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考上中师生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成绩,而且在当时我国教师队伍是非常匮乏的,同时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如果能考上中师生,可以说自己就能获得体制内的工作,就能进入学校当正式在编教师。 从学历的角度来讲,中师生就是中专生而已,他们的学历水平与当今的中专一样,甚至知识的范围与广度还不如当今的中专生,从当时招考试卷的难度就能看出,很多中师生进入师范院校的成绩相对于今天来讲还是挺低的。 但是从竞争的激烈程度来讲,当时中师生的招考竞争比例,拿到今天来讲的话可以超过大学本科的竞争激烈程度。据部分中师生回忆,当时很多考上高中的学生,都选择了去读师范院校,当然这与当时整体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毕竟读师范生的现实意义要比读高中更大,只要师范院校一毕业,就能直接工作,获得工资待遇,也就可以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如果选择高中,可能求学效益的时效性就会延长。 有人将中师生的学历与今天的985、211院校的学生相提并论,笔者认为这种对比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说将二者的竞争激烈程度相比较的话,我们还可以理解,其竞争程度也差不多可以相提并论,但如果从学历、知识水平想等同的话,这种对比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有人胡说八道:说什么八九十年代考上小中专的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当于现在的三本或者高职一类的差生。看来有些人真的是神经错乱了!那时,我国刚从一穷二白的废墟上站起来,经济条件不可能让所有适合的人才都读上大学。另外,就是当时家庭经济困难,读上中师中专就可以减少甚至免除家庭对学生的生活负担,且两三年后就可以成为国家干部,有正式收入。 这些就是吸引许多优秀学生报读中专中师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人为压制他们报读中专中师,而家庭条件较好的成绩优秀生的部分学生继续读高中。整体情况是一流学生上小中专(个别情况除外),二流学生上高中考大学(个别情况除外),三流学生回家劳动。八十年代,能考上中师生和其他小中专的,都是经过初中层层选拔以后考上的优秀学生,剩下的学生才上高中、考大学。不是说那时候所有的中师生和小中专学生,都能考上现在的985和211;而是指小中专里面的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若是放在今天,大部分是能考上现在985和211大学的学生。那时候上大学的,都是被小中专掐尖后剩下的上高中的学生,如果当初没有选拔小中专的机制,那些上小中专的学生继续上了高中,原来那些上高中的学生,根本就连考上上高中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上大学,考上重点大学的,也只能是那些上了初中小中专的尖子生!即便是上了小中专,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凭借智商和勤奋,通过自学考试、离职进修等方式,取得了大学文凭,有些甚至取得了研究生的文凭,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当时的基本情况是:一流学生上小中专、二流学生上高中、三流学生回家劳动。奉劝有些人别拿无耻当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亲身经历作答,并与同时代人交流。 本人77年底考入中师,是恢复高考制度第一届,78年3月入学,80年1月毕业,称为77级。78级改为夏季招生,78年8月入学,80年6月毕业。79级是79年8月入学,81年6月毕业。当时所在县城的中等师范学校规模较小,每级仅招2个班,100零几人,分文史班、数理班。与78级相处1年半,与79级相处半年。同窗共读,同一个锅里摸勺子,接触多了,大家都面熟,一部分较熟,本乡镇来的,大多早就认识,所以更熟。 77级多为往届高中毕业(应届极少),约占90%,往届初中毕业的约占10%;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9岁;原工作以民办教师居多;个别已结婚或已订婚。都是几年积攒下来的高材生,报考录取率不足5%。据当时参加地区新生录取工作的老师透露,那时不管考生报考的学校在哪里、专业是什么,当地师范学校优先选拔录取,剩余的其它中专学校再录。 当时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之风纯正,个个如饥似渴。那时还没有正规教材,全部使用地区师专学校内编教材,因此学习内容与师范专科完全一样,掌握程度、知识水平和能力,也与师专差不了多少。但一个是大专,一个是中专。 毕业分配时,党政机关严重缺人。据说当时仅检察院、团县委两个单位,就想从文科班选20多人。但百废待兴,人才奇缺,教育更缺教师。地区教育局下令全部分配教师,一个也不准外流。因此,有80%分配到乡镇和城区初中,20%去了乡镇高中学校任教。78级情况大同小异,但毕业时县教育局留了10几人,之后陆续进了县委、县府两大院,步入仕途。77级后来也有10几人从政,但情况复杂、机遇不一,年龄优势不再。79级基本是高初中应届生,明显年轻活泼,毕业分配与78级类似。后来业界普遍公认,这三届中师生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棒,不低于当时的师范大专水平。连同后来的几届,不仅成为县域教育的骨干力量,也为党政机关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要说79级中师生相当于现在哪个类别的学校,因年代、知识结构、社会认知等不同,所以不好准确定位。但从实际水平和能力看,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师范本科水平,不乏有人挑战重点师范本科。这部分人当时急于解决农村户口,大多选择了低就,耽误了不少人才,成为历史遗憾。 一九七九年我在一间中学饭堂做工,那年的高考,中专中师大专本科是一同在高考里择优录取的,那时的录取名额很少,我在的那间中学,两百多人参加高考,考上本科的得两人,专科两人,中专三人,中师两人总共才九人,约占考生二十五比一。那年还没有初中应庙生可以考中专的。考中专中师都要经过高考来选。七八七九年高考,特别是七八年高考,是不论年龄的,因此许多老三届的人都来考。七九年考上的中专中师生并非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高考成绩最好的多上了本科,其次为专科,最后才是中专中师,但也不排除高分读中专中师的,那时中专中师以上是包工作分配的,为保证能选上,有人是用了田忌赛马策略的。那时中专中专虽属未流,但招的人数少,是很难考上的,现在的高考招生,十比六,甚至十比七,那时是二十以上比一,真不可同日而语,难于类比了,现在研究生录取人数都多于当年高考录取数。要是今日高考还是十比一的录取,一样难。现在的985,211学校录取,约在考生的五比一上下。 八O,八一,八二,我是参加了高考的,八一年高考还要预考,预考不上,就没资格高考了,那年大约有三分一人想考而因名额限制被剥夺了高考,同我班的好几个女的知道无资格参考后还大哭了一场。我因偏科,数学差,终是连中专也不能上,八二年秋,我当代课老师,教初二语文,也教初三史地,八三年,中专中师有从初中毕业中招录了。说来有人有疑,我八二年参加高考,是扦入高中应届班学习的,后当老师,一同学又扦入初三当初中应届生,目的在了考中师中专,同学成了我的学生,他父亲就在学校里做老师,我们是心照不宣,后他真的考上中师了,再后又成了我儿女的老师。那时的中专中师,免费,还补生活费,读书差不多不用花家里的钱,毕业后又有工作安排,捧金饭碗,所以人都争抢着,特别在乡下,谁不想靠读书跳出去,中专中师被称为"早熟儿"大多好的尖子生都奔着考中师中专去了,考不上再弄高中去不迟,如现今的提前批一般。这样的中考延续了十多年,这一批从应届初中生里录取的中专中师包工作分配的学生,大多都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是无疑的。有利益好处就会有人剥尖脑袋想办混进去,当年制度不够建全,是有空可钻的,有的改了年龄,初中毕业复二复三了,不读高中,当应届,目的明确,就是奔中师中专去的。 这个问答,虽有所越界,但也刺痛我的心灵中那根敏感的神经。这是一个时代的图景,让人始终难以忘怀。 我也在79年那年参加了高考,当时才16岁,不懂事。加上初中、高中只读两年,小学读5年,整个中小学阶段只读了九年书,虽说是高中毕业,大约相当现在的初中毕业。 而且,在学校搞劳动多,三天两头学习有自留土地,也要搞小秋收活动,基本没读多少书。所以高考也是稀里糊涂的。因为考生多,那年在乡镇中学都设了高考考场;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6门功课才考了189分,我赢得那年中专也就是地属中专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22分。那时考试人数多,但录取比例太低,大中专都是统一考试然后单独划线录取的,录取比率很低。1979年,全国高考首次统一在7月7—9日三天进行,共有468.5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1%。 这后连续复读几年,等于重新三年高中,直到1984年参加高考,那一年我考了445分,被部属中专湖南银行学校录取。1984年,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恢复为7月7—9日。当年高考共有164万人报考,共录取48万人。大中专录取人数大约占比为29.26%。 按照现在大学录取比率动辄八分之七十至八十,我觉得79年考上中师相当现在一本以上的水平。 本人86年初中毕业考中专达到分数线,但复试没过关,当年全县初中考中专人数不到百人,只有应届初中毕业生才能报考。当时的中师是中专生中最多的,考I中师意味着可以转为商品粮,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修理地球了。对农村孩子来说吸引力很大,可以尽快出来工作,也担心上高中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农村中学成绩好的学生都报中专。实在中专录取不了的,才依成绩或地域录取在不同高中,也就是说中专优先录取的 。 考上中师相当于现在什么学校,如果仅就智力水平来说如果上高中考大学,应该基本能上一本大学,部分能上985.211大学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时教育的不发达,当时中师的学历就是一个中专学历。 所以许多当年中师生在毕业后扎根农村教育,受制于农村条件和个人眼光,没有提升学历,以致现在吃了很大亏。职称上不去,收入提不高,年纪也大了。 当然也有部分中师生能与时俱进,或改行,或继续深造,因为本身具有相当好的智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当年的中师生当时是幸运儿,但多年以后来看有不少人是被埋没了人才。不管怎么样,他们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全社会不要亏待他们。 以上是我的观点,你们认为呢?请留言评论、转发,让更多人知道中师生的贡献,多关注中师生的生活。 1979年考上中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有人认为相当于一本,还有人认为相当于现在的985、211的国家重点高校,那我们来还原一下真相吧。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教师缺乏,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欠缺,所以有一段时期招考了中师生,属于中专学历,毕业后在小学任教,也可以在初中任教,后来取消了中师的招生。 中师招考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当时有部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了中师。现在有人认为当时的中师生,相当于现在的一本,更有甚者认为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国家重点高校,真是搞笑之至。 当时有本科生、大专生和中专生,假如中师生相当于985、211,那当时的本科生、大专生又相当于什么呢?中师生相当于985、211,那让当时的本科生、大专生情何以堪? 客观讲,中师生毕业就是中专文凭,由于当时教师缺乏,也可以在初中任教而已,哪来的相当于985、211之说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笑之极。 我也是78年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考进中专的。那一年考了两次,一次春季,一次秋季,我两次都上线。春季是上年考的,没有考物理化学,没有公布分数。我考上了并且参加了体检,没有被录取。秋季又接着考,增加了物理化学,两门课程一起考,并且公布了分数。四场考试总分四百,我考了三百二十八分。记得那年中专录取线二百七,那时候没有中考,县重点中学在中专考试的学生中间取,与中专录取线同分。我虽然考的分数已经超过重点中专录取线,志愿没有填重点中专,也没有填省属中专。我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考上中专的重要性是可以离开农村,当时我只是想脱离农村,读任何学校都愿意。我记取第一次没有录取的教训,填的学校全部是录取分数线很低的中师和卫生学校,以及地区属普通中专学校,只是在后面填了服从分配。后来被成都纺织工业学校录取,录取的时候很吃惊。因为我上山下乡那个公社春季一个考大学的女生,上了大学录取线,没有被大学录取,录到该学校去了。那个时候考大学的高中生上了大学录取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填中专志愿,当然也可以不填。大学录取不上,就可以被中专录取。我们公社知青点,我最好的同学,是春季上了大学录取线没有被大学录取,被昆明地质学校录取了,就读了中专。我就是这样稀里糊涂的读了纺织学校,搞了一辈子想都没有想过的纺织印染工作。 那个年代中专生,应该是非常非常难考的。记得我考中专那一年秋季招生,我们公社十个生产大队,上万人口,就考上录取了两个。78年恢复高考,往界应界考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这一次秋季考试比上一次考生多。我们公社考上的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青点的知青。另一个比我考得好,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政治和物理化学比我考分高,考了三百五十多分。我的政治考的分数最低,原因是我考前生了一场大病,给我看病的老医生说,你要命,就停了看你的书。考试都已经近了,我却被迫放下书本,政治全靠临前背,所以我政治考得最差。 我们这一批知青考上中专和大学的学生,是全部免费,每个月还有三块钱的零用钱补贴。其实免费,就是免生活费。那个时候没有学费,国家给每个月十五块钱的生活费。其它学生根据家庭情况,生活费补贴有不同等级,多少还是要给一些。我就这样在成都纺织学校读了三年书,81年分配到达县纺织厂。 我们那几界中专,出了许多人才,我们省现在的常务副省长,也是我们那一界的中专生。与我同时考上中专的同区的一个学生,我们一起去体检,他有鼻炎,带了一支麻黄素,因为我也有鼻炎,我检查时他好心的给我也滴了这东西,现在他是四川路桥的总裁。 我们企业九十年代末就破产了,我九七年就下岗到沿海打工了,现在已经退休,拿三千多块钱的养老金。这个养老金,还是退休前多缴纳三万多元,多做了个人账户才这个数。不是多缴这几万,现在最多只有两千五不到。 有的时候我很为当年多考了几十分懊恼,如果不被重点中专录取,现在可能是老师,或者医生。我以我的勤奋,拿个副高是没有问题的,退休金最少不会低于六千。 我工作的时候没有懈怠,破产以前是企业的工程师,在国家一级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两篇印染科技论文,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科技论文,如果企业不破产,这些都是评高级工程师的条件。 我也通过自学考试拿到大专文凭,现在的经济知识和兴趣,就是在这个自学考试中间奠定养成的。我学的是企业经济管理。看看那些同时读中师的,现在都有比我们高得多的养老待遇,大都已经评了特级教师,副高。我两个读达县农业学校的堂弟,一个是政府正科级干部,一个是高级农技师,副高。那个正科级的,考了二百七十一分,比录取线多一分。 我今天借这个回答吐吐槽,不知道审查过不过。我们这一批人,能力都比较强,一个是知青多,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过,懂得过苦日子。懂得努力,懂得珍惜机会,懂得把理论和实践从什么地方结合。所以,凡是接受了教育的人,大多数都成为了人才,成为企业和国家的中流砥柱。 我们那个年代读中专的都是学校的尖子生,许多人读中专只是为了早工作,而我只有初中学历,才选择读中专。我们进入企业或者学校,因为学历比别人低,一生都在赶,都在跑,一生都在补知识。我们那个时代的中专生许多都通过继续学习,最后提升了学历,最终学历都变成了大学或者专科。我一样,现在可以堂堂皇皇的填上专科学历而不是中专,虽然专科学历现在满大街都是,但是最少没有落后社会。 我们这一批人,命运很不一样,像我这样的因企业破产沦落,虚度了一生的也很多。我常常想我同班同学,他们都还好吗?从离校以后大多数都没有再见过。多少人的景况比我好?多少人的景况比我不如?家庭挺住下岗的残酷没有?孩子都成家了吗? 经过苦难的就会对处同一命运的旧人多一份念念,我们搞纺织的中专生命运多是苦难的,因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是最先垮下来的。哪怕当年我们企业八千人,每年上缴给达州财政的利润,占全地区财政收入的三成。地区机关可以说发工资都等我们企业缴利润,可是最先倒的,也是我们。我们的同学除了转行,没有人能够走出我一样的命运。 不过,我觉得也还好,我依靠学校学的东西,在沿海企业搞技术,拿的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很多。我还是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的知识。 79年考上的中师,若对比智商,则相当于现在重点本科,因那年代招生数量是现在的百分之一,当时的4万人口的乡镇一年还考不到10个中专。因此,可以看出考上中专的学生真是出类拔翠的。在哪个年代,百姓崇尚中专,而不重视上高中,一旦考上中专,就会转为非农业户口,就吃上国库粮了,一个村几年下来,也没有几个。 我实在不明白这样的问题出自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思维。首先必须让人明白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这个人是高中毕业后考的,还是初中毕业后考的(当年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均可考中师)。如果是一位初中毕业生考上的,当时只能证明一点,这是一位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后又经过两年或三年的中等师范的学习,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再优秀,也与大学毕业生缺乏可比性,因为大学的专业知识你根本一天都没接触过,也就是说你根本不具备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某高等专业的知识能力,你凭什么说你达到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同等水平?如果你是高中毕业后考上中师的,那我还只能说你是一位较好的高中毕业生,因为现在你与一些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一样,处于同一水平,中师毕业后,即使优秀,也只具备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所具备的中等专业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