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父亲是侵华日军,自己拒生育,一生不吃中国菜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时候,文学圈子里村上春树总是会成为大家调侃的对象。作为有名的"诺奖陪跑王",村上春树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
不过在很多的中国人眼里,村上春树又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因为村上春树自己是一个反战作家,但他的父亲却又是一个侵华日军。
村上春树的父亲
村上春树的父亲叫做村上千秋,如果没有日本侵华战争,村上千秋也许会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成为一个作家。但随着东三省被日本占据以及之后南京沦陷,整个日本沸腾了起来。躁动的思想裹挟着村上千秋来到中国,使他成为了一个侵华日军。
村上千秋曾三度入伍,第一次是他1938年8月被征召到日本第16师团第16连队,第二次是1941年被征召进第41师团第20连队,第三次则是1945年6月被征召进中部143部队。
在这三次入伍中,村上千秋前两次入伍曾侵略中国,并在中国杀害过中国战俘。这件事村上千秋对儿子隐瞒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敏感的村上春树曾多次看见父亲在寺庙参拜时,露出了非常复杂的表情,这让他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
在村上千秋的某次参拜中,村上春树忍不住好奇心问出了一直困扰他的问题,这让他得知了父亲当年侵略中国,杀害中国战俘的真相。这件事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也直接影响了村上春树的一生。
这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艺术家都是偏执、敏感且情绪化的。偏执让他们追求完美,敏感和情绪化让他们能感知到什么样的文字或画面才能挑拨观众的情绪。但同时这些东西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们,让他们深受内心的折磨。
在知道父亲是一个杀害过中国俘虏的战犯后,偏执、敏感、又情绪化的村上春树认为,自己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某种原罪,这是他无论如何也切除不掉的东西。
由此他产生了绝育的想法,在和妻子商量后,村上春树和妻子打算不要孩子,这样这种原罪就无法再继承下去。复杂的村上春树
当然,村上春树拒绝生育的原因也非这一个,作家对世界以及人生的认知远比普通人要立体。
一般人对人生的追求多是赚大钱,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作家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往往会思考这背后有什么意义。他们中的有些人能得到答案,有些人则会陷入虚无主义。
所以村上春树拒绝生育的原因多种多样,也许他只是认为生孩子没有意义,也许他只是单纯的个人主义者,亦或者是父亲侵华日军的身份给他留下心理阴影后,让他厌恶了父亲这一角色。
而村上春树自我绝育这一行为究竟杂糅了多少外界因素,恐怕就连他本人都不一定清楚,更何况外人了。
在选择自我绝育的同时,村上春树还不吃中国菜。
对于他这一行为是为何,有人猜测和他父亲有关,但根据村上春树在《村上朝日堂日记:旋涡猫的找法》一书中的描述,他本人是个"中华料理过敏者患者",就像很多中国人受不了羊肉的羊膻味一样,他也没法吃中华料理。
其实村上春树是一个很典型的"战后风格作家",他不像川端康成这种,作品里充满了日本古典主义和民族性的作家,他的书里面满是威士忌和爵士乐,受到西方的影响非常深。
这种"战后风格作家"在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后,多会有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反思,而这群人也有很多会因为中日那段特殊的历史,被中国人所熟悉。
总结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日本很多"战后风格作家"对于战争的反思恐怕和很多中国人想象的不一样。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日本作为二战的发起国,犯下了累累罪行,需要受到惩罚,最好是以牙还牙。但如果站在一个日本人的角度看,假设这个日本人在希望日本反思战争罪行的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那他会希望日本遭到惩罚么?
我们再假设一个前提条件,这个日本人对于中国、西方以及日本之间的关系、实力和发展有足够清醒的认知,知道日本的发展上限非常低,无法在中国和西方两边充当"棋手"的角色,充其量只是棋子,甚至是棋盘,那这个日本人又会希望日本如何发展呢?
所以如果我们足够客观,就会发现,日本人反对战争,并且积极承认二战侵略历史才是正常。而对于战争充满狂热,不但极力隐藏二战历史,甚至打算让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只会将日本拖入深渊。
因此任何一个希望日本在未来发展得更好,且足够清醒的日本人,最终都会成为反战人士。
另外社会的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日本在二战后本土一片废墟,大量日本人在遭受到战争的痛苦后,才会认识到战争的不好。所以我们能看到,日本在战前和战后的社会舆论就是两个极端,战前日本几乎是全民军国主义,战后反战却成为了日本年轻人之间的潮流。
而在战后又经历了几十年,历史课在日本成为了选修课,这导致很多新生代的日本人无法了解当初日本的暴行。再加上日本政府有意无意的舆论引导,现在的日本再次燃起了军国主义。
所以像村上春树这种会反思战争的"战后日本人",在日本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算是异类,日本这整个民族都有以"赌国运"为手段的自我毁灭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