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说说我们70年代初上学时的状况。 农村的孩子到8岁的时候就到了入学年龄,那是农村没有幼儿园,入学就直接上一年级。那时候农村差不多,村村有小学。孩子们上学都不用大人接送。学校的设施极为落后。用土坯砌起来的课桌,把孩子们的衣裤整天弄得脏兮兮的。有的一间教室,安排两个年级的学生。左边是一年级,右边是二年级,老师既教语文又教算术。 上课时老师先教左边一年级的课程。二年级的先复习做作业。等教完了一年级的课程,让他们再复习做作业,回过头来再教二年级的课程。既然这样,那时的孩子也没有捣蛋的,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小学毕业后要上初中了,就要到邻村大村子那里上初中。那时学习,不是主要的任务。学生也是这样,既学文学武,还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还要批判资产阶级。 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就是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日子。老师就领着学生们到生产队干些力所能及的轻活,例如栽红薯,拾棉花等,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在当时我所在的班级就买了十多个长毛兔,放在教室后面饲养。到星期天,学生们就要到地里割草拿来喂它们。那时,整个教室里都是尿骚味,可老师学生没有一个嫌弃的。 学校里每个星期都出一则墙报,让每个学生的大批判文章上墙上报。学校还经常邀请老贫农到校,做忆苦思甜报告。那时提倡的就是"根正苗红"。 再后来就是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学黄帅反潮流,学"张铁生当白卷英雄"那时的学生不是以学为主,而是要服从政治需要。许多人都是荒废了学业。 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1979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教育战线的春天来了。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少人考上了大学,抱上了"铁饭碗"。从那学生们才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发奋读书的风气蔚然成风。 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亿万几代人深深记忆,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 六七十年代上学是半劳动半学习,童年的欢乐至今难忘。四年级开始按时完成作作后放学四家参加集体劳动(拾稻谷,放牛,割草,拾各种有机肥)年终可以挣些适当的工分,也可以不参加集体劳动到处去掏鸟捉鱼。那个年代无拘无束天真浪漫。老师的教书态度和蔼可亲,关怀备至。学生以德,智,体,劳,美为品德标准。 看到这个题目,正好说的是我上学时候的事情,我也来回答一下我上学时期的一些事情。 我是农村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应该是68年上的学,那个年代,农村就有小学校,教学质量按照现在的说法,只能是一般般了,书没有学多少,农活基本上都学会了,春天到生产队里帮着种地,夏天到生产队里帮着铲地,秋天到生产队里帮着收割,可以说学生就是一帮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给工分,跟着社员干一样的活,我赖赖巴巴初中毕业,除了农活,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到。 上网还是跟儿子学的,拼音打字,是跟小孙子学的,基本上就是个半文盲。 现在的学生多好呀,上学就是上学,别的什么也不用干,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电脑,我上学的时候,电都没有,电脑跟本就没有听说过。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了四十多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年代,发展成了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今天就说这么多,说多了也没有人看,到此为止吧。 我是七五年开始上学,是黑龙江老家的农村,学校就在我们队,说是学校,还没有现在一间仓库大,就是一间土房子,就一个班。招收的也都是我们附近几个队的一年级学生。就一个姓于的老师,语文算数都是他自己教。桌子都是用土坯磊起来,上面铺上一行红砖,最后用泥巴抹上就是课桌。凳子都是自己从家拿来的。 这间学校就一个窗户,常年用塑料布钉着。夏季热的难受,冬天冷的要死。 我家从黑龙江搬到内蒙那年是七八年的春节后。那时我小学三年级。这里的学校要比黑龙江的大,但也都是泥土房。但教室很宽敞。桌凳等都有。就是房子太老旧了,夏季漏雨,冬天冻人。每到冬季来临,每个学生都要给学校交烧柴。柴垛堆的老大,可总是不够用。一天规定烧多少,多了校长不让。所以,很多孩子都把脚冻坏了。 由于姊妹们多,六六年我十二岁,入学的第一天就读的是二年级第三册。请不要嘲笑我上学晚,比我还晚的大有人在。就我们班二十多位同学,年龄最大相差有六七岁! 不久"文化大革命"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到了第五册就没有了正式课本,取代的是巜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和巜老三篇》等政治读物。把上课前全体起立,共同喊出的"老师好",改成了共同朗诵《毛主席语录》或巜最高指示》!唱的也是巜语录歌》! 那时,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两个小学,一个大队或两个大队都有一个中学。学生可以不分区域或跨越公社自由选择就读。 那时,每天早上早早地都被父母叫醒下地拾柴火,挖野菜打猪草,吃过早饭再慌慌忙忙地背起书包去上学。 那时,由于学生少,教室紧缺,一个教室有两个班级。二四一个班,一三一个班。教师资源更是赶不上人口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多聘用的是民办教师。甚至是同级教同级,也就是说小学四年级学历的老师,教四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就有人戏称:别字老师教出一群别字学生! 那时,倡导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劳动"全面发展。优异者期末会被评为巜五好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讲科学爱劳动的思想品格,大队都会给学校划分几亩或几分试验田供学生搞试验。由于没有化肥,学校就要求我们在上学的路上捡拾动物的粪便,到了学校逐一过秤记录,这也是期终劳动评分的依据! 那是文化学习不是主课,主课是紧跟形势,政治思品德第一。老师不能责罚学生,更不用说体罚了。相反的,学生可以监督老师,可以给老师提意见写大字报甚至组织批斗! 到了七三年,我们县还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马振扶公社张玉琴事件。那时,我还在上高中。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县(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一一女学生张玉琴,在期终英语考试中交了白卷,但在卷子的背面写了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结果被英语老师转交给了班主人,班主任又转交给了校长,而校长又在全校开展了大讨论。张玉琴因受不了这场"口诛笔伐"的大讨论,选择了跳湖自杀的悲剧!其结果校长与班主人被押赴全县各乡游斗,最终不但开除了公职,还被判了刑。此事件还上了"人民日报》"(网上可查阅) 自此事件以后,更是没人敢管了。虽然我也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小学到高中八年中,没课本的有两年,在这八年中还有四次逃学的经历。都是因交不起"书杂费"被老师罚站而休学!所掌握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有些同学连一封家书都写不好!说白了,都是混出来的! 我是湖北孝感农村人。首先严格7岁上学未达哪怕隔几天都不行,我到8周岁上学,学费一,二年级七角,三年级及以上一元至一元二角。学费可欠帐,书照发。二 早上天亮上学,自习加两节课,然后放学吃早饭,上午四节课,午饭后不上学。 大家七十年代是这样吗?欢迎指正 六二年我家搬到父亲所在单位吉林通钢的家属住宅,先在小学读完了六年级,六三年上初中,小学是四层楼,中学是二层楼,另有一排平房,小学中学均有暖气。学校操场很大,夏天打篮球,乒乓球,踢足球,冬天学校浇了冰场,可以滑冰,学校还有滑雪板,体育课去小学楼后的山坡滑雪,夏天老师还带我们去江边学游泳。学校是通钢的子弟学校,但附近电厂子弟,建筑公司子弟,农民子弟都可以入学,同样的收费标准,学校就在我家附近,几分钟就到学校了。 整个70年代,我们村小学戴帽初中,适龄孩子都能读到初中毕业。 恢复高考后1978年到1983年六年间,我们村高考录取20多位学生,1979年更是一次考取8人,至今未能逾越。这些学生小学、初中都是60、70年代在村里读的。河北蠡县。 我是40后农村长大的,经历那个时代。我们学习也认真,校风很好,老师把我们当孩子看,而且读书期间没有学费压力,是免费的。在小学六年之间完成署假,寒假除了作业外。每年都要做农村力所能做公社的任务,如扯田间杂草,用小腿到种稻子田里号田(就像松土)打青积肥。帮生产以挖红薯,捡茶山上的茶子〈炼食油)。尽管有点累,心中还是乐滋滋的,当应该任务完成。 曾经背的书至今没忘,还能一字不漏的背颂《毛主席语录》之前言 :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为人民服务》之 :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