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记得点赞哦! 研究生扩招其实也算是一种必然趋势,就目前国内研究生的培养人数来看,放到14亿人口的基数上,比例依然是非常小的,相比较欧美国家来讲,这个比例要远远低于其平均水平。 研究生扩招一般是比较稳步增长的,受限于师资、培养条件、培养资源等等,各个院校在招生增长上还是比较慎重的,20年大规模扩招是在疫情影响下导致全球经济下行进而影响今年的就业,应届生就业形势严峻,这种因重大事件导致的政策性扩招并不会持续很久,即便是疫情继续发展,扩招也是有限的,毕竟在研究生培养上,对培养质量是有要求的。 对于21考研人来说,竞争压力绝对不会小,乐观估计报考人数可能会达到400万,研究生整体招生人数也同步扩招到100多万人。如今部分院校也有消息公布继续扩招的情况,这也算是比较利好的消息。 至于2022考研报考人数应该会相对平稳,并且会随着疫苗的临床应用,疫情控制或消退,经济形势或好转,经济活跃必然会带动和促进就业,乐观估计保持与21考研持平应该差不多。 但不论报考人数多少,是否继续扩招,考研最终看的还是你的分数和排名,别寄希望于不确定的扩招,要加强自己的学习,努力提升各科成绩,这才是关键! 加油!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查看更多专业考研回答,总有跟你情况相近的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张雪峰,一个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考研老师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目前部分院校已经明确2021会继续扩招。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 2020年报考人数达到了341万人,首次突破了300万,而网上大部分人都在说2021 年报考人数将突破400万,那么2022年的报考人数还要看2021年的各大院校录取人数,报考人数等情况而定, 其次,来说说是什么让大家近几年都开始了考研潮!主要有这么几点! 1、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要求的精确,不仅仅是就业门槛的提高,很多考研人也是真正对科研,对学术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力量! 2、向往更好的校园生活,一部分考研人很向往在理想学府能够接受教育的同时,享受校园生活,有的可能是本科院校并不理想,想要逆袭,对名校有执念等等情况!都会使得他们不断努力,想要考研! 3、还没有想好进入社会,先考个研,上个研究生再考虑! 人数会不断增加,现在研究生基本是标配了,特别是基础和长线专业 影响是持续性的!研究生扩招要有投入,师资、资金、学生能力等等,我们不光要量,更要质。随着人口数量的稳定,预计未来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将稳定! 说实话,研究生扩招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正从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高中进展,而下一步就是大学教育的普及,再下一步当然就是普及研究生教育。 作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大学生就是以前的高中生、现在的硕士就是以前的本科生,现在的博士就是以前的硕士。 也就是说,学历通胀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这都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如果你去看美国以及欧洲国家,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整体高等教育其实已经普及化。很多人甚至读了好几个硕士学历。这也是我们国家飞速发展的一个体现,大家要乐观看待。 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唯一应该忧虑的就是我们的就业?那么多的"高等人才"涌入就业市场,我们的未来会好吗?怎么说,其实确实很难,现在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这就足以体现就业真的很难。你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高的学历,分分钟就被淘汰了。这是"学历膨胀"之后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实力,永远不停止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识。"终身学习"根本不是选择,而是"刚需"。大家有可能,还是要读个硕士的。 至于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估计仍将会维持在400万左右,在"就业难"和"疫情"的冲击下,大家都将注意力转入公务员考试以及研究生考试上,研究生扩招和研究生报考热潮将会齐头并进。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和实力。相信自己可以,那就是最强大的力量。然后矢志不渝地去执行,你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研究生梦想。 出发吧,加油! 研究生扩招政策,就如1999年高考扩招后,到今天中国已有受过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的各类毕业生约1.72亿人,占中国14亿人口的近13%。对比过去,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人口已今非夕比。其中各类博士85万,硕士900万,本科生近9千万,剩下的就是高职高专的大致人数。 中国现在高等院校2956所。其中双一流(985、211)137所(140所),一本大学(包括双一流大学)数量在307所~348所之间(说法不一。一本大学是普识,不是教育部文件界定的),而全国本科院校的数量是在1278~1358所的范围内(没有确切数字,只有大概数),剩下的是高职高专校。 而2020年是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和毕业生(包括专本硕博)人数达到了历史极值,分别是1041万和874万人。很多统计又大致表明(中国的统计水平只能是大概),中考时,大约有59%的学生能上普通高中。这也就意味着剩下的学生只能去上职业中学 职业中专、高职。而部分参加高考的普高生,经过高考也进入了高职院校。而高职与高专有不同,二个体系,一个是高等职业院校,一个是普通高等教育专科院校。 宏观分析中,让大家从以上数字对比中,去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自1977年恢复和1999年高考扩招后,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在不断增加。这无疑标志着中国学识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成就,也见证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每个孩子、每个人的学识、学历教育的不断提高和增加。 但从客观角度上说,人的学识和学历的大幅提高,也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没有对应的就业体系、渠道和机会,那经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可能成为无对应去向和轨道者,甚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观又真实地说,每个人不管受学识学历教育的过程和时间有多长,最终都要走上现实中国社会,去获得受教成人后的社会位置,取得工作机会,求取生存和生活的权力。 中国每年都要面对巨大的人口和社会压力,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数字越来越多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试想,中国每年的就业人口一直都在增加,都在3千万人以上。而受过大学的人群却有不同,毕竟让他们从事歺饮、建装、外卖、快递等等普通工作,对于所有的大学生,就不该是这种工作对应。至少他们都是有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必定要有专业工作的对应。要不然,高等教育的意义又何在,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学识学历教育,又会有什么意义?他们学成走上真实中国社会,应该有也必须有对应之路,使他们努力前行,为家国天下! 今年研究生也开始扩招。今年考研人数345万,而录取人数达到了111.4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也近10万人。从307~348所可以招博的一本高校及550所可以硕招的本科院校数量来分析,各校外看教育资源对应似乎没有问题,全国硕导和博导数量,分别是46万和11.5万人。但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上涨,有关的教育资源对应必将开始出现紧张。这无疑又会延续1999年大学扩招后的许多问题(我不说,大家自己想)。2022年,硕考等一切有关人生选择和机会的考试人数必增,后面更会快增,这毫无疑问!就象我所在的安徽工业大学。 至少,在99年前,大学甚至中专都是精英教育,而现在的本专科教育,无疑是通识教育。无论怎样,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永远存在,永远明显,不管你读大学几年,最后还是会也一定会走上社会,取得工作,完成生存 生活的奠基和不断发展。不管前提如何增加,这才是今天研究生乃至博士扩招引起的必然结果。更何况,这些硕博又能在学习中学到什么真本事,用以安身立命,成就事业,取得人生? 对于任何人,社会,就是一把冷刀,你不往上,不想走,你必然被砍得血肉模糊,心灰意冷。所以,既然中国大势如此,中国教育也只能更必须要与国共命,与时俱进,而每个人必当不断向上,避免被社会发展之鞭、之刀,抽到砍着。 研究生扩招其实已经是常态,从10年到19年,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上涨,从53万到了91万,增长将近1倍。但每年的招生人数的 增长幅度一般比较小。15年之前,每年扩招2-3万人之间。 2016年人数扩招较大,直接越过60万到了70万,然后又是每年几万的数量。 这个时期的扩招主要是专业硕士的变化,专业硕士的认可度增加,还有非全日制硕士也进入统考。 2020年是因大环境的影响,扩招的数量巨大,扩招18.9万,增幅超过26%。 2021年还是有所扩招,现在无法看到扩招数量,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以后扩招是必然的,只是扩招的增幅会减小,毕竟基数已经很庞大了。 2022年,预计考研人数还是会增加,社会的学历焦虑其实从小就有,目前家庭对高学历的追求还是很热,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报考人数肯定是逐步上升。 大概10年前,像浙江高校,考研一点都不热,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名额都不会满,近3年基本是一志愿就爆满。其他省份考研就更热。今年调剂B区名额都在下降。 2022年报名人数超过400万都有可能。 哈喽,我是考研师姐,分享考研的一切。 即使有没有扩招的政策下考研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多,纵观历年的考研人数来看没有一年是降低的。 在扩招影响多久,考研人数增长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作为2022年考研一定要做好考研的准备。 目前是2021考研的正在复习强化阶段,22考研的可以不用着急复习。可以先了解考研的相关信息。 考研需要知道的东西很多,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不要考研,考研对你的意义和作用。要对自己的人生、职业有一个初步规划,不然浑浑噩噩地读了三年研究生,依旧是随大流踏入工作岗位,这样的话读研的意义就不大。 总的来说:首先,你要了解考研是不是你想要走的路,有多大的决心走下去。 其次,决定考研了你需要一系列的信息来决定你选择考研的院校目标。 最后,计划上、时间上,心态上,效率上,如何保障你复习到考试那天。 当22届决定了要考研,那么就开始规划你的复习计划。 当前需要重点关注:1、把四六级分数刷高一点 导师喜欢英语好的同学,如何体现自己的英语好,初试英语成绩和复试英语表现是一方面,四六级,尤其是六级也是参考的重要因素。 2、公共课分数目标定高点 英语政治尽量刷高分,多数同学只花在专业课上拉开距离,但靠一门课拉开很难,英语、政治尽量考75分以上,那总分距离就大了 3、提早关注考研信息 比如说是今年考研的则要在上一届的初试、复试、成绩公布的时候去关注,收集,这时候的信息是最新鲜、最好找的,也能更容易找到同院校的师兄姐获取资讯、经验、资料,对你备考更加有帮助。 4、本科成绩要学好 本科和考研还是有很大的关联。本专业考研更应该加强本科的基础。那跨考抛开专业课的内容不一样外,你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不全是专业课习得,是应该多方面的接触才能形成。更何况有些跨专业是本科专业的延伸,这些专业的考生都需要本科有这一定相关的专业功底,复试时导师就更青睐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 5、早点准备 准备早,行动晚 。心在准备,手脚不行动,并不等于早点准备。目标确定早点好了,就不要摇摆不定。不要过于纠结换哪个学校专业,计划不必要做的死死的,有弹性的就好,要不然会因为压力过大、备考不顺容易放弃计划。 其次业余关注:1、了解考研常识和政策 考研条件、报名考试时间、考什么科目、看什么书、搜什么资料等基本信息。 2、确定院校专业 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适合的院校专业,查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招生目录了解考研的分数线、招生人数、录取比等了解考研难度。比如招生专业目录是报考及全部复习计划的依据;招生简章上面会列出:招生单位名称、代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招生的专业人数、导师;有的还会列出委培、自费等人数,但保送、保留学籍的名额一般不列出来、考试科目、使用的参考书。这对于考生却是非常关键的信息。 3、公共课的考试内容与题型 这需要进一步了解你需要考的政治、外语、数学的《考试大纲》和题型以及分数所占的比例。 4、专业课的考试内容与题型 这需要进一步了解专业课的参考书目、考研真题。 5、同院校专业的学长学姐的经验贴 寻找你同一个水平上下的学长的经验贴来累计备考的经验。 6、目标院校的官方网站和辅导机构公众号和考研群 多渠道了解考研信息可以省去不少自己收集整理的时间,而且它们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参考价值更大。7、导师信息 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今年带学生的数量,导师的个人基本信息等等。8、复试资讯 复习时间、考察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考察等等。9、调剂资讯 接受调剂的专业和专业,调剂的申请方式,调剂的复习流程等等。10、录取信息 录取的分数、程序和公布方式。 对于22届考研的你此刻需要的是一个大致的考研规划和准备。计划能打败绝大部分人,其中选择能打败一部分人,坚持也能打败一部分人,基础和心态又能大部分人,幸运也有打败少数人,只有做到了打败大部分人,你就能绝大的机会考上。 1999年,本科生扩招,我们称之为本科元年 2020年,研究生扩招20万到了100万。我们称之为研究生元年 2040年,我预测是博士元年。 2021考研预计在400万,22年预计在430万。 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后续影响将持续多久?2022考研报考人数将如何变化? 985、211大学,扩招幅度均在20%左右,个别学校扩招幅度竟达到70%,从表面的数据来看,扩招的力度空前,给2021年考研升学的考生,带来了更多的录取机会。从近几年的考研人数来看,一直是呈现增长的趋势,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大环境来看,这样的扩招都是符合客观要求的。 关于2022考研报考人数将如何变化?我们先来看看今年10年的报名人数变化。 2020年报考人数达到了341万人,首次突破了300万,而网上大部分人都在说2021 年报考人数将突破400万。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2022年考研,可能是提出更多需求的一年,累积2021年考研人数的基础,加上二战、就业压力和疫情带来的副作用,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可能还是稳步增长。 2、今年落榜人数群体很大。超过100万,对于应届生而言,春招基本无望,只能选择二战,加上三战群体,客观上也导致了考研人数的增多。 3、本无考研打算的同学,因疫情原因,即将入职的工作单位倒闭,决定以最后一年的"应届生"的身份参加考研。 4、就业压力大,专升本人数的扩大,导致考研基数将继续增加。 5、今年考公面试的时间有所推迟。没考上的同学依旧没多少机会参加校招,只能选择二战。 6、出国留学生源转战考研。部分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因为疫情以及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转而选择考研。 7、辞职考研的人数已呈上升态势。再加上就业吃紧、企业难挨、竞争加大,将有更多的在职以及往届生选择考研。 8、就业压力大,专升本人数的扩大,导致考研基数将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