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天才粟裕,为何50年代末仕途受挫,情商高的陈赓一语说破玄机
"从南征路开始,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
粟裕有多厉害?林彪被公认为心胸小爱记仇,眼高于顶,但他都不得不承认,"战神粟裕"绝非浪得虚名。
毛主席称其最会带兵打仗,曾专门写词赞美23岁的粟裕在"反围剿"中的战功,直言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他还是陈毅眼中的五虎将之一,刘伯承口中的"百战百转,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种种赞美数都数不清,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40多万,击毙张灵甫,生擒杜聿明等将领,让蒋介石痛失骨干,连连败退。
因此在解放战争结束后,粟裕的大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可让大家感到疑惑的是,这位百战百胜、屡立奇功的的名将却在50年代仕途屡屡受挫。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粟裕的好友陈赓得知此事,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引得粟裕也是连连苦笑。
陈赓究竟说了什么?为何战役打完了,粟裕这个功臣却仕途不顺呢?陈赓与粟裕:莫逆之交
1907年,粟裕出生在湖南伏龙乡的一个侗族家庭,自小在族人创办的学校中就读,接受了优质的教育,之后顺利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在这里读书期间,少年粟裕觉得终于看到了救国救民的方向,一直以来他都无比痛恨残害百姓的军阀,在接触到进步思想后,他毅然踏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因为"马日事变",粟裕被湖南反动派通缉,便逃到了湖北武昌,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作为警卫队班长参加了南昌起义。
从这一刻,粟裕正式扛起了枪,成为了革命战士,也正是在战场上,他遇到了陈赓,开启了这段持续一生的友谊。
陈赓也同样是湖南省出来的战士,他出身黄埔一期,是林彪的学长,作战能力和军事素养都很出众,是当时"黄埔三杰"之一。
而且传奇的是,他作为黄埔学生军参与第二次东征时,还曾在战场上救下了战败准备自杀的蒋介石,因此早期他很受蒋介石看重。
陈赓
但陈赓并没有选择跟着蒋介石,因为他早在进入黄埔军校之前,就曾经在毛主席创办的大学中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中共组织的"元老"。
这位"元老"有多受看重?就拿抗战时期一次大会上的奇闻来说,当时毛主席正在台上坐着,陈赓感觉口渴,就突然走上台,把主席杯子里的水给喝了。
但毛主席并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这就能看出陈赓有多特殊,而他和粟裕是怎么认识的呢?
其实在南昌起义中,两人早就站在一个战场上过,但却未曾相见,直到1947年,他们才结束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正式会面了。
此时的陈赓是"刘邓"手下的第4纵队司令员,粟裕已经是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可以说,倒是前辈成了后辈的"下级"。
但两个人都不在意这些,俗话说英雄惺惺相惜,陈赓震惊于粟裕的作战能力,粟裕也欣赏陈赓的英勇无畏,两人一起作战,在战火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因为两位将领的交情深厚,两支部队的关系也特别好,打扫战场时还互相礼让战利品,一时传为佳话。
等到战争结束了,这两位知己的交情也没变化,粟裕进入到总参谋部后,想要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在选择校长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陈赓。
粟裕和陈赓(右一、二)
而陈赓也没辜负粟裕的希望,兢兢业业的工作,短时间内就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办得风生水起。
除了公事,两位老友私下也是来往密切,甚至在上海疗养时也是"病友",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消磨时光。
可惜的是,1961年,陈赓突发心脏病去世,粟裕拖着病体赶到医院,见了好友最后一面,这份情谊之厚重可见一斑。
所以要说最懂粟裕的人,陈赓绝对算得上一个,他只需要一句话就说出了50年代粟裕仕途不顺的原因。
"这世上有两种人最不受欢迎,一种不阿谀迎合他人的,另一种是功劳太大的,而你两样都占了!"
听了这话,粟裕露出了苦笑,一点也无法反驳,只能点头:"反正我是不会溜须拍马啊!"
陈赓听了也是哈哈大笑,直言:"这才是粟裕,要不我才不和你做朋友!"两人相谈甚欢,都不再纠结此事。
那么,陈赓为何要这样说?战场上无往不利的粟裕真的那么不会与人相处吗?
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奇才
"粟裕是一个永不退役的老兵,一辈子在准备硝烟来临,除了战争,他别无所虑,除了胜利,他别无所求。"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把粟裕的心理摸得很透彻,这位军事奇才说是为战争而生一点也不夸张。
上文说过,粟裕在参加南昌起义之后,便一直在革命的道路上奔走,从那之后,他再没有到学校专门学习革命战争理论的机会,而是真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天才。
而他身上的这种能量,让毛主席给出了一个预言:"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句话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成真。
毛主席
那粟裕是如何从小战士变成百姓心中的"战神"的?其实也离不开毛主席、朱老总的影响。
参加过南昌起义后,粟裕就跟着朱老总的军队北上,之后来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等人会师。
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初期,战士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毛主席和朱老总非常看重建军教育,为了建设一支人民军队,提出了"红军官兵平等"等口号。
在当时,从毛主席、朱老总到战士,吃穿用度全一样,缺粮时甚至毛主席和朱老总跟着一起到山下挑粮。
在这样的制度下,大家真正意识到什么叫共产主义,因为哪怕在井冈山的生活极其艰苦,也很少出现战士逃跑的情况了。
在这个过程中,粟裕在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因此学会了如何建立指挥一支军队,如何建设根据地,这在之后的战斗中派上了大用场。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百战百胜",歼灭敌人数十万,也来源于毛主席的"歼灭战思想"。
他在一次次战斗中学习着指挥艺术,并从中分析不足,总结经验,于是这个"战神"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了起来,这样的能力常人很难做到,所以大家才说粟裕是为战争而生。
在多年的战斗中,粟裕经常孤军深入,在敌人的包围中作战,经常打一些以少对多,胜率缥缈的战役,可以说是悍不畏死,因此他带领的军队才能打出"神仙仗"。
因此在很多学者看来,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以说是毛主席战斗理念的成功运用,而且在其基础上丰富了原有的指导艺术,即便到了现在,都值得我军研究学习。
但为战争而生的粟裕在离开战场后,那些光环不再只是保护他的荣誉,也成了惹人眼红的"肥肉",尤其是粟裕的性格是毛主席都承认的"傲"。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提起粟裕,很多人都会提起他的大将军衔,有个说法就是他让掉了元帅的位置,而依据就是他曾经两让司令。
1945年,中共中央准备成立华中军区,当时决定让粟裕来当司令员,张鼎丞当副司令员,可粟裕却觉得自己的资历不够,只愿意当"辅助"的副司令员。
而在一让司令后,粟裕靠着累累战功再次迎来了一个机会,1948年,粟裕被拟定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但粟裕却不愿意,要把位置留给陈毅,自己只任代司令员。
在他的坚持下,中央只好改变了想法,粟裕就这样成了干着司令的活,却顶着代司令员名的将领。
从这几件事中,粟裕的高风亮节,不慕名利尽显无疑,正如金一南教授所说,粟裕在乎的只是能不能打胜仗,他的傲气不允许自己成为追逐名利的俗人。
这份不在乎名利的傲气在战争结束后,让他显得不太合群,毕竟这种耿直和不愿妥协的性格在战场上是优势,在和平年代与人相处时,就总是惹麻烦。
性格上的"进不求名"就是粟裕仕途不顺的第一个原因,所以陈赓说他战功累累,不会阿谀奉承,别人自然看不过去了。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粟裕身体的问题,其实都说50年代粟裕不受重用,其实这也不全对,起码在毛主席心里,是非常看重他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粟裕正带着三野部队在备战,准备攻台,主席决定支援朝鲜后,便亲自下令粟裕回京,准备出国作战,可见主席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这位大将。
可这时粟裕的身体却扛不住了,在多年的征战中,他6次负伤,左手半残疾,头部也受过重伤,在粟裕去世火化后,还被发现颅骨中有三枚弹片。
据粟裕儿子的回忆,粟裕头疼起来,连头发都不敢碰,经常头晕头痛,在老年时有着高血压、心肌梗塞、胃癌、脑血栓等疾病,饱受折磨。
而这都是战争的后遗症,要知道他曾经在淮海战役中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甚至是躺在担架上指挥的,这样拼命,铁打的身体也熬不住。
接到抗美援朝任务的粟裕想要出战,不辜负主席的信任,但身体却没有好转,不仅无法正常工作,连左右看都做不到,最终只能拒绝了这个任务。
但主席却觉得,这个任务交给粟裕才能放心,因此给他配备了助手,焦急地等待着他痊愈归来。
粟裕一边休养,一边研究朝鲜战争的部署问题,忧心如焚的他病情越来越重,无法担任指挥的重任,毛主席这才临时换人,将毫无准备的彭老总派了出去。
可见毛主席其实是很看重粟裕的,可这位为国征战多年的名将的身体已经无法担任太多的工作了,这也是他仕途不顺的一个原因。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有心人士在捣乱,看了上文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有着战功、声望、能力的将领,偏偏还"好欺负",自然有人想占掉他的位置。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后,粟裕被调离了军事指挥的一线岗位,总参谋长一职也卸任了,这对把战斗看作生命的他来说,可以说是晴天霹雳。
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将却怎么也搞不清楚里面的弯弯绕绕,明明是为了让国家和军队更强大,为什么自己会被"调离"部队呢?
而原因就是有人故意歪曲粟裕的形象,当时突然出现了许多关于粟裕的传闻,把他塑造成了争权夺利、好大喜功的小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粟裕和彭老总的"矛盾",还有给主席"告状"的谣言。
彭老总是出名的暴脾气,粟裕是个文雅的儒将,但在战事上又很强硬,两人总会吵起来,一次彭老总发脾气,粟裕实在摸不准怎么处人际关系,还委屈的躲起来哭了一场。
这件事就成了有心人士口中粟裕"犯了错",想要为自己谋取名利,这才被彭老总都骂哭了。
而一次,粟裕因为觉得工作有失误,给毛主席主动写检讨,结果正好赶上主席点评聂帅的工作,主席便把两人做了个比较,那些人便趁机制造矛盾,说粟裕偷偷告同僚的状。
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当时粟裕因为被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看重,这才引来了小人,导致自己的仕途越来越不顺。结语
菲律宾有句俗语"哪棵树结的果实多,它挨的石头就最多",有着累累战功,被人敬重的粟裕就是那颗硕果累累的树,自然有很多人想要趁机砸下"果实"。
但这些小手段却难得长久,粟裕当时虽然退出一线,但在军事科学院一样大放异彩,喜爱钻研地图和作战思想的他依然不断为国家做着贡献。
而在人民的心中也有着一杆秤,没人能颠倒黑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粟裕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