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今天北京市二环内东北角,西侧与孔庙、国子监相邻,是北京市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原本是明代内务府太监的官房,康熙三十三年被赐给皇四子胤禛修建府邸,一开始叫"胤禛贝勒府",或者"四王爷府"。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王府改称"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胤禛继大位,也就是雍正皇帝,但他依旧把这里当作自己的行宫,赐名"雍和宫"。
你认为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吗?
原本雍和宫以东还有一座清幽雅致,颇得雍正喜欢的园林建筑,叫东书院。只可惜庚子国难的时候,清廷高层带头鼠窜,雍和宫里法力无边的漫天神佛也没有降世临凡。结果,东书院被八国联军焚毁殆尽,雍和宫也惨遭洗劫。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在1950年、1952年两次拨款进行修缮,1961年,雍和宫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的时候,中央又拨了一笔巨款进行修缮。1981年以后,雍和宫开始正式对外开放。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北京除了雍和宫,还有一个处在西边,五环开外,香山公园附近的雍王府,是明英宗第八子雍靖王的墓,明代的王爷坟一般都称作"府",所以叫雍王府。来北京玩的时候别搞错了。
据记载,雍正当皇子的时候,老八胤禩就住在他家附近。但我在地图上一直找不到具体位置。雍和宫以东是东书院,再往东是建于元至正七年的柏林寺。往西是国子监和孔庙,中间虽然有一片空地,但那里原先是北京的关帝庙建筑群,1981年为了拓宽雍和宫大街,将那里的建筑全部拆毁了。有点可惜。所以我暂时还无法确定,当初的八贤王府具体在哪。
我去的时候是今年的新年1月1号,人非常的多。雍和宫的香火在北京所有的寺庙里不算第一,也算第二了。每年新年、春节,都会有很多人来求神拜佛,只是今年由于北京疫情原因,雍和宫时长闭馆。
游客来的时候,通常会在雍和宫西侧的地铁站下车,往南走一段路,就会看到一座精美的牌楼,这里一共有三座牌楼,分别位于东、西、北三面。三座都是四柱三间七楼的建筑,两根柱子中间的区域叫做"间",上面的一个屋檐就算一"楼"。
之前,雍和宫可以在牌楼院里线下买票,但是从今年的1月12号开始,已经全部改成网上预约了,隔壁的国子监和孔庙也一样。来玩记得预约。
过了牌楼院,前面就是一条长长的辇道了。在古代,辇道特指皇帝车驾经过的路。
雍和宫原本是皇帝的行宫,雍正去世后,梓宫(棺椁)也暂时放在这。乾隆九年,开始把这里改成喇嘛庙,用来团结蒙古和西藏各部。
辇道的尽头,就是昭泰门,主体是砖石结构建筑,上面的彩画和斗拱都是用琉璃烧制成的仿木构件。
三座门都是歇山顶。小兽数量上,中间的大门是三个,而两侧的小门都是两个。古代建筑屋脊上的小兽通常为奇数,但寺庙也会使用偶数。
过了昭泰门,就来到了狮子院,顾名思义,就是院里有两尊石狮子。
狮子院东西两侧是钟、鼓楼,和八角碑亭。佛教庙里的钟楼和鼓楼,通常喜欢修成二层建筑,钟和鼓都放在楼上。雍和宫也一样,钟、鼓楼是规制相同的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彩画是旋子彩画。
也有以藏文咒语为主题的旋子彩画,具体啥意思,我也不懂,有懂藏文的朋友可以解释一下。东侧的钟楼边,就放着一口钟,我怀疑就是钟楼里面的钟。至于上面的文字嘛,
你看,信佛跟拍马屁并不冲突。
至于两座八角碑亭,亭内各有一座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载了雍和宫改宫殿为寺庙的原因。两座碑亭都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彩画和钟鼓楼一样。
院子最北面的建筑,是雍和门,也是原本雍亲王府的正门。换句话说,之前的所有建筑,包括牌楼、辇道、昭泰门、钟鼓楼、碑亭,都是改成喇嘛庙之后建的,包括石狮子,也是乾隆年间制成的。
清代为了防止皇族内部的叛乱,所以采用封爵不封土的封藩制度,因而王府一般都在北京的老城区,也就是现在的二环以内。而对于王府的建造规制,清朝内务府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的。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亲王府规制"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殿七间,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启门三。后殿广五间,寝室两重各广五间"。
雍和门就是正门,所以按规制是"正门广五间,启门三"。屋顶样式是单檐歇山顶,彩画属于旋子彩画。雍和门的制式属于是欢门,一种非常少见的建筑样式。特点是以木质杆件绑缚而成,结构大量使用在中国传统木作营造体系中不多见的斜撑、X型支撑、三角支撑以及绳索拉结等方式。
目前的雍和门是作为天王殿使用的。进门后,中间是笑口迎客的大肚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而弥勒身后是持金刚杵的韦陀菩萨。
弥勒的作用是为了迎客,而韦陀的作用是为了震慑游客。没错,就是为了震慑你,告诉你不要搞小偷小摸。
由于天王殿通常都在寺庙的前方进门处,所以这里也隐藏这一个佛教内部的暗语,俗称"道上的黑话"。
暗语就藏在韦陀菩萨的手上。
如果韦陀把金刚杵扛在肩上,就是告诉游方的和尚,庙里可以招待他们免费食宿三天;
如果韦陀将金刚杵平端在手中,就表示只能免费食宿一天;
如果韦陀把金刚杵杵在地上,那就表示庙小,不招待游方僧人。
雍和宫财大气粗的,韦陀当然是把金刚杵扛在肩上了。
过了雍和门,是一座四体碑亭。碑体四面各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篆刻《喇嘛记》一文,而且是乾隆皇帝七十八岁时的御笔。文中乾隆皇帝还考证了"喇嘛"二字的由来,认为"盖西番语,谓上曰喇,谓无曰嘛,喇嘛者谓无上,即汉语称僧为曰‘上人’之意耳"。
碑亭北面的院中,还有一座精美的须弥山坛城。坛城也叫曼陀罗,是佛教宇宙观中极乐世界的缩影。坛城以倒锥体形状的须弥山为中心。帝释天居于山顶,山体四面有象征四大部洲的建筑,山脚下有七层台代表七级浮屠。
院子最北边是雍和宫,两侧是时轮殿、药师殿、讲经殿、密宗殿。这里的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再加上前面的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就构成了中国佛教寺院里标准的"七堂伽蓝"布局。
雍和宫为目前寺庙的大雄宝殿,面阔七间,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彩画用的是龙草和玺,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我没进去拍。雍和宫供奉的三世佛属于纵三世,即中为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指代时间上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表示无时不有佛。
通常寺庙也会供奉横三世佛,即中间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上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
再往北是永佑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彩画是旋子彩画。最早是雍亲王胤禛的寝殿,也就是睡觉的地方。从彩画就看得出来,这座殿并不很重要。我们就直接跳过吧。
永佑殿后面,就是雍和宫著名的法轮殿了。法轮殿是整个雍和宫里汉藏混合风格最浓郁的一座庙宇了。它的屋顶开"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寓意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
天窗顶上,还设有铜鎏金舍利宝塔,即小喇嘛塔。五座天窗也使得殿内光影变换,充满灵动感。
法轮殿内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此人出生在青海西宁,五岁出家,十七岁入藏学经,当时喇嘛教教规废弛不堪,所以便创立黄教,即格鲁派,阐明教义,提倡僧人要严守戒律。他的弟子中有两人特别出名,一个叫达赖喇嘛,一个叫班禅额尔德尼。
再往后就是万福阁了。
雍和宫后半段的建筑,从永佑殿开始,建筑物高度一路上升,在万福阁到达最高潮。万福阁是雍和宫最后一组院落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通高23米,因内部供奉有万尊小佛像,所以叫做"万福(佛)阁"。彩画为龙草和玺,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建筑。
万福阁里供奉的是弥勒佛,通体用白檀香木雕成,地上十八米,地下埋入八米,虽然不对外开放,但内部建筑样式应该是分心斗底槽结构。为什么呢?
我们看万福阁的两侧,是两座小楼,万福阁与它们之间用飞廊连接。这种建筑造型古籍上称之为"复道行空",最早出现在汉代的陶楼上。唐代的敦煌壁画中也有表现。这种建筑外观空灵,但结构脆弱,留存下来的不多。
但是我们地大物博的河北省就有一座形制跟它类似,但比它更加恢弘庞大的建筑,那就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隆兴寺大悲阁呀,我还做过相关的两期视频了 。
大悲阁形制和它一样,也是中间的主殿有一尊大佛,两侧建筑用飞廊连接。大悲阁内部的建筑采用的就是内外槽结构,即分心斗底槽。比起万福阁,隆兴寺的大悲阁更加巍峨高大,而且内部佛像的底座可是如假包换的宋代金刚座,可以当作教科书研究的那种。
万福阁后面是绥成殿,建筑没什么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