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被称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美,现代人只能通过留存的照片以观一二,但流传下来的名人文字却客观地描绘出陆小曼的风韵,让人丰富着无尽的想象: 郁达夫说:"小曼是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徐志摩说:"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胡适说:"陆小曼是北京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陆小曼是名副其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千金小姐,她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她的母亲吴曼华是江苏常州名门大族长女,秀外慧中,知书达理。 优良的基因,优渥的环境,滋养培育出独一无二的陆小曼,15岁入读北京圣心学堂,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还没毕业就担任外交翻译,北洋政府外交家顾维钧曾这样评说:"陆家出色的不是陆定,而是陆小曼,既冰雪聪明又生得十分美丽。" 民国二十年代的陆小曼,是当时家喻户晓响当当的人物,这位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京城的女子,"校园皇后""外交名媛"都是她的代名词,举手投足间的仪态万方,吸引着当时无数人的眼光,同时,也让历史记住了这位极其幸运又极其不幸的女子。 所有的光环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即便是天赋异禀的人也不例外。 陆小曼出名前一定有耕耘的时光,在案间执笔,在琴前练曲,在宅中读书,这些都是她在十几岁前完成的,光阴累积出的底蕴足见孩童时的小曼就拥有不同常人的毅力与定力。 陆小曼笔力超凡,古文基础超棒,写得一手好文章。艺术大师刘海粟的评价是:"她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就连大文豪泰戈尔都对她赞不绝口。 她写的小说《皇家饭店》,著名女编辑赵清阁赞扬为:"描写细腻,技巧新颖,读之令人恍入其境,且富有戏剧味。" 其实陆小曼擅长戏剧,她与徐志摩合创过话剧《卞昆冈》,她还会昆曲,也能演皮黄(戏曲声腔、西皮和二黄的合称 ),钢琴绘画书法都是信手拈来。 一位女子有美貌风情不稀奇,一位女子有出众才情不奇怪,一位女子有显赫家世也不为奇,最为罕见的是才情并立、名利双收的名媛,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依然追求自我的勇敢。 陆小曼,她的勇敢也是她最受争议的话题,远超她的才情,或许美丽的皮囊最容易蒙蔽世人的双眼,而忽略了她骨子里对真爱的执着,对世俗的反抗,也许这才是陆小曼最为光鲜的标签名片。 爱情,婚姻之于女性的重要性在陆小曼身上演绎得十分生动,拉开了她后半生荆棘满布的人生之路。 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嫁给了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洋美国三所大学,并到西点军校学习后回国前途无量的王赓,外人眼中绝世的金玉良缘并没有让陆小曼感到幸福,4年后遇到了能读懂她内心痛苦而深沉世界的真爱,坚决离婚,24岁嫁给了徐志摩,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5年后,徐志摩失事,陆小曼从此古灯作伴,素衣作画。 陆小曼62年的人生,前半生众星捧月,后半生荆钗布裙,5年追求真爱埋没一身的才华,或许,这是世间对她最大的误解。 真爱不会消失但会转移,真爱无罪但前提是不伤害别人,如若不然,最起码要坦诚相告以求谅解,陆小曼做到了,王赓没有记恨陆小曼,这便是陆小曼磊落之处,不管外界的诋毁与贬低,从不辩白,笑骂由人。 但她又不是没有原则的人,当看到沈醉先生《我所知道的戴笠》有段内容涉及王赓名誉时,陆小曼找学生写文反驳,公开刊登在上海的《文史资料》上,以防以讹传讹。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陆小曼回应道:"自己遭人诬陷诽谤无所谓,但别人为你受牵连,就必须还人清白,这是做人的本分。"一句话令多少明哲保身的人汗颜。 后排左二王赓 陆小曼,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只是交际花一样的存在,晚景凄凉,一生荣华富贵,由美才人到病美人的轨迹,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陆小曼一直在与王赓的婚姻中隐忍,在世人眼中她依然是完美的名媛,可望不可即的存在,但她自身是苦闷的; 现实中,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陆小曼,有着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她的率真勇敢,她的任性妄为,在那个年代是需要锋芒去支撑的,5年短暂的幸福,足以慰藉往后余生,一般的女子做不到的,也绝不会去做这等傻事的。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去看一看,去读一读《爱眉小扎》,书名是徐志摩自题的,书写时有意去掉"志摩"两字的上半部分,空留"心手"二字,此中深意,读者会意,就会理解一位女子为爱不顾一切奔赴的勇气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民国风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