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蒋介石来到延安,参观毛主席的窑洞,晚年感叹后悔去延安
1947年3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率先开进延安,宣告了延安的"光复"。
由1军1师1旅承担这一任务并非巧合,而是胡宗南有意安排——这是他特有的仪式感。
国军进入延安城后,胡宗南立刻给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发电报报捷:
"我军经七昼夜的激战,第1旅终于19日占领延安。是役俘虏敌5万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正在清查中。"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根据地一直是蒋介石的心头大患,尤其是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根据地,老蒋多年来将其视为肉中之刺,在喉之鲠。
因此接到胡宗南的捷报后,蒋介石大喜过望,立刻回电:
"延安如期收复,为党为国雪二十一年之耻辱,得以略慰矣。吾弟苦心努力,赤忱忠勇,天自有以报之也。时阅捷报,无任欣慰。"
老蒋高兴得在屋里来回踱步,兴奋地对工作人员表示:"若有闲暇,定要走访延安!"
占个空城,胡宗南谎报战绩
然而老蒋不知道的是,他的好学生胡宗南给他发的这份捷报,水分极大,无论是"激战七昼夜",还是"俘虏五万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没一个是真的。
事情要从一个多月前说起。
1947年2月,蒋介石飞抵西安。按说西安是老蒋的倒霉之地,十年前正是在这里,蒋介石因为把地方军阀逼得太紧,差点把自己的命搭上。
不过老蒋似乎并没因此吸取什么教训,如今来到西安,他再次召集西北地区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阀们齐聚一堂。
传令以中央军胡宗南为主力,宁夏马鸿逵、青海马步芳、榆林邓宝珊配合,动员34个整编旅共计25万大军,辅以100余架飞机,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夹击延安。
蒋介石在会上放了狠话,要求这一次必须做到"犁庭扫穴,切实占领,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而此时,我党在陕北地区的军队以西北野战军为主,只有不到三万人。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硬守显然是不现实的,我军决定避其锋芒,撤离延安。
不少同志对此感到不能接受,不愿放弃这块"革命圣地"。毛泽东表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因此延安的党政机关开始在西北野战军的掩护下有序撤离,而西野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也在3月18日撤离了延安,根本没有与胡宗南的部队发生惨烈的攻防战。
而胡宗南所说的"俘虏5万人"就更是离谱,守卫延安的我军部队总共也不到三万。
当然,这些战绩的水分蒋介石并不清楚,或者说这种谎报行为他觉得无伤大雅,反正延安城是确实"光复"了,蒋介石喜不自胜,下令南京、西安满城悬挂青天白日旗,并且燃放鞭炮,以庆祝这一胜利。
而胡宗南更是得到了狠狠的表扬,蒋介石不仅授予了他云麾勋章,还把他的军衔从中将提升为上将。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生,一直以来都是蒋介石最看重的"门生"之一,胡宗南对此心有所感,也一直想做出点成绩来在校长面前证明自己。
如今"光复"延安,虽然战绩是注水的,但收到蒋介石的回复后,胡宗南还是兴冲冲地送给部下裴昌会、薛敏泉等人看,说:"你们看,我军攻占延安,蒋先生是多么高兴啊!"
然而不一会儿,胡宗南又收到一份南京发来的电报,电报表示不日将安排一个记者团前往延安,实地报道"陕北大捷"的盛况。
这下胡宗南心里打起鼓来,仿佛一个小男孩谎称作业落在家里,老师虽然信了,但却打算去小男孩家里检查作业……
蒋介石延安之行
胡宗南犯了愁,毕竟战俘和缴获的武器弹药根本子虚乌有,一旦记者团来了,那胡宗南那些谎报的战绩都得穿帮。
思来想去,只好用谎言来遮盖谎言。胡宗南紧急命人在延安东北,沿着延河两岸建起许多假坟包,又命令在延安周边20里内建立了10处"战俘管理处"。负责建战俘营的人直纳闷,这没有战俘建这么多战俘营干嘛?胡宗南自有妙计。
胡宗南下令从延安周边多个乡村抓来500名壮丁,又从负责延安城防的整编第135旅挑选了1500名懂事的士兵,凑了两千来人,让他们一律换上类似解放军的服装,扮演俘虏,每人每天一元津贴。
解决了战俘问题,缴获的武器弹药从哪里去找?在参谋提醒下,胡宗南想起驻扎在延安西南的国军17师是原西北军阀部队改编而成,后来又接收过一批投降日军的装备,因此17师武器很杂,有不少日制三八式和国产汉阳造。
这不正是共军常用的吗?胡宗南把它们通通借来。
战利品光有步枪不行,还得有重武器,胡宗南又从135旅抽调了几挺重机枪以及小钢炮。
所有这些武器,胡宗南令人分组贴上标签,写上编造的缴获时间和缴获地点。然后胡又下令建起"战绩陈列馆",将这些"战利品"陈列其中。
忙完这一切不久,由国内外39家报社、通讯社组成的联合记者团就抵达了延安。不知是胡宗南造的假足以乱真,还是他给了记者们什么好处,总之记者们在延安城转了一圈后纷纷"上当",各大报不久后纷纷发文报道了"陕北大捷"的盛况。
然而胡宗南没想到的是,这些报道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更大的麻烦。
这些报道发布时蒋介石正在庐山避暑,看了报纸后老蒋心情为之一振,萌生了亲自去延安的念头。
不等胡宗南想出理由阻止,1947年8月7日,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飞抵延安郊外的简易机场。
蒋介石表示这是"回访":"两年前我请毛泽东来重庆,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他不邀请我,那我就不请自来!"
胡宗南当然在机场亲自迎接,蒋介石一出舱门,机场上列队欢迎的民众就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
这是胡宗南专门安排的,老蒋听得很是受用。其实他也察觉这是胡宗南拍马屁的行为,但仍装模作样对被迫唱歌的民众挥手致意。
蒋介石对延安的一些地方非常好奇,首先他就打算去毛泽东住的窑洞参观。
在一帮随从的簇拥下,蒋介石路过一片枣园,蒋介石见枣园离毛泽东的住处不远,便问侍弄枣园的老农,有没有见过毛泽东。
老农回答见过,蒋又问在哪里见到,老农答:"他喜欢吃枣子,从我这里买过枣。"
蒋介石心里非常希望能找到一些共产党人的"黑料",于是问:"毛泽东买你的枣,给钱吗?"
老农回答:"给钱啊,他还拿他的辣椒给我吃。"
蒋介石闻言一声不吭走向另一处田里,老农指着那片田说:"毛泽东和周恩来还在这边种过地呢!"
蒋介石在胡宗南的陪同下,来到毛泽东住过的窑洞。蒋介石对毛泽东的住房条件不如自己有心理准备,但走进窑洞时还是大为吃惊。
因为毛泽东所住的窑洞与当地农民一般无二,如今屋里空空如也,只剩一床一桌。
蒋介石走近桌子,发现桌子十分破旧,坑坑洼洼。蒋介石是看过几篇毛泽东的文章的,如今得知那些文章就是在这样一张桌子上写成,蒋介石十分惊诧。
走出毛泽东的住处,蒋介石发现窑洞外院子里有一台纺车,蒋介石问随从:"这是毛泽东的东西?" 胡宗南答道:"是的,之前大军围城,共军物资困难,毛泽东不得不亲自纺纱!"
蒋介石试着摇了摇纺车,起身时脸色十分阴沉。
离开院子,胡宗南又向蒋介石指出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曾经住的窑洞,但蒋介石没有再去参观,而是去了我军在延安办的抗日军政大学。
抗大自创建以来,为人民军队输送了大量人才,是全国无数有志青年向往之地,蒋对此也有所耳闻,因此特别提出要参观抗大。
在进入抗大教室后,蒋介石发现教室里的木凳都十分斑驳破旧,甚至连地都不是水泥地。
"这就是那些青年的向往之地吗?这里究竟教些什么呢?" 想着这些,蒋介石感到一阵疲惫,四下看了一圈,找到一个相对干净的凳子想坐下,可小凳太矮,老蒋坐下时差点翻倒在地,陪同的国民党军官们慌忙搀扶,才没让蒋介石坐地上。
得而复失,追悔莫及
结束一天的参观后,蒋介石下榻在当地条件最好的外交宾馆中。胡宗南早已安排好了,蒋介石平时惯用的西餐餐具、脸盆、毛巾、马桶一应俱全,胡宗南还把平时给老蒋做饭的"御厨"也空运来了。
进入宾馆,蒋介石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南京的官邸之中,想起白天看到的毛泽东坑坑洼洼的办公桌,蒋介石感到一阵莫名的紧迫感,挥之不去。
白天逛了一天的蒋介石无心睡眠,当天晚上就叫来胡宗南,要进行一番战略部署。
胡宗南十分忐忑地进了蒋介石的房间,但老蒋没有细问俘虏和缴获的事,而是要求胡宗南,今后在陕北不需要再稳扎稳打,要下猛药,要迅速找出"匪首"。
蒋介石下达了"一个月内找出共军主力和毛泽东所在位置" 的命令。胡宗南连连唱诺,心里为蒋没追究战绩的事而庆幸。
至于剿共的事,在胡宗南看来,如今共军连老家都丢了,还能成什么气候?根本不足为虑……
蒋介石第二天就乘机离开了。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到延安,也是唯一一次,倒不是他不爱来,而是很快就没有机会来了。
其实就在胡宗南喜气洋洋进占延安后不久的3月22日,彭德怀就率西北野战兵团在青化砭伏击了国军第一军所属的5个旅,此役的胜利使中共中央决定留在陕北。
之后的羊马河大捷,使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预见到国共两党的战略局势已经发生转折。
蒋介石延安之行后不到半个月,8月22日,胡宗南所部第36师在沙家店追击我军的途中被我军歼灭。
10月,驻守清涧的整编第76师被全歼。
1947年底,之前放弃的陕甘宁边区开始被我军逐一收复。
其实3月18日下午毛泽东临走之前,就在他那张坑坑洼洼的书桌上给胡宗南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胡宗南到延安,势必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也就是说胡宗南吞下延安好比背上了一个大包袱,反而失去了能动性,最终将被甩下包袱的我军歼灭。
1948年2月,解放军开始自陕北南下,解放关中地区,胡宗南损兵失地,节节败退。4月21日,延安重回我军手中。
胡宗南明白,自己之前谎报的那些战绩,造的那些假战俘营、假战利品,如今都已经成了笑柄。
胡宗南硬着头皮到南京,向蒋介石请罪。他去时已做好最坏的打算,没想到蒋介石只给他一个撤职留任的处分,仍让他回去统领西北几十万国军。
蒋介石就是这样,有能力的人他信不过,只有刘峙、胡宗南这样的人才能得到他的重用。
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1949年7月,随着宝鸡的解放,胡宗南被彻底赶出西北……
据说蒋介石晚年的时候曾说:"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去延安。"
有人说老蒋后悔的可能是自己去延安这一行,为给了国军上下盲目的信心,轻视了共产党,以至于导致了失败。
但从老蒋视察延安当晚,觉都不睡,连夜找胡宗南开会的行为来看,他后悔的点可能恰恰是这一次参观动摇了他自己的信心,使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在战略上藐视对手,以至于战败后终其一生龟缩小岛。
因此才会发出"后悔去延安"的感叹吧。
当然,实际上历史的轨迹不会因为他去不去延安而改变,因为腐朽落后的势力终将灭亡。
参考文献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与战略转折 《炎黄春秋》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