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黄河岸边有个岔峪渡
岔峪村漫谈
文/董刚
我没去过岔峪村,心里总是觉得有些遗憾,毕竟自己也是合阳人,竟然没去过这个历史悠久、闻名远近的地方。合阳境内有6个渡口,岔峪渡口便是其一。地图上来看,岔峪村地处徐水河注入黄河处,东临大河,南、北、西三面非沟即山,东边黄河滚滚向南而去,对面苍茫的山西大地上,傅作义故居隔河相望。
天险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提起这条远古走来的大河,中国人都是亲近,多少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来到此处感慨万千,又有多少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壮丽的诗篇。然而,与黄河亲密接触的,身上已经有了黄河之魂的,永远是这黄河岸边的人。岔峪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人对母亲河的情感更是刻骨铭心。
这是滔滔的大河,虽然近年来很少能看到汹涌澎湃的时候,但岔峪村人胸中依然波澜壮阔,这虽然是仅有68户人家的小村庄,但毕竟是黄河岸边人苦难的缩影。这一条大河,令日军望而却步,收起觊觎陕西之心,但岔峪村人祖祖辈辈在这里讨生活,滚滚而去的河水上,飘荡着抹不去的回忆,就像一幅幅活着的画卷,缓缓展开。
合阳的金水沟煤矿、秦家河煤矿未被发现开采之前,这里的人用煤,只能来自马沟渠煤矿。我在黄河岸边遇到了岔峪人,他们激动地告诉我:对于黄河,你们这些娃娃又知道什么?现在河水小了,那些年,这里是飘大船的!从韩城顺流而下,运往合阳、大荔、甚至潼关;但是,去拉煤的空船,可是逆流而上的啊,我们岔峪人是拉过纤的!船在大河,人在岸边,粗长的纤绳扛在身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送大船去韩城。
那几年水大啊,经常也会有人落水,这样就有了一种新的职业——捞尸人。捞尸人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职业,被称为是阴阳跨界人,是游走在阴阳两界生死边缘的人。作为一名捞尸人,必须要遵守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规矩:三捞三不捞。三不捞很有讲究:一是在水中直立的尸体,绝对不会捞,因为水中直立的尸是煞;而是雷雨天气绝对不会出船捞尸;三是同一具尸体三次没有成功捞上船之后,就绝对不能再捞了。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也是捞尸人这一行快要灭绝的原因了。对于三捞并没有指定的说法,对一具没有任何忌讳的浮尸,捞尸人都是会愿意去打捞的。这里的三捞可能只是为了与三不捞作为对应来讲的,当然"三"也可以代表超过三以上的许多的意思。
河里有黄河鲤鱼,胡耀邦来陕西曾经要吃这个,可以说是天下闻名的美味。岔峪村人大多是游泳、钓鱼、打鱼的高手,但近几年已经很少有人去干这个了,河里的鱼也很少了。2015年春节前后,一部《老宅里的最后一个春节》,让这个小村着实火了一把。这是合阳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村,搬出之后,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从农业向旅游业的转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一条旅游致富的新路子。我很遗憾没能去过,很是神往,也欢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我们家乡的岔峪村,一起在黄河边穿过岁月的烟尘,在涛声里听一听这里的故事……
董刚 2019/4/18
作者简介:
董刚,陕西合阳百良镇莘村人。200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协会会员,西安高新作协会员,合阳作协理事。在《长江文艺》《延河》《陕西文学》《华文月刊》《西部散文选刊》《文化艺术报》《西安晚报》《教师报》等报纸杂志及《文学陕军》《中国作家网》《中国报道》等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词歌赋等二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