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亏的钱去哪了
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资本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可是巨额的投资进去后才发现,这个市场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
为什么这么说,风雨从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
投资资金大,回报周期长。
以小鹏汽车为例,先看看小鹏汽车历次融资情况。
1、2015年4月27日天使轮融资,融资数千万元(没有公布实际金额)
2、2016年3月Pre-A轮融资,融资4200万美元。
3、2017年6月12日A轮融资,融资22亿元。
4、2018年12月15日A+轮融资,融资5亿元。
5、2018年1月29日B轮融资,融资22亿元。
6、2018年8月2日B+轮融资,融资40亿元。
7、2019年11月13日轮C融资,融资4亿美元。
8、2020年7月20日C+轮融资
9、2020年8月3日C++轮融资,两次共融资9.47亿元美元。
再来看上市后的募资情况。
小鹏汽车于2020年8月27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募资17亿美元。
2020年12月,小鹏汽车完成上市后的首次增发,融资25亿美元。
2021年7月,小鹏汽车登陆香港联交所,募资158亿港元。
因为不同时期的汇率不同,但是大致算一下,小鹏汽车自创立至今累计募资超过640亿元。
创业初期的何小鹏都不得不感叹"200亿不够花"。
我们再来看看对应的销量。
2021年,小鹏汽车全年销量为9.8万台,截至2021年底,小鹏汽车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超过13万台。截至2021年底,小鹏汽车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超过13万台。根据小鹏官网数据显示今年1-9月,小鹏汽车交付了98553辆。
如此之多的资金也只不过砸出来23万台车,而且还亏得一塌糊涂。
仅仅上半年,小鹏交付约6.9万辆,却亏损了44亿元,这么算每卖出一台车,小鹏就要亏损超过6万元。
即使去除人员开支、研发和行政等与生产不相干的成本,小鹏的销售回款还是不能覆盖生产成本,再讲得通俗一点,小鹏在"赔钱卖"。
其它几家主流新能源车企大致也是如此。
8月15日,理想汽车公告称,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82.95亿元,同比增长112.4%;实现净亏损6.52亿元,同比增加了9.5%。
理想汽车表示,尽管新冠疫情给全行业的零部件供应链带来重大挑战,但理想汽车仍实现了稳健财务和运营业绩。得益于理想ONE对用户持久的产品吸引力,上半年,理想汽车共交付新车60403辆,同比增长100.3%。
理想每卖一台车就要亏损1万元。
而蔚来汽车的情况同样也差不多。
为了方便大家直观地参考,风雨简单做了一个表格。
尽管销量都还可以,但是主流的新能源车企居然都在赔钱卖车,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新能源真的是个"骗局"?
其实也不尽然,我们来参考下比亚迪和特斯拉。
比亚迪发布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06.07亿元,同比增长65.71%;归母净利润35.95亿元,同比增长206.35%。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1092.67亿元,同比增长130.31%。
但是参照比亚迪的销量和营收粗略推算,比亚迪卖一台车也仅仅只能赚几百元。
而这还是得益于比亚迪完善的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销售网络。
最后看看特斯拉,1 0月20日特斯拉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总收入214.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汽车销售业务收入180.71亿美元,同比增长54.8%;汽车租赁业务收入6.21亿美元,同比增长61.3%,能源收入1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服务及其他收入16.45亿美元,同比增长84.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51亿美元,营业利润为36.8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17.2%,归母净利润为32.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3.5%。
那么按照特斯拉的交付量34.4万简单计算,特斯拉每卖出一台车可以赚7.8万元(国内市场实际比这个还要多)。
那么可以发现,新能源领域实际是大有可为的。
回到国内车企,新能源车卖得还不错,销量也逐步上升,可一个一个都在亏损。
注意,这里不是市值那种充满了泡沫的财富,而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粗略算一下,现在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势力已经超过100家,投入的资金也不计其数了,至少是万亿级别的,那么这些亏损的钱又去了哪里了呢。
来看看几位领域内大咖是怎么说的。
上汽集团董事长之前在2020年度股东会议上,在被股东问及为什么不能用华为自动驾驶技术时,陈虹表示,上汽是绝对不接受和华为的合作!
理由就是华为是第三方公司,华为拥有完美的自动驾驶技术,一旦上汽集团和华为合作后,上汽集团就变成了了一具躯壳,而华为则成灵魂,这对上汽来说,是不允许的,因为灵魂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这就是业界那句"要灵魂不要华为"经典梗。
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地方在于驾驶系统、电池动力系统、零部件。
我们姑且认为新能源汽车大致由这三个最核心的模块构成。
那么新能源汽车领域车企投入的巨额资金则最有可能被这三个模块的上下游企业赚走了,事实又是怎样呢?
抛开做零部件的厂商不谈,因为对比传统燃油车并无明显的变化。难道新能源领域的钱让这些做系统的厂商华为或者是做电池的厂商宁德时代给赚走了吗?
根据华为财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5.0%。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人民币,占比为47.3%;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人民币,占比为18.1%;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33.6%。
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在汽车领域华为的销售情况,但是根据披露的数据显示,运营商业务与终端业务仍然是华为的主要收入来源,企业业务(这里包括很多软件服务、华为云服务、技术支持之类的)里真正的涉及到汽车领域的不过是小头而已。
难道是被电池厂商赚走了吗?
毕竟7月下旬,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当着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面就抱怨电池价格过高,还称自己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再来看看宁德时代的财报。
8月23日晚,宁德时代公布2022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1129.71亿元,同比增长156.32%;归母净利润81.68亿元,同比增长82.17%。
看似营收翻倍增长,可是净利润增长却只有营业收入增长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宁德的收入增长其实来源于规模扩张(新能源车需求增长带来的电池出货量上升)。
有人会说,那不对啊,看着这些新能源车企亏得一塌糊涂,动不动就是每年百亿的亏损,那这钱去哪里了。
我们来看看幕后的真相——矿企。
天齐锂业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2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579.8万元增长11,937.16%。
一家矿企的净利润将近赚走了3.5个比亚迪的钱,同时大致与两个长安汽车,10个东风汽车相当。
而锂矿的企业里盐湖股份和赣锋锂业同样业绩不俗。
盐湖股份半年报显示,盐湖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73.04亿元,同比增长180.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58亿元,同比增长333.09%。
赣锋锂业半年报显示,赣锋锂业实现营业收入为144.44亿元,同比增长255.38%;实现净利润为72.54亿元,同比增长412.02%。
而这三家矿企就相当于7.5个比亚迪的利润。
看起来,真正让新能源车失去灵魂的并不是华为,而是在背后闷声发大财的锂矿企业,毕竟能赚钱才是公司真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