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凡R7部分辅助驾驶硬件分析
之前辅助驾驶部分,我只看得上新势力,你要说#造车大厂认真起来有多卷#? 我觉得一点都不卷,之前的一系列国资品牌全部扑街,他们的ADAS只知道用博世的菜鸡打包方案,根本不懂自己研发,跟新势力差距较大。
直到看到了飞凡R7的实测视频,让我改变了一些想法。
无论是日常的车道保持LCC,还是针对特定路况的避障,又或者高速领航辅助NOA,飞凡R7都可以够到第一梯队的水平,刷新了我对上汽的认知。
我觉得硬件基础很重要,我这里写个深度分析,保证完全不同于新闻通稿:
LUMINAR 1550 nm激光雷达
为什么选Luminar这款?答案很简单,探测距离达到500米,跟图达通那款猎鹰性能差不多。
而且上了这种激光雷达,基本上也就跟供应商打包模式绝缘了——博世什么的完全搞不定,也搞不懂,玩都没玩过,怎么做开发?
采埃孚Premium4D成像雷达
非常有趣,没有采用业界主流的博世、大陆方案,是采埃孚;虽然采埃孚也是业界大厂,但是在毫米波雷达这一块,装车量完全不到两个大哥的零头。
正因为如此,飞凡才能拿到Premium4D的点云数据,直接参与到ADAS感知系统的整个决策判断里面;而且其他采用博世、大陆方案的厂商,只能拿到雷达DSP处理好的后端数据,数据丰富度差了一个级别。
说人话就是:
飞凡R7能知道4D毫米波雷达看到了什么,能拿雷达里面的原始数据,可以跟Lidar、视觉的感知数据做3重校验;
但是其他厂商只能拿到雷达自己处理好的数据,比如"前面xx米有个障碍物",但是他们不知道障碍物在雷达里面到底长啥样。
800万像素摄像头、双OrinX计算芯片
这个是环视ADAS方案的标配了,还是那句话——这么强、这么新,供应商不知道怎么开发,只能靠自研。
目前这么高阶的ADAS方案,必然都是以视觉为主,比如识别车道线、识别障碍物......毫米波、激光雷达,只是做视觉的补盲,以及紧急避障的冗余感知。
但是视觉感知能力,太过于考验软件算法了——汽车工业自己根本无法提供足以匹配如此高算力、高像素的纯视觉算法,必须从互联网等行业挖人、挖技术,再结合厂商自己的垂直整合,才能实现量产装车。
飞凡R7的激光雷达只有前半球视角,本身就足够说明实力了——只有实力不够的,才妄图用多个Lidar实现全车360度感知。
因为实力不够,视觉算法不行,安全性上极度缺乏信心,才会想多花钱多装Lidar,去买个安心;但是Lidar虽然避障能力超过视觉,实际的感知信息量是远低于CMOS的,天花板很低很低。
正确的传感器布置,就是R7这种:前半球Lidar+4D毫米波+多颗CMOS,车身周围采用角毫米波+CMOS,形成完整的2层半感知系统。
算力也是双OrinX,妥妥的第一梯队。
看看后面能否借一台R7,自己体验下ADAS系统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