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对于丰收,人们自古以来就不吝歌颂。 秦汉时期,每到秋收之后,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在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后,载歌载舞,饮酒奏乐。 唐代诗人张籍在《江村行》中写道:"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其中的"赛神",便是当时的人们以歌舞、鼓乐等方式酬谢神明,庆祝丰收的大型仪式。 一千多年过去,庆丰收,仍然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念念不忘的仪式感。 在云贵高原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的水功村,水族的人们有着 "吃新米、庆丰收" (☜点击蓝字查看详情) 的传统习俗。 而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其核心区的 新巴尔虎右旗 ,这里的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每年都会举办"那达慕大会" 。 新巴尔虎右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牧业旗之一。全旗近4万人口,其中约1.5万人以放牧为生。这里蓝天白云,碧草绿浪,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骏马奔腾,牛羊遍野,牧歌悠扬,九曲河水如玉带环绕,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那达慕"在蒙语里意为"娱乐、游戏"。成吉思汗时期,因战争需要,战士和马匹都需要锻炼,最早的那达慕应运而生。 800多年过去,如今的那达慕大会,已然成为草原上的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2006年时,那达慕大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等民族传统项目,其中,赛马是最为精彩刺激的一项比赛。而赛马能在赛场上纵横驰骋,必须要先经过驯马师的调教,驯马是蒙古族牧民的一项绝技。 一般来说,草原的驯马师,都会在那达慕大会开始前的一个月就为比赛做准备了。 驯出一匹好马最先要过选马关。只有从马群中挑出最有潜力的马才能驯出最好的赛马。 敖日格乐,是新巴尔虎右旗有名的驯马师。他延续着祖辈传下来的传统驯马技艺,有着10多年的驯马经验,参加过大大小小200多次赛马比赛,得到的冠军更是数不胜数。 每年,七、八月间,敖日格勒的朋友们都会牵着马来他的草场,同吃同住,一起驯马。因为驯马要几匹一起才能激起马的斗志,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这天,敖日格勒和朋友们正在给马出汗。 先给马穿上一件塑料外套,再给马披上厚厚的毯子,让马在奔跑中出汗,用这样的方式能给马减脂,也能让马在之后的比赛中奔跑起来更加轻盈,同时也锻炼了马的耐力。 每次这样的训练,赛马需要裹着毯子跑上10公里,这样的训练强度对于耐力极强的蒙古马并不困难。蒙古马体形矮小,但它们体魄强健,善于奔跑。 对于草原上的牧民来说,七、八两个月,他们会放下一切活计,专心驯马,参加比赛。 蒙古族人对马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驯马的花销可能远远超过了他们能得到的奖金,但他们依旧乐此不疲。 虽然驯马师是成年人,但,一般参加比赛的都是6~14岁的小朋友。因为他们体重轻,对马来说可以减轻负荷,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待到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开启,那将是草原上最热闹的一天。 凌晨两点,平日里寂静无声的草原已是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远近百里以至几百里的驯马师、赛马手,都纷纷驱车乘马赶来参加赛马。 驯马师们用彩色的布条把马鬃毛绑成小辫,小骑手们也都穿上了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他们熟练地操控着赛马做着赛前热身运动。 天刚破晓,赛马比赛正式开始,赛场上万马奔腾,蹄声震撼,小骑手们一路催马扬鞭,跃马驰骋。 在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大多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骑马。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你若问TA参加过多少次比赛,大约他自己都数不过来。 马背上的蒙古族孩童,就这样,从一次次的跌倒中爬起,在一次次的纵马奔腾中成长,他们在马背上长大,智慧和勇敢也在马背上得以发扬和传承,正是在这种血脉相连的传承中,才孕育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人把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对于生在这片草原上的孩子们来说,对马的热爱一半来源于父辈的传承,另一半来源于他们的血液中本身流淌着的,对草原和骏马的无限深情。 正如人们对于传统的继承精神,才得以让那达慕流传至今,并一直发扬。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 视频加载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