北边流过来会合的小沟。那条小沟曲曲折折,水草丛生,藏有很多小鱼,我和五弟常常带着箢篼去撮鱼,每次都有收获。再过去不到五十米,就是北门到东门的城墙。城墙已经倾圮,东西两边都有小路,翻过去,顺城墙向北走十多步,过城壕沟,那边是崇州有名的"存古学堂"。   在"齐公馆"向北,一条小路从人民医院前通过,直走是一片百亩田园。在人民医院前向西转拐再向北,前面约一百米,有一座染布厂,主人好像姓何。门前小沟的潺潺流水常年都是蓝色,与绿草、黑泥相映。何姓染坊的斜对面住着一户徐姓人家,以打渔为业,人称"徐猫鱼"。他家有小船,那位徐姓青年有一辆自行车,常见他肩上扛着小船,骑在自行车上飞奔,壮观极了。   徐家对门是几户人家,再过去那家院落住着两家人,都是居民户口,而且和我外婆家有亲。一家姓胡,我称老女主人为"胡大姑婆",另一家姓陈,我称女主人为"三表婶"。三表叔在乡村小学任教。三表叔的二哥与我母亲年龄相上下,1944年在读书期间参加了青年远征军,远赴缅甸。1949年,随军队到了台湾。1988年曾经回过大陆,看望他年近90的老母。1950年代末,1960年代,在胡陈两家大院后面,修建了县人民医院。这家大院北偏东方向,有好几个院落,那几家的姓氏、家事情况我都不清楚。   在"齐公馆"向南经过张家、徐家,是人和村的一大片农田,徐家前面也是两条路,一条向东,在"齐公馆"的后门开有一个"麻织社",再向南,一条小路在田间穿行,在一个高地上进入乱葬坟地,乱葬坟地的左右都有人家,其中一座非常气派的公馆,属于居民聚居地。那座院子的老主人不知是谁!再过去,是崇一中的围墙,沿围墙迤逦向南而行,就到了正东街城隍庙的后门,1958年,在那里举办过城关民中,再向前,就到了东门城门洞前。   "齐公馆"向南,过围墙直走,穿过几亩田,是一个高地,西边是民警把守的监狱,过了监狱,有一座公馆式的院落,后来住着一户杨姓人家,男主人也在乡村小学任教。过杨家再向南直走,就是一个很大的乱葬坟地,那是我们捉蟋蟀的好地方,坟地中间偏向东,就到了那座非常气派的公馆面前,在这里与前一条路会合。西边是崇一中,东边是近百亩的一大片田地。与崇一中墙垣紧邻的是"王公祠"。祭祀明末殉难的崇庆州知州王励精。1958年,那里成为"崇庆县城关民办中学的校址"。"王公祠"后面是王励精长眠处,大冢巍巍,松柏参天。也许,那里后来被开发成"民中"的运动场地。而在那里,就曾经培养出1963年11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射箭女子第三名徐润珍(后来定居香港,2018年3月27日曾从香港回成都,与当年成都体校的同学、朋友聚会)。也算王励精给国家贡献的人才!   过杨家转拐向西,就是叶家、桂家、雷家等居民、农民混居的住地。叶家女主人非常善良,热情助人,与我的婆婆是好朋友,我们兄弟都尊称她"叶大奶"。她儿女多,靠为民警队的警员洗衣服维持生计。1953年春天,民警队员打死的"霉豹子",熬成汤时,她还给我婆婆端了一大碗来。我们兄弟几个常常到田坝里割猪草、兔草。那时,家家生计都很困难,仁和村的农民却不讲人情,常常缴我们的背篼,其借口是我们"毁"了他们的庄稼。有时遇见叶大奶,她总要帮我们说话、讲人情。而且,她总要帮我们装满一背篼。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很早就出门打工,小儿子不幸,因脚干生疮感染,开刀锯去一大截,最后还是不治而亡。叶大奶大概去世于1970年代。桂家、雷家也是居民,两家也有我的小学同学,但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长街茫茫,行人匆匆。每当回到故乡,站在曾经的八蜡巷前,踟蹰徘徊于小东街头,总要寻觅那条没有了主人的穷巷和那些空庐。纪家院落,铁门槛大院、"接骨如神"的匾额如在目前,脑际常常要浮现出蓝永叔、胡代仁、叶大奶等长辈,以及王志明、谢先智、陈耀鑫等同学、同伴的音容笑貌和身影。《黍离》愍周,山阳闻笛;河梁之别,《麦秀》悲殷。世事沧桑,故居何在;岁月无情,故人何去。物换星移,逡巡几度,再寻旧巷悲无迹,归来何处赋招魂?唯有叹息。   2014年3月1日星期六草成于成都   2021年元月25日星期一修改于都江堰   本文摄影:山中岁月

诗歌过客作者汤康华。是缘把我撂在这个人世间让我得到父母的心欢兄弟姐妹的陪伴暂时生活几十年我知道脚下的路通往极端百年前的人们都不见一代一代只喜欢新鲜一代一代也是这样换其中的泪水浸透了遗憾其中的哭喊撕裂了诗歌地摊作者汤康华。万万没有想到又真的不是说慌国家改革开放拆悼了地摊围墙这个夏天不迷茫这个被城管追着跑的职业成了正当竞然名正言顺大摇大摆摆在路旁从中央到地方从江湖到庙堂报纸电台,街坊议论,疑惑,彷徨,诗歌黑夜与阳光作者汤小新。我在黑夜的庇佑下寻找诗味为黎明前献上一首歌谣于是我悠然走进黑夜穿透远古的宇宙看着银河星月的环绕看着广场舞蹈兴奋与妖娆体味着诗的快感韵的味道铺开祖先赋予的文字借来细描高山流水鲜花灿烂诗歌岳阳入伏作者汤康华。今日入伏夏天来喽高温侍候滚滚汗水浃背流八百里洞庭水满湖洲君山岛像一粒螺卧在湖中唱情歌哎呦呦,哎哟哟谁能解我忧愁谁将热血注满我心头我与平常人相同我有一帘幽梦梦里啥都能拥有梦外全是泪成热烈祝贺展我风采,舞动东江文艺展演旅游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本报讯(作者汤康华,毛正喜)2020年7月19日电硕果结满枝头,鱼肥稻壮荷花香,美丽的七月山水如画的七月。湖南郴州小东江迎来了来自先天下之忧古城岳阳的旅游大军。这支劲旅是由湖湘文化诗歌鼠年端午湖南岳阳汨罗屈子祠祭祀作者汤康华。又是五月五雨洗瘟疫后屈子祠里去叩首离骚唱罢诵九歌一叶小舟泛汨罗艾草绿雄黄酒君山粽叶洞庭糯粽子尖尖泪盈目有棱有角味如酥抬头望强浆手汨罗江里赛龙舟千年传承到永久一路凯旋洞庭湖心存忧岳阳诗歌月作者汤康华。借一缕洁白的月让玉兔捎去我的问候是嫦娥就请舒展广袖喝醉那个桂花酒是吴刚就请展开胳膊揽住酒醉的嫦娥慢慢等候日出与日落不说寂寞有宽广的宇宙不说忧愁用心去连诀只谈情的沉默与爱的守候亿万年诗歌怀念父亲作者汤康华。我有一封书信写满真情纸背浸透泪痕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内容却能烂熟于心这是我那生命进程不能磨灭的烙印也是我今生难以穿越的红尘滚滚收件人已经隔世天伦独自飘荡于极乐世界的七色花城带走了笑音与诗歌党旗招展作者汤康华。一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九周年!鼠年的磨难一场接着一场从开年的新冠肺炎到现在的北京返弹身上的重担坚强扛在中国共产党的肩这样的为国为民已经承担了九十九年再过一年就是百岁华诞这一个世诗歌藤蔓作者汤康华。像蛇一般能缠像绳一样柔软能越过万丈深渊能把今生交与爱恋紧紧相伴谁能解这情缘谁能识得这份情感纯洁美丽的大自然你生长着生命需要的甘甜也生长着爱情的典范原来你就是一种植物的根你就是一株挚诗歌祖国啊!我住在你心里,与你共呼吸!作者汤康华。这世界我来了人生路走一回踏上的这块地曾经也也有祖先的印记从小起就承继华夏民族之精髓爱祖国助社会御顽敌不辜负生命于世之意义哪有那么多个人的悲戚因为这里有祖宗的灵位和未来的梯队世界的人
中国10大经典国宴菜排行榜,佛跳墙最贵中国地大物博,得天独厚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生态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全国各地还形成了多变的饮食文化,从而衍生了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作为代表,国宴菜即为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宾和贵宾时医不自治也尴尬医不自治也尴尬唐河袁丁教体局一个弟兄说,你能够把一个又一个初中起死回生,把某某学校也医治医治,去当个校长。我只是呵呵一笑。医不自治嘛。出出主意可以,其他也是没有必要的。如果真去了当教育管理者更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育管理者更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唐河袁丁一个笑话,说明一个问题。上级业务主管到了一所学校,让学校应该如何如何中心学校校长也到这所学校,让学校应该如何如何学校校长呢,全把他们的话当成教师晋级难不难教师晋级难不难唐河袁丁一个年轻的老师,昨天问我晋级好难啊。我告诉他,这与你的职业有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一个什么意思,就是传播正能量,你传播的正能量,就是你的价值观,比如想吃月饼了想吃月饼了唐河袁丁八月十五快到了,突然想吃月饼了。以前是不爱吃月饼的,特别是小的时候,更是讨厌月饼。小的时候,是要走亲戚的,于是就出现了月饼在亲戚家之间大游行,终于到最后,亲戚走完别让优质生源掩盖了教师发展的缺限别让优质生源掩盖了教师发展的缺限唐河袁丁真正好的学校基本上靠优质生源来喂大的,没有优质生源就没有好学校,这是一条现实中的真理。一些学校把挖他人墙角,找优质生源当成宝贵的办学经验,偷看教育不能用肉眼而是用心眼看教育不能用肉眼而是用心眼唐河袁丁有一个名词叫肉眼凡胎,看教育,不能用肉眼,因为是凡胎。看教育应该用心眼去看,所谓的心眼,就是用知识经验价值观来评价教育。在教育上,大多数人在用肉眼教育之困就是没有问题也要找到问题教育之困就是没有问题也要找到问题唐河袁丁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教育的问题肯定是有的。有一个现象,就是有问题找到问题,没有问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会议开的好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会议开的好唐河袁丁昨天,内乡县教体局召开一次很有意思的会议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会议。首先,我是感到稀奇的。这样的一次会议,在教体局这个级别召开,显然,是一次业务专题我的教师节我的教师节唐河袁丁今天教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无疑是洗漱洗漱,然后做早饭,吃早饭。上班时走着去的,没有骑车子,主要是不太远。有一句话说的好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无责任。我感觉元亨利贞对唐河教育的意义元亨利贞对唐河教育的意义唐河袁丁朋友让我看看唐河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用来宣传冯先生,以及冯先生的家乡。作为唐河人,应该对冯先生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有所了解,有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