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考,纯属瞎搞! 我刚上班的时候,教育局曾经这样要求过。期末考试考到哪一科,哪一科的老师就集中到教育局同时开考,不过现场真是笑料百出。 我是刚毕业,久经考场,年轻手快,刷刷答题。旁边有一位老教师,估计都快退休了,来时就已经开考5分钟了,坐下后,不忙着做题,先掏出老花镜来,找了半天才写上名字,又从手提袋里拿出一个水杯,拧开盖,从怀里掏出一包茶叶倒进水杯,然后问监考的年轻老师:小王,哪里有热水?等他老人家忙活完,我都做了一半了。 旁边一位老教师看来实在憋不住了,掏出烟来点上,刚抽了两口,监考老师走过来小声和他交流了一下。他无奈的掐灭了烟,又左顾右盼起来。看到我做得快,说:一会儿做完了借给我抄一下。引起周边一阵哄堂大笑。 事后我打听得知,这两位老教师想当年可是风云人物,带出来的优秀学生数不胜数,自己的教学生涯也非常辉煌,在当地无人不知。可是现在年龄大了,让他坐在考场里限时考试,也真是难为他老人家了。 师生同考,仅此一次,以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 为什么师生同考的操作被老师普遍吐槽,大多数无疾而终呢? 首先就是不懂教育规律,不切实际,没弄明白教学和考试是两码事。 设计这种操作的管理者至少是个教育的门外汉,他根本就不懂教学和考试是两码事。 教学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考试侧重于考查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而且有严格的格式规范和时间要求。教得好不一定考得好,教的好到考得好之间还有一个考试训隔着。 老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没问题,讲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要是考试检测一下,大多数及格都难,因为读题慢,写字慢,算不对,不规范,做不完。 如果按这个办法,我肯定是想当年的优秀教师了,但实际是我初出茅庐,连基本的课还讲不好呢! 其次,设计这个办法的管理者涉嫌侮辱老师,骨子里根本就不尊重老师。 如果不懂教育规律倒还罢了,姑且算是个能力问题,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设计实际隐藏着对老师的不尊重,是一种侮辱老师的行为。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类似的场景。 体育局为了检验教练员的水平,让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和刘翔同场竞技,师徒两个一起跑,向全国人民公布成绩。 如果你是孙教练,跑完了之后,会是个什么感想? 如果体育局用这个成绩给教练排队,分个优良中差,你又作何感想? 管理者的思维里,把老师等同于学生,我考你的目的很简单,我不相信你,觉得你平时肯定没有好好干,要不你怎么连学生也考不过呢? 我让你和学生一起考,让你和学生一起排名,让你考砸了的在学生眼里丢丢人,让你知耻后勇,让你以后可得好好干……最后,我们讨论一下能否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管理部门在老师的管理上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的表现就是关怀少、要求多,尊重少、威吓多。 比如,如今的学校和老师是纯粹的聘任关系,工资是国家统一发,绩效少的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老师和学校之间有多少归属感呢? 我刚毕业的时候,是看重了这所学校的浓浓的人情味才来到这所学校的。那时候工资不多,福利尚可,多干活就挣得多;领导逢年过节都要到我们年轻老师宿舍来慰问慰问,除了给点过节物品,像八月十五这种节气,还要把家在外地回不了家的单身老师拉到饭店里聚一聚;而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领导都带人来单身宿舍看看有没有需要维修的地方。说实话,干得挺带劲,累点也没有怨言,感觉学校就是自己的一个家。 现在,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了,签到、签退更严格了,大会小会的开,要求、命令一个一个的下,但是很难见到 领导深入群众了,学校里也缺少了人情味和归属感,教学成绩也呵呵了。 就连过个教师节,还要开个会,让老师认真学习廉洁从教,不要接受礼品,举出一二三四的例子吓唬一番。 现在的环境,非但教育之外的人看不起老师,教育系统内的人也开始看不起老师了,让师生同考就是明证。 很显然,一个不尊重老师的政策怎么会激发老师的爱生爱教之心,不引起老师的反抗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结束语:尊师重教,任重道远,不能口号喊得山响,骨子里、行动上却不尊重老师。让真正爱教育、懂教育、懂老师的管理者来管教育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记得刚刚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教育局长里,超过一半是没有从事过教育的,让人十分震惊啊!也就怪不得师生同考这种事情屡屡发生了!救救教育! 某校要求老师与学生同时考试,并与学生试卷一起电脑阅卷,大会公布分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这是不是我们学校老师提出来的?因为它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学校。 1.我所在的是公立示范性高中,十多年前,学校就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学生的期末考试和高三一模考试。严格改卷,分数都会公布,没考好的教师还会被校领导约谈。那时候还年轻,也没有多想学校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呗,每年老老实实的参加考试。好不容易熬过了35岁,去年,学校又把参加考试的年龄提高到40岁。老师们意见非常大,但是如果不参加考试的话,又会影响到自己的年底考核,所以,虽然满腹牢骚,可是还是得考的。考试的时间和考试的形式和学生差不多,单人单桌,由教学处老师负责监考。我们也算是全市为数不多的要求老师参加考试的学校,其他学校的同行得知,我校的这项规定觉可思议。 2. 让老师参加学生考试的初衷是为了让老师保持良好的做题,感觉和对试题的敏感度。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每天做题是常态的工作。尤其是刚刚工作的年轻教师,多做高考题,才能把握高考的重难点,发现考试题型变化的新动向,更深的领悟,高考的方向,对命题和预测有很大的帮助。工作前五年的老师参加考试,是很有必要的。 3.为什么这种师生统考的操作被大多数的老师普遍吐槽,大多数无疾而终呢?因为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教的好不一定能考的好! 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考试除了有扎实的知识以外,还是需要训练的。以我自己为例,40岁参加考试,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精神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审题慢,做着做着就感觉思绪已经飘到其他地方,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根本没办法和天天训练的学生们相比,这样的考试意义何在呢?如果成绩出来没有学生的好,老师心里很难受,有一种被扒光了衣服示众的羞耻感。 说实话,现在多数老师都处于亚健康或者病态,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应该给老师更多的关怀,而不是施加更多的压力。要搞清楚教学和考试完全是两码事! 4.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投入度,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一个压力大、文化氛围差,领导像监工一样的环境下工作,不可能激发出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之情,对教育工作也是弊大于利。所以我坚决反对30岁以上的教师参加考试! 我是伊沅二次方,用妈妈和教师的双重眼光看教育更多教育资讯,请关注我。 有一件真事,我校有次英语考试,出卷教师一时疏忽给错了答案,结果还真闹出了笑话。 同年级4名英语教师有两人自己先做过一遍试卷,所以在阅卷时便发现了答案有误,他们也比较自信,没有跟出题教师索要答案。 有两人直接看答案改的试卷,发下去之后不少程度好的学生发现了问题,向老师提出了异议。其中一名老师迅速认识到了问题所在,通过讲评进行修正,并诚恳地向学生道了歉,由于该老师基本功扎实,又勇于认错,反倒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而另一名老师就做得不那么磊落,硬是照着错误答案讲评了一节课!也难为他竟然能东拉西扯到自圆其说。 下课后,命题人把正确答案送到教师办公室,4个老师各自对了一下答案,脸上倒看不出来太大变化,心理活动肯定是异常丰富了! 除了机械记忆的题目和特别烧脑的题目,按理说,一份本科目的试卷,授课老师没有理由做不好做不对,你想啊,一天到晚就搞这一门课,有的还是一轮又一轮,怎么着也应该熟能生巧了吧?连这点基本功都没有,还怎么有底气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滔滔不绝呢?难道说勇气都是参考书和答案给的? 有人说教练的本事在于教,而不在于自己能考,他们喜欢举竞技体育的例子。但这个类比并不合适,竞技体育里,教练掌握了先进的理论和训练方法,就可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身体潜能,让他们在肢体动作的重复加码练习中,逐渐形成几乎超过大脑思考速度的下意识反应,等同于形成了肌肉记忆。而教师是在脑思考的范畴内启发学生,如果自己对于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断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路上去!"师不必贤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指的不是全体,也不是全部的知识。而是,有些学生有些方面超过老师很正常。比如数学尖子在拔高题上比老师能力强,很正常,但这绝不能成为极少数教师专业水平低下而仍然心安理得的理由。 在我们语文组也有这样的老师,从来不写下水作文,真不知道他们指导学生作文口若悬河的本事是从哪里来的? 我很佩服那些数十年如一日,认真钻研教材,亲自做题写文章的老师,这是起码的敬业态度。而那些离开教参,离开教案,离开答案,离开PPT就心慌意乱、手足无措的老师,实在不配"教师"这个称谓。 有句糙话叫是驴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常年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老师的专业水平也会下降。老师与学生一起考试,能增加紧迫感,让混进来的南郭先生们不敢再大吹其竽,是件好事。但某些校领导借机整人,却是歪嘴和尚念错了经。 某校要求老师与学生同时考试,并与学生试卷一起电脑阅卷,大会公布分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相当搞笑。这个学校的领导把学校管理当作过家家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我们暂且不管老师能不能考好,我们单看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老师考好了,能说明什么? 能说明老师教学质量很好吗?老师的教学质量跟他的用心程度、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跟他能不能把卷子做到好没有关系。能把卷子做到满分的未必就是好老师,教学质量未必就好。一个品行皆差,吊儿郎当的老师也有可能把卷子做到满分,但他的教学质量却令人堪忧。 所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老师一起考试并大会公布成绩,没有什么作用。 老师考不过学生,又能怎样? 假如老师成绩不如学生,结果又能如何?让学生来教吗?还是把老师辞退换人?这些都做不到,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结果:羞辱老师。这样有意义吗? 跟提高教学质量没什么相关,又没有意义的事情,学校何苦去做呢?难道只是为了为难老师? 我不反对老师去做卷子,而且老师本来就会去做。但很反对这种"与学生同考,大会公布"的形式。学生的成绩都不能随便公布,学校这是要置老师于什么地步呢? 也有人说,能做得比学生好怕什么。这就逻辑混乱了。能不能做好跟可不可以公布、需不需要公布是两回事,要不然为什么教育局不规定学生考试"90分以下的不能公布成绩"?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沟通。感谢 阅读! 我当了16年的高中教师,还真遇到过一次和学生一起考试。那一年我教高三,我们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就提出来所有高三教师都参加市里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说实话10多年不考试,冷不丁考一下心里还有点紧张,生怕考不好丢人。我记得当时会议一结束很多老师都非常生气,但是也无可奈何,没有人愿意考试!最后考完试结果出来,我们同年级一共2个生物老师,我比另一个老师成绩高,我们负责人事的老师和我说姜还是老的辣,那个时候心里有点窃喜。好多人可能觉得老师考的好才能教的好,其实不然,教的好的老师基本会考的好,但是考得好的老师不一定能教的好。 学校让教师参加考试肯定对教师有个督促作用,能更好的梳理知识,发现易错点,对试卷分析也会更上一层楼,毕竟多花了时间去分析试卷才能提炼出试卷的精华,考试成绩只代表知识水平,授课水平和知识水平并不完全一致,这里面还有人格魅力,语言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授课水平很重要的一环。 学校让老师考试也是无奈之举,包括给每个班级排名次,这些都是督促老师在教学上下功夫,老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你付出的时间越多,相当于自己的教学水平就会越好,怎么去抓重点,押题,老师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的好,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最高的成绩,这就是一些知名教师的整个班级成绩高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有机会参加一次大型考试的命题,评卷工作,就真的能迅速提高自己,我记得我毕业第二年就参加了省会考的评卷,后来又参加了市高考模拟考试的命题工作,都是受益匪浅,评卷让你知道学生的形形色色错误,命题让你知道如何把握教材及在试卷中知识点的占比分配,命题原则等,即使是教了10多年书那次模拟考试的命题还是让我感觉到自己平时给学生出的期中期末试卷的随意性。没有比较你永远不会知道差距。 自古及今,考老师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是,以玷污性笑话居多。与学生同考,而且电脑阅卷,大会公布,还要美名其曰: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也只能算是新时代的一大"创新"吧! "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先生"。 要说"考",先生肯定考不过好学生的。明知考不过学生,还要同考,还要公布。目的就是看先生的笑话。确有侮辱教师的嫌疑。 先生是可以考的,一是不能只考知识,还要考教法。二是只在教师范围内进行;三是要有年龄、教龄界限。譬如:入编、晋级等。 对主动愿意与学生同考的教师要予以鼓励。譬如前此报导山西太原杏花岭区中学校长王世卿,多次参加高考。王世卿称他奇数年参加文科高考,偶数年参加理科高考,去年考了三百七十多分,十年来考试分数差距不大。他表示,日常工作以教学管理为主,只能考前做几套真题练手,参加高考是通过研究试题和现场感受,指导教学改革。尊师重教,不仅要说在嘴上,落实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层面,诸如:不贬损教师形象,不对教师提出苛严的要求等。让教师真正成为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 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虽然我们没有组织过,但我认为很多老师考不过学霸。组织这种形式的考试,应该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去年暑假,我有幸参加省上的骨干教师培训,省教科院的领导为我们精心组织了一场考试,说实话,大家心里都很紧张,毕竟是骨干老师,考差了没有脸面。这次参加的骨干教师,绝大多数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也有个别学校的副校长。 我们这次考试的内容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套中考试题。当得知考试内容时,有的老师在手机上搜索历年的中考试题,也有的老师表现得很沉着,不就是中考题吗?每年都要给学生做和评讲,这应该难不倒老师吧! 第二天,教科院的专家给我们宣布了考场纪律,然后给我们发了一套中考试卷,这套题是某某省会城市的B卷,满分为100分,老师们都认真答题。当考试时间结束时,没有一位老师提前交卷。是因为最后的两个题把大家难住了。一个是创新实验探究题,一个是计算压轴题,这两道题共计16分。很多老师都被扣了10分左右。 从这以后,老师的学习不敢马虎和懈怠,都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如果师生同堂参加考试,并同时公布考试分数,这会促使老师更加钻研教材,掌握考试的重难点,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看来这会成为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不止一所学校要求师生同考了,所以老师们要做好准备,尤其是年轻老师,只有可能都要面临这种考验,因为如果因为老师的考试分数远远低于学生的分数,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情。老师真的压力山大,但这也倒逼老师去多做题,多解题。 前天跟一位名校的老师聊天,就聊起这件事情。他在一所非常有名的高中教书,所高中的重本升学率高达95%以上,学生都是全市选拔出来的尖子。 所以有人以为教这些尖子生很轻松,其实不然,他们也压力山大。 其中一个压力就是学校要求高三任课老师跟高三学生一起期中期末考试,跟学霸一起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多老师根本考不过学霸,甚至有些老师的分数低得有些令人羞涩。 所以年轻老师每天都在解题,做高考试卷,就像和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一样。 这也倒逼老师成长。年轻教师解题大赛,是一个不错的竞赛形式。 另外,据我了解,一些市区已经开始举行年轻教师解题大赛,我觉得这种方式还不错。其实讲真的,要想教好学生,老师自身业务素质要过硬,解题也是自身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识一位年轻老师,参加了三届年轻老师解题大赛,第一届预选即被淘汰,第三届进入决赛,表现不俗,关键是自己收获也很大,这算是一个双赢的形式。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对还是不对? 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考试,也可以把分数告知老师,也可以在大会上大力表彰考试成绩优秀的老师,这我觉得都没有问题。 不过对分数欠佳的老师,个人建议还是暂时留一点面子。毕竟有些老师考试的分数可能低一些,但教学效果可能并不低,这就跟篮球教练一样,篮球教研员并不一定是篮球巨星。 另外,老师的意见比较大的是,为什么学校领导不一起参加考试,我倒比较认可,学校领导也应当参加考试,做好表率,让人心服口服。 这是在糟蹋老师,糟蹋教育,靠这种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恐怕不太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刚从学校毕业从教的年轻老师占得头筹的机会比较多。这是因为他们刚放下书本再加上年轻,思维敏捷,书写速度快,做起试卷来一定会有较高的速度,他们一定能够取得比较优异的的成绩。 这让一些年轻老师非常扬眉吐气,感到自己确实有两下子。但是这些卷子答得漂亮的年轻老师到课堂上去给学生讲课,既不一定得心应手,也不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是因为他们虽然有书本知识,但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往往比较低,因而教学效果不会太好。 越是教学时间比较长,年龄比较大,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在这样的考试中,越可能被甩在最后,被搞得灰头土脸,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是必然的事儿。 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可能非常会讲课,他们的课也可能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可能比较令人满意和信服。但是因为年龄偏大,大脑有些迟钝,反应速度比较慢。再加上书写速度上不去,这样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就别说取得好成绩了,恐怕连卷子也写不完。得低分,丢人现眼那是必然的事。 这样一考,得高分的却不怎么会教课。靠他们提高教育质量,还需要假以时日。能教课的,因为考分太低,被弄的里外不是人,内心五味杂陈,已经失去了专心教课的心情。本来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的这群人已经没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想法。 这就好比要评价教练员就让教练员下场与运动员一起打拼是一个道理。这样比赛的结果教练员落伍是正常的事儿。以此来否定教练员的工作业绩,并让这样的教练员继续在事业上出成绩恐怕是不可能的事。 总的来讲,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并让电脑阅卷,以此提高教育质量的想法和做法,恐怕不太靠谱。 老师与学生一起考试,从应试心理上来说有一定作用,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思考,则百害而无一利 查阅了网络,江苏一所学校,让老师与学生同题测试,"真刀实枪"检阅老师水平。(见下图) 让老师与学生同时考试,然后一起阅卷,这种方式,并非是现在才开始,多年前,三水三心所在的学校就曾经推行过(只是那个时候不是电脑阅卷)。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反对,而是要客观冷静的来分析,其实,热和决策,都是有利有弊的,只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我们要在对利弊的分析中,选择利大于弊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一,师生一起考试,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我们不少人反对师生一起考试,李煜哦就是增建了老师的负担,事实上,跟学生一起来做试卷,一起考试,主要好处有如下几点: 一是对考点有更明确的掌握。 我们经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老师要让学生服气,那还得拿出一些真材实料。三水三心刚做老师的时候,就有学生向我挑战。我立即能用事实去证明,我做他的老师,那是绰绰有余的!从此,学生对我敬佩有加. 二是能让老师真实感受考生的心理状态。 在某种程度上,考试既是考知识,还是考心理。在考试的状态下做一遍试卷,和在很轻松的状态下,甚至可以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做试卷的状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有了这种体验,对于教师的教学,是有好处的——既关注知识本身,又关注心理状态啊! 三是刺激教师不断学习。 有些老师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不愿意学习了。有人就说,现在教育一个怪象,就是一批不愿意读书学习的老师,要求一批学生去读书学习。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极个别教师的状态。二,师生一道考试,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 但要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一起阅卷,从管理学的角度,却必须考虑教师的感受。我们有些学校,什么都不分析,理由也不说,直接下命令,谁会听你的? 老师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这样要求啊!三水三心年青的时候,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我当时很"牛"啊,站起来就说,那校长、副校长、主任们,是否也要参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年龄大一些,反应也相对要慢一些,在做试卷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疏漏。 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估计,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要面子的人了——万一考不过学生,那多丢脸?所以,带着这样的心里负担,老师(除非是年轻教师),大多就会反对,本来就反对,你说,从管理的角度,是不是加重了干群之间的不和谐? 2005年,也是在江苏,邳州一中学让师生同场考试,就有老师摔笔离场。记者了解到,在1月29日上午进行的语文考试中,参考老师大多被安排在考场后面座位,与普通学生没有差别。考试开始后,老师们纷纷在考卷上答题,但是大部分老师不愿将答案涂到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有10多名老师交了空白答题卡。三,换一种方式,或许效果更佳 其实,作为管理者,要永远记住一点,最好的管理是示范,要想让老师跟学生一起参加考试,那么,从校长开始,你能不能首先站出来,和学生一起考?副校长、中层干部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有些时候,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完全可以换一些方式的。比如,考语文的时候,把语文老师集中起来,在一个考室,规定时间,完成试卷,马上改卷——老师们自己一边改,一边就会反思的。老师,爱面子,在任何时候都是的。真正考得很差的,还不用校长出面,老师自己就受不了! 其实,有些时候,会做并不一定会讲,会讲并不一定会做,老师所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把自己掌握的和自己通过学习(包括查阅资料)掌握的知识,用学生能欧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讲给学生——真正做题做得好、讲又讲的好的,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都不是老师! 作为领导,真的连这一点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