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其人: 玄奘出生于隋朝,公元600年生于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唐玄奘原名陈祎,出生在官宦世家。曾祖父陈钦,官至上党太守;祖父陈康,曾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为一方县令。其母是洛州长史的女儿,可见玄奘的出身并不差。 小和尚 玄奘是陈家的第四个孩子。玄奘的幼年是很不幸的,他五岁丧母,十岁丧父。玄奘八岁那年家道中落,年迈的父亲辞官归乡。一个退休的县令,是很难养活四个半大小子的。为了让孩子们生活下去,陈惠只能将儿子送往寺庙。最先被送走的,是玄奘的二哥陈素长捷法师。 玄奘幼时"备通经典,爱古尚贤"。10岁时以居士的身份,随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旁听佛经讲解,自此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公元612年,11岁时玄奘参加僧人考试,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问他"为什么出家",玄奘不假思索地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很是赏识,破格录取他为净土寺僧人。从此他就也像哥哥一样遁入空门。成年之后的玄奘,云游四海,造访名僧,先后向道深、慧休等禅师学习佛理,修行日深。所以,玄奘在25岁时已经是很有名的法师。 玄奘法师为何要去遥远的天竺求取佛经? 其一:在玄奘之前,就已有比丘前往西方印度求取佛经,而且还求取了不止一次。若非如此,"小乘佛法"的那些经典又是如何传入中土的呢?在玄奘生活的年代,当时就有许多僧人西行归来后写下游记,如东晋僧人法显写的《佛国记》,就是一部取经的经典。玄奘读完了这些游记之后,对佛国心生神往,坚定了去取经的决心。 其二:玄奘在多年的如饥似渴地学习经书后。但逐渐发现,很多经书翻译不善,无法理解其中的真谛,甚至个别经书的注译还自相矛盾。这些歧义始终没有办法统一。倘若这样发展下去,难免会有僧人误入歧途。玄奘认为,应该去西域学习最原汁原味的佛经,这样才能解决中土佛教发展中的隐患。 其三:正当玄奘苦闷迷茫之际,武德年间,天竺僧人比丘波罗颇密多罗云游到了长安,玄奘立即前去讨教。比丘波罗颇密多罗在向玄奘进行了一番耐心的讲解之后,对他指点迷津:"天竺的那烂陀寺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惑。" 比丘波罗颇密多罗在那烂陀寺出家,在佛学界有极高的声誉。当时并没有佛学专业的学府,放到现在来看,那烂陀寺就相当于佛学专业的一流大学。从这里走出来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通晓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能够记诵经典十万颂。玄奘虚心请教了这位高僧后,意识到天竺才是修习佛理的圣地,于是,便更加坚定了西行的决心。 玄奘冒越宪章,"偷渡"天竺 唐朝初期,国家面临的外患还比较严重。为了避免因跨境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所以朝廷禁止任何百姓出境。而玄奘决定只身前往天竺后,公元626年冬玄奘几次上书唐太宗,向唐太宗申请"过所"(通关文牒),希望能得到这份护照出境。然而,唐太宗并未批准,身为皇帝的他不知道玄奘的宏图伟业,也不会为了玄奘一人破例。 朝廷的阻挠,并没有影响玄奘的决心。此后,玄奘便寻找时机西行。按照当时的规定,偷渡是一种相当严峻的事。玄奘没有官方批准的"过所",所以不可能用正常的方式通过关隘。事实上,在没有拿到通关文牒之前,玄奘甚至没有办法离开长安。 公元627年长安遭逢大灾民不聊生,朝廷为了让百姓活命,临时允许百姓离开长安自谋生路,此时玄奘终于找到了出境的契机。他伪装自己的形象,混入灾民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混过关隘。只不过,玄奘仅达到了第一步目标,离开了长安。 玄奘法师西行路线 27岁的玄奘混在逃难的人群里偷出长安,打算"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当玄奘来到凉州时,当时大唐与东突厥的外交关系比较紧张,凉州都督已下令封锁边关,禁止任何人西行。但是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亦是玄奘出关的必经之路。玄奘为了掩盖他准备"偷渡"西域的目的,便在凉州为僧人们讲解佛经。在这里耽搁了一个多月。 玄奘与石磐陀 玄奘刚刚踏上西行之路,还没有出国,便遇到了重重阻挠。玄奘只好取道玉门关,经瓜州时,朝廷的通缉文书已传遍边关。玄奘不幸被戍边士兵发现,城上乱箭齐发,玄奘险些丧命。好在瓜州太守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但对通缉令置若罔闻,还派遣一个名叫石磐陀的胡人(孙悟空的原型),护送玄奘出关。石磐陀是强盗出身,途中曾想杀掉玄奘,返回边关。玄奘发现后,变卖了衣物,给了石磐陀一些钱物,一人一马,只身上路。 独闯沙漠,九死一生。 玄奘行走到沙洲时准备偷越五峰,被五峰守将拦下。守将苦闷长困于荒凉的五峰中,玄奘为其解惑排忧,最后五峰守将放他西行。 五烽,有官兵把守,各烽相距百里,途中无水草,五烽之西出莫贺延碛,就可以达伊吾。莫贺延碛是出了名的死亡之地,很少有人能走得出去,守将告诉他如果中途能找到野马泉便可以走出这死亡之地,如果找不到就即刻退回。 玄奘一人进入了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兽的茫茫大沙漠里。饥渴、高温伴随孤独,吞噬着玄奘孱弱的躯体,摧毁着玄奘的意志。更要命的是,玄奘发现自己迷路了。他想取下装水的皮囊喝口水,略作休整,继续前进,不料一失手将囊中的水全部洒掉。玄奘万念俱灰,心生退意,勒转马头,往回取水。艰难行走十几里后,忽然想起自己临行前的誓言:"我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归一步生。"于是,玄奘又毅然决然地返回了茫茫沙海中。 五天四夜之后,玄奘终于饥渴难当,昏倒在沙漠里。到了夜里,沙漠里急剧下降的气温让玄奘醒了过来。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野马泉"旁边。野马泉的水源使得玄奘得到了饮水的补充,使他脱离了困境,终于走出了沙漠,到达了伊吾。 拒绝高官厚禄,决意西行 高昌国笃信佛教,国王麴文泰得知玄奘到达伊吾的消息后,派使臣强行把玄奘接到高昌。鞠文泰见到玄奘,如获至宝,殷勤供养。为留玄奘担任高昌国师帮助他教化国民,麴文泰软硬兼施,用尽各种办法,甚至以遣送玄奘回大唐相胁迫;玄奘脱身无计,不得已只能以绝食表达自己誓要西行的志愿。 玄奘入高昌 玄奘连续端坐了三天,滴水未沾,到第四天已是气息奄奄。麴文泰终于妥协了,他既惭愧又恐惧,磕头恳求玄奘进食,并指天发誓同意玄奘西行。不仅如此,麴文泰还与玄奘结拜为兄弟(这才是西游记里所说的皇兄御弟),西游记里所说的和李世民和玄奘是皇兄御弟是篡改了这段事实。两人约定玄奘取经归来时,在高昌停留三年。 玄奘高昌国绝食 《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曾在高昌国停留了一个月,开讲《仁王般若经》。玄奘每次讲经前,麴文泰都亲自手执香炉导引,并且跪在座前,让玄奘踩着他上座,日日如此。 麴文泰为玄奘西行做了细致而周到的准备,"为法师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巾、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麴文泰还给沿途各国王写了二十四封信(这才是西游记里提到的真正的"通关文牒"),专门准备了给突厥叶护可汗的礼物,派官员欢信护送玄奘到叶护可汗衙。 玄奘继续西行 从此以后,玄奘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了一个团队同行。 路遇劫匪,高山缺氧,险丧性命 玄奘一行在西行之时遇到劫匪,劫匪不但抢夺去他们所有的财物,并且准备把他们全部杀死。但这时因为劫匪为了争夺财物,发生了内讧,只顾自相残杀,他们才捡了一条性命。这时很多人坐地抱头痛哭,而唯有玄奘一人仰天长笑,并且开导大家说"珍宝之中,唯命最贵。我等即活,何苦之有"。 穿越雪山 《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玄奘一行在翻越凌山时,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遭遇"小头痛"、"大头痛","冻死痛死者十之三四"。凌山是葱岭的北端,险峭崎岖,峻极于天,冰雪终年不化,积而为凌。没有一个干燥的地方可以立足,烧火做饭只能把锅子吊起来,睡觉也只能躺在冰上。所以,在经过雪山之时,有的人被雪崩压死了,有的人被冰块砸死了,有的人滑落下万丈深渊摔死了,同行的20多人死了将近一半。好在是七天之后,他们终于走出了雪山。玄奘一行人因为冻饿而死的十有三四,牛马更多。玄奘有两个弟子也没有走出凌山。 潜心修行,誉满天竺。 公元630年夏,玄奘穿越了西行途中的无数小国,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行程13800余里,终于抵达古印度摩羯陀国的那烂陀寺,拜在高僧那烂陀寺主持戒贤法师门下。 而此时戒贤法师已经100多岁了,他在玄奘法师到达之前患了一场重病,医治不好,疼痛难忍。在他迷迷糊糊之中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三位圣人骑着白象告诉他说,你前世是这里的国王,因为你杀孽太重今生才有了这个病。不过也有化解之法,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从东土大唐来的一个僧人前来求学佛法,你要将你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你的病痛自然就会痊愈。果不其然,时间没过多久玄奘就到达了那烂陀寺。当时戒贤法师已经100多岁了,早就不再讲法了。玄奘来后他又破例开讲,亲自为玄奘讲述《瑜伽师地论》等佛经,玄奘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掌握了这些佛法知识,成为了当时印度一流的僧人学者。 据说当时玄奘出入这个寺院时都是骑着大白象,一万多个人只有十个人拥有骑白象的资格。经过5年在那烂陀寺的学习,玄奘成为了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后来玄奘又用了六年时间周游印度110个国家,六年后又回到那烂陀寺,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相传,僧人顺世外道不服玄奘的佛学成就,曾送给他50条疑难经义,扬言"只要玄奘能翻译出其中任意一条,他就提头来见"。 三天后,玄奘译出了全部50条经义,并当场讲解。顺世外道很是佩服,欲举刀自刎,玄奘制止了他。于是,顺世外道心服口服的拜玄奘为师。从此,玄奘名满天竺。 那个时候古印度是有众多的小国家。其中有个最大的国王叫戒日王,戒日王特意在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何为"无遮大会"?就是让全印度所有的僧人学者都汇集到一起,进行一场辩论。五印十八国三千多名僧人学者,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辩经大会,论主就是玄奘法师。二十多个王公和五千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徒参加了"无遮大会",都来观看这次的一个中国僧人的辩经会。 十八天的辩经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玄奘被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大乘尊为"大乘天"。这次的"无遮大会"将玄奘在印度的游学生涯直接推向了顶峰,他在印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异国他乡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了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都被全印度信徒尊为圣物。 玄奘骑象巡游 大会后戒日王邀请玄奘骑象巡游,宣讲佛经。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玄奘还将《道德经》等中国国学经典翻译成梵文。 "取经"归来,弘扬佛法 公元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643年春玄奘带着657部经书,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到长安。 玄奘原计划要按照与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的约定,取经归来时在高昌国传颂佛经三年,但在东归途中得知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已经不在人世。 负经东归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初次接见了玄奘。初次见面,唐太宗对玄奘深有好感。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送到唐太宗面前,书中记录了玄奘亲生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中28国情况。 当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是从印度带回来的657部经书还没有翻译完。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个月期间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约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译一卷。 公元649年,在唐太宗去世的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经》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的大部分经书都不为平常百姓所知,但《心经》是个例外,整部经书只有260字,没有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公元659年,玄奘法师迁到远离长安城的寺院——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书翻译几乎耗尽玄奘所有精力,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但从那天开始,玄奘再也没有起来。 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师圆寂。 公元664年,中国农历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法师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过百万的送葬人群站在街道两边,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遗体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