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揭秘(三)
永康二年(301)三月,齐王与豫州刺史何勖、龙骧将军董艾等起兵了,他们传檄各地,号召共伐司马伦。一时成都王颖、常山王乂、新野公歆及冀州刺史李毅、兖州刺史王彦等都起兵响应。
唯独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顺,见到齐王派来的使者后,不仅不响应,还将其拘捕,送交司马伦。随后,又应司马伦之召,派大将张方率关右精兵赴援京师。张方的队伍才到华阴,司马颙听说以齐王同和成都王颖为首讨伐司马伦的军队兵势强盛,估计司马伦难以与之抗衡,又急忙遣部将李含、席薳追赶张方,传令举兵响应司马冏。
这样,以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三王为主的各路大军 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京师大震。司马伦急忙调兵遣将,分兵数路前去抵御。上军将军孙辅、折冲将军李严领兵七千出延寿关,征虏将军张泓、左军将军蔡璜、前军将军闾和统兵九千出堮阪关,镇军将军司马雅、扬威将军莫原率师八千出成皋关,共同迎击以齐王为首的南面来的军队。由孙秀之子孙会督统的士猗、许超,率宿卫兵三万迎击以成都王为首的北面来的军队。另有司马伦之子司马馥、司马虔率兵八干,作为各路兵马的后援。
张泓等人率军在阳翟(今河南禹县)与齐王统领的军队接战数次,屡屡获胜,杀数干人。又乘胜进逼颍阴(今河南许昌),临颍水列阵,齐王纵兵猛攻,但无功而返。只是由于孙辅等人所带领的军队在夜里无故自相惊扰,擅自逃回洛阳,使张泓陷于势单力薄的境地,加之他的副将孙麾、司马谭等继而被齐王打败,张泓才不得不退兵了。
成都王率领的军队人数多达二十万。其前锋冀州刺史李毅、督护赵骧、石超等刚到黄桥(今河南淇县西),即被孙会、土猗、许超等打败,损失八千余人。成都王欲退保朝歌(今河南淇县),部下卢志、王彦劝道:"我军失利后,如果退缩,必然导致军心涣散。应趁敌军获胜轻敌之际,遣精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必获全胜。"成都王接受了这一建议。
此时,刚打胜仗的七猗、许超与孙会一起被司马伦授以持节称号。由于他们三入彼此轻视,不相统摄,使军中出现号令不一的状况。成都王派赵骧与王彦率军八万迅速推进,司马伦也调遣孙会、刘琨领兵三万,与许超、士猗合兵抵御。十猗等人骄傲轻敌,在溴水被对方打得大败,军士四散而逃。于是,成都王渡过黄河,直逼洛阳。并派赵骧、石超等去阳翟协助齐王攻张泓,张泓兵败投降。
孙会、许超、士猗逃回洛阳后,与孙秀密谋下一步对策。左卫将军王舆与尚书、广陵公司马漼趁其不备,发动兵变,在三部司马的接应下,带七百余人攻人皇宫,杀孙秀、许超、士猗等人,幽禁司马伦,迎惠帝复位,改元永宁。原追随司马伦的文武官员皆四散奔走,没人敢留在官署中,为司马伦出战的将士也纷纷放下了武器。
河间王司马颙没赶上与司马伦的军队直接对阵,但他公开宣布了站在齐王、成都王一边,壮大了反司马伦的阵营的声势,因而与齐王、成都王一起受到惠帝嘉奖。
惠帝下诏处死司马伦父子及其党羽,百官中凡为司马伦任用的人皆被免职。 成都王、河间王、齐王率领各自的军队先后人京,史书上所谓"三王起兵",持续了六十余日,至此告终。前后仅战死的人就达十万之众。
齐王以"首倡义举"之功,被封为大司马 ,辅政,各种仪典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辅佐曹魏时的规格等级,凌驾于皇帝之上。成都王担任了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河间王被任命为侍中、太尉。其他参与起兵的王公皆晋级加封。
齐王自恃功高,独揽朝廷大权。成都王知其兵多势盛,一时不敢与之争权,但又不愿屈居其下,遂请求归藩,回封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新野郡王司马歆向齐王进言:"成都王与你同建功勋,你要么让他留在都城辅政,将他控制起来,要么就夺掉他的兵权,使他对你构不成任何威胁。"齐王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东莱王司马蕤是齐王之兄,他在齐王辅政后,请求开府,即成立自己的将军府署,齐王不同意。东莱王很恼火,便在永宁元年(301)六月,与左卫将军王舆一起密谋废黜齐王。不料密谋泄露,王舆被处斩,株连三族;东莱王被废为庶人,不久也被杀死。
惠帝仅有的一子司马遹已被贾后害死,武帝之子二十六人,也多已死亡。成都王为武帝第十六子,按继位次序,他有可能继惠帝之后登基。但齐王试图使自己专权的状况永远持续下去,他不希望看到成都王成为皇位继承人。太安元年(302)五月,在他操纵下,立已故清河王司马遐(武帝之子)的长子、时年8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自己则担任太子太师,以便长久地控制朝政。齐王居相位后,颇为骄奢。
许多有识之士劝他居安思危,甚至建议他激流勇退,在功成名就之际"长揖归藩",回自已封国安居,委朝权于他人,但齐王不听,仍我行我素。一些人知道长此下去必然引发新的动乱,于是纷纷隐退。孙惠在进言后辞疾而去,吴人张翰借口思念故乡的菰莱、鲈鱼鲙,亦离朝返归故里。吴人顾荣任大司马主簿,欲辞职不干,又怕齐王问罪,便终日饮酒,有意不料理大司马府的公务。他还请友人冯熊委婉地向齐王的长史葛旅提议说:"主簿总管府中各种杂事,非酒鬼所能胜任,应该让顾荣转任闲职中书侍郎。"葛店征求齐王的意见后表示同意。
顾荣上任新职后,不再像以前那样狂斟滥饮、昏醉不醒了。但有人提醒他:"你原来整天醉醺醺的,现在怎么清醒了呢?"顾荣怕被齐王识破自己借酒避祸的本意,不得不重新纵酒了。他曾给故乡友人写信说:"我在齐王府中任职,总是担心灾祸的降临。每当看见绳索和刀剑,我就有自杀的念头,试图摆脱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有谁能知道我内心的痛苦呢!"
尽管齐王一意孤行,但还是不断有冒死进谏的人。主簿王豹致信齐王,指出:"自惠帝继位以来,曾担任宰相的人不少,但无一人能有善终。你处在这一位置,也将难保长久安宁的。现在,河间王盘踞关中,成都王据有魏国故地(今河北中部、南部),新野王横跨长江、汉水间,这三王各拥强兵,占有要害之地;你独据京师,挟震主之威,也时时伴随着危机。应该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的王侯归成都王管治,黄河以南各王侯则归你统摄,你们二人共同辅佐朝廷。这样,你就可以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了。"长沙王司马又也见到了此信,他对齐王说:"王豹小子在我们司马氏骨肉兄弟间挑拨离间,你何不在宫门外打死他呢!"齐王便以播弄是非、不忠不义之罪用鞭子将王豹打死,王豹死前愤怒地说:"我死后,把我的头悬挂在大司马门上,我将会看见人们前来攻打齐王的。"
翊军校尉李含与齐王府中的参军皇甫商、右司马赵骧等人有宿怨,深恐他们会仗势谋害自己,便单骑出奔河间王。到达关中后,他矫称带有皇帝密诏,促使河间王连夜召见自己。他向河间王建议:"你应该下檄书给在京城的长沙王,让他讨伐齐王,同时又让齐王预先知道此事,促使他先下手杀长沙王。长沙王死了,你就可以齐王滥杀骨肉同胞为借口,号召四方共同起兵讨伐他。他被除掉后,你让成都王辅政,自己也可以掌握朝中的大权。"河间王曾依附司马伦,为此而受到齐王的怨恨。因此,他接受了李含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