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提起李靖,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个《封神演义》里手托宝塔的托塔天王李靖,这里的李靖是商朝时期的人物,是灵珠子转世的哪吒的父亲,是镇守陈塘关的一方大员。 在故事里,李靖的性格十分懦弱,为了抵消龙王的怒火,不惜斩杀爱子。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大义灭亲,爱民如子,毕竟他要守护的是整个陈塘关的百姓。 商朝无李靖,也无李姓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商王朝并没有叫做李靖的将军或是官员,甚至李这个姓氏在商朝的时候还没有诞生。 最早的"李"字本来就只有李子树和李子果实的意思,是中华大地上的原生树种。 在上古神话传说时期,东夷族的部落首领皋陶在尧和舜帝的手底下做官,官职是掌管刑法的大理之官职。 但当时的"理"姓虽然和李子的"李"相似,但实际上并不是后世所说的李姓。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周朝之前一直都没有关于李姓的记载,也没有出现关于李姓的任何人物。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关于李姓的零星记载,第一个姓李的人就是我们的道家始祖老子——李耳。 他的李姓也是"理"转变而来的,是老子祖辈世袭官职"理官"的官名,后来就以官为姓。 其他再也没有李姓的任何记载了,所以别说是李靖,连李这个姓氏当年都不存在,更不要说替商纣王镇守陈塘关,还生了个叫哪吒的儿子了。 那么这个李靖究竟是何许人也呢?原型又是谁呢? 佛教天王毗沙门 要说封神演义里的托塔天王李靖,原型则是要先去佛教中去找了,毕竟塔这个东西,就是佛教的产物。 中国自东汉时期才从丝绸之路开始引进佛教,当时的西域诸国最先受到佛教的影响,后来才在西域的影响之下逐渐传到中原来。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算是在中国铺展开来,佛教中的各种形象也传播到了中华儿女的文化概念中来。 中国地处温带季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十分的多变,水旱灾旱成了中国人民深刻在基因里的痛苦回忆。 所以中国人民的安全意识是非常强的,十分期盼神灵能够保佑自己趋利避害。 而来自西方佛教的四大护教天王,也就在这时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当中。 而当时我国的本土宗教虽然已经诞生,但和已经发展出来完整体系,理论十分完整的佛教还是要稍逊一筹。 再加上南北朝时期各方争战不断,北方的汉人们也是深受胡人压迫,内心苦不堪言,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神灵之上。 应运而生的四大天王正好是合了当时黎民百姓的愿望,虽然四大天王原本是婆罗教的天神,但古人们哪里会管这么多,只要你能办事,什么神都是神。 于是四大天王就这样被南北朝的百姓乃至统治者们抬到了极高的位置。这四位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护持东胜神洲; 南方增长天王,持剑,护持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持蛇或赤龙,护持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持伞(宝幡),护持北俱芦洲。 而我们封神演义里的李靖的原型就是这位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 但在起初的时候, 这位毗沙门天王和另外三位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掌管财神多一点香火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是到了唐朝时期,这位多闻天王的地位就盛极一时了,远远地超出了其他三位天王。 在唐天宝元年(742年)时,唐朝的安西城被蕃军围困,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求问天神。这时候城北门楼上突然出现了奇异的光芒,大放光明,正是多闻天王毗沙门。 毗沙门天王放出自己的"金鼠"咬断蕃军的弓弦,并带来五百名身穿金甲的天兵前来助阵。 天兵击鼓声震四方,地动山摇,敌军大乱,而安西军也趁势追杀,杀得敌方溃不成军。 后来安西军将此次战役上报朝廷,唐玄宗大喜过望,于是下令让各个道州府在城楼西北方向放置毗沙门天王像来驱邪避灾,香火供奉。 崇信道教的唐朝皇帝都下令供奉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了,更不用说本来就崇信佛教的佛教教徒了。 于是各方百姓也都纷纷效仿,开始供奉多闻天王,多闻天王名声大振,香火达到了巅峰。 在笃信唯物主义的我们来看,这件事十有八九是杜撰出来了的,是佛教徒杜撰出来用于传教的假故事。 但百姓们是相信的,尤其是崇信佛教的教民,则更是对此深信不疑。 甚至还说唐明皇李隆基后来又因为毗沙门天王的庇佑躲过多次祸事,传的已经是神乎其神了。 但我们也不排除这件事的真实性,当然不是说毗沙门天王显灵的真实性或是毗沙门天王的真实存在,而是这场战争安西被困的战争里,毗沙门天王起到的作用。 这场战争的描述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千年前的乐毅伐齐战争,当时乐毅带着燕国大军如摧枯拉朽一般横扫齐国,齐国仅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几乎灭国。 但后来燕国后方局势变动,燕昭王病逝,新王即位,对乐毅极不信任,临阵换将。 这时候即墨城内的田单搜集了耕牛制造出了火牛阵,在或牛尾巴上拴上稻草,引发牛群慌乱,直冲燕军阵营中去,燕军阵脚大乱,营帐还起了火。 齐国兵士趁乱痛打燕军,夺回了齐国的城池,重新复国。 安西城被围困,将领们可能也是用了类似的方法,利用蕃军的佛教信仰制造出了佛教中非常出名的天王形象,并用佛教的金甲天兵来进行震慑,才出现了奇效,使得战局扭转。 也有可能是安西城真的请来了救兵,救兵如神兵天降,解救安西城于水火。只不过被百姓们以讹传讹,归功给了毗沙门天王而已。 真实的李靖 但不论是真是假,多闻天王毗沙门在唐朝的地位都是达到了最鼎盛的时候。而我们所说的李靖的真实原型,也是在唐朝,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靖将军。 李靖是北周生人,在隋朝的时候就已经是官职相当高的一名官员了,也为隋朝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劳。 但这个时候已经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也起兵反隋,李靖是以这个忠君爱国之人,在守卫长安之时被李渊所俘获,如今的李靖正值事业上升期,满腹才华无处施展。 但见隋朝已失去民心,大势已去,临处死之前非常不甘心,便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番言论,李渊免其一死,并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当作幕僚,为后来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靖先后平定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参战无数,足迹遍布唐王朝的大江南北。 也正是因为他在大江南北的战绩,再加上战后对百姓的善待政策,让他在民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甚至一些地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给他立了生祠。 后来李世民令人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李靖就名列第八名,更是提高了他的地位。 李靖的神化 到了晚唐时期,李靖的形象就渐渐被神化了,五代时期还被封为灵显王,俨然是一个神仙了。 到了宋朝,宋真宗十分欣赏李靖南征北战的功绩,专门给李靖写了个《灵显王碑赞》,对他的喜爱之情形于言表。 到了元代,就是李靖真正和毗沙门天王合为一体的时候了,这时候的元杂剧十分流行。 元杂剧的作者们也是响应观众号召,将民间呼声最高的几个大神们一股脑全都创作成了杂剧,并且针对不同的观众,糅合了多种形象于一身,满足多个族群的需求。 两个形象合体不要紧,到了后来的故事中,佛教的四大天王和李靖化身的毗沙门天王又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天王,甚至在《封神演义》中变成了对立的双方。 但这个时候的李天王连朝代都不准了,还在乎哪个是真的天王吗? 所以,李靖的托塔天王的形象,本身是来自于佛教的宗教信仰,和民间的个人英雄崇拜逐渐融合在了一起。 后来生产力发展,人们除了农业生产,也需要一些娱乐活动的时候,原来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灵们,在文艺工作者们的笔下开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并在不同的故事中传出来了不同的形象。 结语: 但后来的李靖,已经完全脱离了神的形象,而逐渐转变成一个纯粹的文艺形象了,在八九十年代的《哪吒闹海》里,他是一个严肃的父亲形象,后来改革开放后的新版本李靖又多了些慈爱。 归根到底,不论是神还是文艺作品,都是人内心的真实映照,他们所具有的特征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