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悬案隋朝黎阳仓破解之谜,因刘会喜10年6000字论文,国家认可
浚县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官仓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的大型转运漕仓,位于黄河与永济渠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黎阳仓始建于隋,沿用至北宋。其中,地下储粮方式的仓窖始建于隋代,废弃于唐代中期以前,是隋唐时期国家粮食转运基地,也是隋唐时期平定东北边境的后方物资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晚期的地面大型仓库建筑始建于北宋初期,废弃于北宋晚期,同样是国家物资集存基地,也是北宋用兵北方边境的后方物资供给基地。直到北宋末年废弃前,黎阳仓都是规模庞大、战略地位显赫的全国重要粮仓之一。
黎阳仓遗址
中国地图上的浚县
浚县古为冀、兖、豫三州交界之地。浚县所在的古代黎阳区域,地近大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粮仓,有"黎阳收,顾九州"之说。大伾山是古代黄河下游流经区域的最著名地标。在北宋之前,黄河长期在大伾山东南侧和东侧流经。因此,古代黎阳具有黄河漕运的天然便利条件。金明昌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南控黎阳津,为大河南北要冲。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山阻河险,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黎阳仓遗址
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始建黎阳仓,主要是储运集中黄河下游及以北地区的粮食,然后再由黄河运往洛阳、长安。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后,黎阳仓成了隋炀帝用兵辽东的粮食和军用物资供给基地。隋末、唐代沿用黎阳仓。黎阳仓毁于唐中期以前,与含嘉仓、洛口仓废弃年代大体一致。宋朝,粮仓从地下转到了地上,开始了地上粮仓时代。黎阳仓因为临近永济渠(北宋又称"御河")在北宋时期又逢第二春。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黄河改道,黎阳仓地上粮仓逐渐废弃。元代以后,黎阳仓遗迹逐渐被淹没。
黎阳仓遗址
2011至2013年,经过勘探调查与考古发掘,在浚县大伾山北麓确定了黎阳仓遗址的具体位置,发现与黎阳仓有关的主要遗迹有:隋唐仓城的城墙、城壕、84座仓窖、建筑基址、漕渠遗迹、南北水系及疑似码头遗迹等。2015年4月9日,河南隋代回洛仓和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又对核心区南侧大伾山坡进行勘探调查,新发现仓窖68座。至此,发现黎阳仓仓窖总数达到152座。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我们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黎阳仓的历史文化,那么,千年悬案隋朝黎阳仓具体位置是如何破解的呢?郑州大学历史考古系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终身馆长温玉成先生给了浚县历史文化研究的刘会喜学者很高的评价,详情看图片文字资料。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浚县历史文化学者刘会喜用了10年之多的时间,实地考古调研了黎阳仓准确的位置,足迹踏遍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刘会喜一个字一个字的反复推敲论证,最终确定黎阳仓在大伾山北麓,图片上的详情文字资料是他的论文,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考古部门的认可。
黎阳仓遗址
我采访刘会喜学者时,他说黎阳仓千年了,准确具体的位置,历史上记载的史料还不能确定就是对的,还得一一考证,对的推翻在考证,错的错在哪里?是不是记载错误了?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作为浚县历史文化研究的刘会喜学者是严谨的。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是因为刘会喜学者的严谨,一篇6000字的论文为国家文物考古勘探发掘黎阳仓省去了大量的时间也省了上百万不止的资金,难得可贵!有人会问是不是给了他奖金之类的问题,我说你猜错了,没有的事。
黎阳仓遗址
为什么说刘会喜的一篇论文能有这么厉害,国家文物考古勘探发掘的工作人员一直认为黎阳仓遗址在浚县同山附近,他们是他们的认为,主张的观点也有道理可循。浚县文物旅游局推荐刘会喜的学术报告观点是正确的,后来他们斟酌探讨辩证采纳了刘会喜的论文的观点。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央视新闻黎阳仓勘探发掘直播现场,考古学家正式采纳了刘会喜学者的论文观点,洛阳铲第一铲下去就发现了不同年代的土层,众人欢呼雀跃,随着机械发掘深挖,黎阳仓遗址出现了,黎阳仓遗址在大伾山北麓勘探发掘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在同山附近勘探发掘,不知到猴年马月了,费时费力费资金。是不是为国家省去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
黎阳仓遗址
浚县历史文化研究,刘会喜学者学术是严谨的,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我们能从他的论文里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见识哦!
黎阳仓遗址
附图:黎阳仓遗址公园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