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葬礼上,蒋经国宣布让父亲与生母合葬,宋美龄听后远赴美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其子蒋经国强忍悲痛,为他的父亲主持了葬礼。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自然也到场参加了这场葬礼。
葬礼上,蒋经国宣布,他想要让父亲与早已去世的亲生母亲毛福梅合葬。
像宋美龄这一生经历过无数大场面,蒋经国这样当众拆她的台,她依然无法接受。
蒋介石病逝五个月后,宋美龄收拾停当,坐上飞往美国的飞机,就此离开台湾。
蒋经国虽不是宋美龄亲生,但他是她的继子,两人毕竟也相处了几十年,一家人总是有几分感情在。
蒋经国为何要以如此方式公开表明他容不下宋美龄,甚至于半点亲情也不讲,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
宋美龄陪伴蒋介石几十年,曾是"第一夫人",她又为什么会因为蒋经国的一句话,便离开台湾,独身远赴美国呢?怜亲孤苦 拒认继母
1901年,蒋介石在家乡浙江奉化与当地女子毛福梅缔结婚姻。
毛福梅是蒋介石母亲王老夫人为他千挑万选的妻子,是一位聪明能干、温柔坚强、又懂得孝顺尊长的传统女性。
王老夫人喜欢毛福梅,只是蒋介石不喜欢。他不满意婚姻由家长包办,也不爱毛福梅含蓄内向的性情。
婚后没几年,蒋介石便留母亲与妻子在老家,前往东瀛留学去了。丈夫离家,一别经年,毛福梅没有怨言,勤勤恳恳照料王老夫人,操持家中事务。
蒋介石为人聪颖,性格机敏。1906年他留日归来,不久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成为一名前途远大的青年军官。
1910年,他荣归故乡与家人团聚,不久便与毛福梅有了孩子。
这个孩子,便是蒋经国。父亲蒋介石忙于公事,很少在家,蒋经国自小在母亲身边长大,非常依赖温柔善良的母亲。
他15岁那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的蒋介石,将少年蒋经国从母亲身边接走,送他前往苏联深造。
蒋经国告别母亲,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怀着对母亲的思念,他刻苦用功,期望有一天学成归国,能与家人团聚,以知识报效祖国。
他没有想到的是,1927年蒋介石与毛福梅断绝婚约,另娶富家小姐宋美龄为妻。父母离异,这对蒋经国来说,是人生中一个沉重的打击。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合,既因为他倾慕宋美龄的才貌,也因为他要挽救自己的事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
宋美龄出身富有的宋氏家族,蒋介石与她结婚后,得到宋家大力支持,再次回到国民党核心位置。
可以说,是宋美龄帮助蒋介石度过了事业上的危机。
二人结婚后,情投意合,宋美龄叫蒋介石"达令""蒋总裁",蒋介石称呼她为"爱妻""余爱",足见得两人极为相爱。
蒋介石对宋美龄真情相待,两人的夫妻生活过得还算幸福。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蒋介石在与毛福梅的二十六年婚姻中,对毛福梅未有过好声气,甚至于恶行相向。
蒋介石曾于日本留学期间回乡探亲,毛福梅与他同住,喜得一胎。
她怀孕期间,偶然因为小事与蒋介石口角了几句,蒋介石竟然对她施以暴力,致她流产。
也许是自知亏欠毛福梅许多,蒋介石在毛福梅同意解除婚姻关系后,与她"离婚不离家",毛福梅继续住在蒋家大院中,由蒋介石负担她的一应生活费用。
蒋经国由慈母抚育长大,对父亲敬畏有加。
他知道父亲待母亲冷淡,但出于孩子爱父母的天性,仍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自己与母亲委屈一些也无妨。
令他难过的是,蒋介石连这样的机会也不给他,另娶宋美龄为妻,瓦解了他与父母的三人家庭。
因宋美龄成为蒋介石夫人,蒋经国对宋美龄,自然产生不小的隔阂。
他在苏联留学期间,与蒋介石保持一定的联系。蒋介石想让他认这个"新妈妈",但在与父亲的联络中,蒋经国一次也没有叫宋美龄为"妈妈"过。久别重逢 阖家欢喜
1928年蒋经国从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毕业后,与一位名叫芬娜的女性结为伴侣,并生下儿子蒋孝文。
1937年,蒋经国与妻儿回到阔别十三载的故土,先去杭州澄庐别墅见蒋介石与宋美龄,后至奉化溪口拜见母亲毛福梅。
宋美龄在澄庐别墅门口迎接他们一家。
见到宋美龄,蒋经国很有风度,喊了宋美龄一声"妈妈",宋美龄也回礼,也向他与芬娜问好。
宋美龄见蒋孝文可爱,便抱起他,向着屋内的蒋介石喊道,"达令,你的孙儿来了!"
说着便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带夫妻二人进屋去见蒋介石。
初次见面,蒋经国与宋美龄都向对方表达了友善。
在后来几十年的相处中,二人有和睦相处,也有互不相让的斗争,但基本上保持着互相尊重。
二人即使因各种原因不和,也没有对对方作出真正过激的言行。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毛福梅不幸去世与上海打虎事件,或许蒋经国与宋美龄的关系,不至于恶化到互难相容的地步。
1937年3月,蒋经国在溪口见到久别的母亲。亲人重逢,毛福梅喜极而泣。她抱着蒋经国一家,久久不愿松手。
毛福梅得知蒋经国与芬娜结婚时,没有举办婚礼,便坚持要按传统礼教为他们补办一个婚礼。
两人办婚礼的那天,蒋介石也到场了。蒋经国穿长袍马褂,芬娜戴凤冠霞帔,向毛福梅与蒋介石行三拜九叩大礼。
看着孝顺的儿子与美丽的儿媳,还有可爱的孙子,毛福梅喜悦不已,得偿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夙愿。
这年,蒋经国一家在溪口蒋家宅子,陪伴毛福梅度过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烽火岁月 痛失母亲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了。
蒋经国告别母亲,前往江西进行整顿吏治、支持前线作战的工作。
命运弄人,他这次离开,便是与母亲的永诀。
蒋经国在江西,本想接毛福梅与自己同住,也好照顾母亲。但每日事务繁忙,一时间没有办妥这件事。
1938年12月12日,日寇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离家躲避,未料一枚炮弹落在她身边的围墙上,围墙倒塌,她被埋在砖瓦下。
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救援,毛福梅因伤重去世。
蒋经国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放下公务星夜兼程赶回溪口。
他回到家中,悲痛得不能自己,跪倒在毛福梅遗体旁,深深懊悔自己没有保护好母亲。
母亲为蒋家辛劳一生,蒋经国想要好好给母亲办一场葬礼,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但是蒋介石听闻毛福梅去世的消息,发电报给蒋经国。
"顷接张恺电称,家中被炸,希即请假回家,照料一切为要"。
蒋经国明白,父亲为了现任妻子宋美龄的感受,希望他能从简办理毛福梅的后事。
父命难违,于是他将母亲安葬在蒋家祠旁,坟上立碑,碑文为"显妣毛太君之墓儿经国立敬立"。
后来,毛福梅以蒋介石母亲王老夫人义女、蒋介石义姐的身份,载入《溪口蒋氏宗谱》。
她最终没能以蒋介石曾经的妻子的身份,在石碑与族谱上留下她的名字。
蒋经国为母亲的遭遇深感不平,认为若不是宋美龄之故,父亲不至于连最后的名分也不给母亲。
这件事,成为了他与宋美龄之间一个解不开的矛盾。
令蒋经国与宋美龄关系降至冰点的另一件事,便是上海打虎事件。
1948年上海发生经济危机,8月蒋经国任行政院上海区经济管理副督导员,负责整顿上海经济。
蒋介石对蒋经国寄予厚望,他本人也暗下决心,一定要重整经济秩序。
他上任后,不讲个人关系,惩治投机商人,稳定物价,得到了上海各界的较好评价。只是物价得到控制后,商店里却没有可供出售的货物了。
为应对这个问题,蒋经国对上海全市实施物资总检查,整治囤积货物现象。检查过程中,一家名叫扬子的公司进入蒋经国的视线。
这家公司囤积大量汽车、呢绒等重要物资,正是他要找的"大老虎"。蒋经国决定大干一场,带领军警宪兵大队围住扬子公司,对其中的货物进行查封。
但这个关键时刻,宋美龄却出面阻拦,告诫他不要这样做。
原来,扬子公司的所有人孔令侃,是宋美龄的外甥。
孔宋两家关系密切,这间扬子公司,就是两个家族的财产。
蒋经国一心想要整治上海经济,为此不惜得罪亲戚,宋美龄为了家族利益,反对他的行动。
她劝阻蒋经国不要查封扬子公司,遭到蒋经国拒绝后,便请出蒋介石来压制蒋经国。
最终,上海打虎失败了。
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干涉下,蒋经国不得不放弃没收扬子公司,他的整个行动也功亏一篑。
上海的经济问题不仅没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因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干涉,蒋经国没能完成上海经济管制,导致了上海经济崩溃的混乱局面。
事情闹到这样大的地步,蒋经国与宋美龄,已经到达水火不容的地步了。亲情可贵 冰释前嫌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可对于宋美龄来说,台湾并不是她的福地。
她的哥哥,宋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宋子文,在1949年蒋介石全家飞往台湾时,却选择去往香港。之后宋子文定居美国,蒋介石多次请他至台湾担任职务,都被宋子文婉言谢绝。
民国时期风光无限的宋家,并没有在台湾保持从前的影响力。
宋美龄想要获得政治权力,只是失去了家族的支持,她有心无力,但这丝毫没有减少她插手政治的心。
这也造成了宋美龄与蒋经国之间有一定的"隔阂"。
所以,蒋经国才会在蒋介石的葬礼上,宣布想让父亲与亲生母亲毛福梅合葬。
他爱母亲与父亲,这确实是他的真情流露。但是,借着宣布此事,让宋美龄知难而退,则是他说这番话更重要的目的。
蒋经国的目的达到了。
宋美龄至此不愿再与他竞争,带上一生积攒的财富飞往美国。
见宋美龄放弃,蒋经国便也不再针对宋美龄,两人的关系就此缓和。
晚年宋美龄居住于纽约长岛,过着富有的生活。蒋经国有时会写信给她问好,还会与她探讨一些政治事务上的事。
蒋经国逝世于1988年,宋美龄则于2003年,以106岁高龄在美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