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与破圈
记者师文静
又到了挥手告别2022年之时。在充满变局的大时代,2022年的作家圈、文学圈乃至文化圈也有新变局:再现长篇小说大年、作家们破圈直播卖书、文学的顶级晚会盛典来了、诺奖作家效应依旧强大、传统文学受影视业热捧、网文在内的文学出海如火如荼……这一切都说明,无论何时何日,大家依旧需要文学带来的心灵慰藉。2022年的文化圈平淡中有惊喜,寻常中有不凡,安静中孕育着新生,一切都充满希望。
长篇繁荣
长篇小说创作无疑是衡量文学成果的重要尺度,2022年文坛新作层出不穷,一部部长篇小说纷纷亮出最美身姿。这一年,"王朔归来"成为文化现象,老中青实力派作家们笔耕不辍,再现长篇小说百花争艳。
作家张炜沉潜五年创作出当代生活的告别之书与重建之书《河湾》,小说写"奇人"和"异人"的隐秘生活、精神与现实,被认为有全新高度。梁晓声推出《中文桃李》《父父子子》,前者聚焦时代更迭之际青年人的彷徨与坚守,后者以跨国视角抒写四代人命运故事,串联"五十年中华民族奋争史"。梁晓声自评《父父子子》:"名下有此书,身为中国作家,又去一憾也。"贾平凹的《秦岭记》讲述秦岭故事,有《山海经》的传统文本基因,又蕴含别样文化密码,境界开阔、笔法摇曳。王安忆新作《五湖四海》讲述一对50后的发家简史,浓缩了丰富的人间故事,小说"往深处看,从浅处写,要言不烦,讲一个好故事"。作家阎真的《如何是好》以细腻、朴实的文字,展现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付出与顿悟,给人重新拥抱生活的勇气。张柠新长篇《玄鸟传》再现知识分子的坚持和命运,将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用鲜活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传达出来。叶兆言的《仪凤之门》是一部草莽英雄成长奋斗的心灵史,也是南京城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书写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批理想主义者的身影,善与恶、罪与罚、贪婪与恐惧、爱与信仰叠加和蔓延。残雪的《激情世界》返璞归真、栩栩如生地为读者描摹一群青年阅读者们的情感体验,直陈爱情故事。作家王朔推出新小说《起初·纪年》,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小说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五十多年的人生,包罗正史、方志、地理、气象、医学等,王朔表示,只有这部作品,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
年轻一代作家们的长篇创作也硕果丰收,比如石一枫的《漂洋过海来送你》《入魂枪》、阿乙的《未婚妻》、房伟的《石头城》、笛安的《亲爱的蜂蜜》、葛亮的《燕食记》、鲁敏的《金色河流》、蔡崇达的《命运》、路内的《关于告别的一切》、马伯庸的《大医》系列等。长篇小说的丰富景观中,透着鲜活的生气、历史的深度、现实的温度,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
作家也"网红"
2022年俞敏洪的"知识带货"成为全网关注的文化现象,"知识带货"迅速蹿红之后,火速展开与文学圈的亲密接触,麦家、梁晓声、阿来、毕淑敏、刘震云、马伯庸、易中天等顶流作家和学者,踏入带货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一起,边聊文学边卖书。6月,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被董宇辉带货近50万册,销售额超过850万;8月梁晓声做客直播间,带动《人世间》销售2万多单,销售额400多万元;麦家做客直播间,小说《解密》《风声》卖断货,《人生海海》在直播间销量突破8万册……这种"破圈"之举,唤醒了更多垂直领域读者的诗意生活,让作家、作品找到知音。作家踏入网红直播间成为文学传播领域的独特风景。
从网络直播到入驻各大平台当自媒体"网红",再到积极拥抱直播带货等新生事物,传统作家不断放下"包袱",涌入快速发展的网络世界,直面读者、直面市场,并重塑与读者、市场的关系,这背后正是文学价值、阅读价值的凸显。
除了拥抱网络,作家们也热衷参与综艺节目。正在播出的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口碑不俗,节目邀请余华、苏童、西川、叶兆言、欧阳江河等文学老友聊文坛往事,谈阅读、写作与生活的意义。作家们潇洒登场,恣意抒发,治愈不少人的"精神内耗"。今年,作家余华特别活跃,除了上节目,还与法学家罗翔、90后UP主跨圈对谈,展开文学与法学、哲学的交汇碰撞,吸引无数年轻人围观。
文学、作家的破圈之势绵延不绝。《收获》杂志的"无界文学夜"直播历时4个小时,余华、梁晓声、苏童、阿来、韩少功等12位作家与230万网友共同拼就一幅美妙星图,这场活动形式赶时髦,内容新鲜、有趣。此外,国内首档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播出,科幻作家刘慈欣化身"未来顾问",畅聊科幻奥秘和未来生活。莫言微信公众号迎来一周年,"网红"莫言的文章篇篇10万+,呈现出传统作家、传统文学的强大影响力。
诺奖积累效应
今年10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安妮·埃尔诺本人和她的作品成为读者追捧的对象。诺奖作家热,不仅是当年获奖作家热,诺奖效应其实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这些在文坛立下丰碑的作品,将吸引现在和未来无数读者。
安妮·埃尔诺获奖后,她的《悠悠岁月》《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孩的记忆》等中文译本销量猛增,不断加印。
每年的诺奖季,也会带动其他诺奖作家作品的出版和销售。2022年9月,2021年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海边》《最后的礼物》《来世》《赞美沉默》正式首次出版中文版。在古尔纳获奖后,国内出版社迅速购买版权、翻译、审稿、校对、印刷,在短短10个月内,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赶在最新获奖者出炉前为读者奉上阅读大餐。
今年,1973年诺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文学自传《镜中瑕疵》出版,1946年诺奖获得者黑塞五部重要代表作《悉达多》《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荒原狼》《在轮下》《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再版,1948年诺奖获奖者T.S.艾略传记《荒原之后的艾略特》出版,以及2006年诺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新小说《瘟疫之夜》出版等。诺奖作家有璀璨的文学成就,他们的作品经得起不断出版、不断阅读。
晚会盛典致敬文学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红骆驼》《红船启航》《回乡记》《天空下》《中国北斗》等作品上榜,获奖作品都是新时代文学精品力作,体现新时代文学在创作、理论评论和翻译等方面的高度和水准。将近三个月后的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各大平台、电视台全程直播举行,获奖代表从切身经验到广泛思考,各抒心声,分享文学创作故事。历时两个小时的晚会,作品朗诵、情景歌舞、舞剧、合唱等舞台表演穿插在颁奖环节中,在庄重的音乐声和颁奖词中,35位获奖者的影像一一浮现在大屏幕上,晚会用最具仪式感的热忱和礼遇表达对文学的敬意、对作家的褒奖、对读者的尊重。这被称为是一台内涵丰富、精彩纷呈、破圈传播的文艺盛典。
"颁奖之夜""晚会盛典"在影视圈司空见惯,在文学圈则是破冰之举,耳目一新的文学盛典,打破文学圈层,让文学站在聚光灯下,让更多大众关注文学,让作家和作品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从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开始,以直播形式,打造"茅盾文学奖之夜""鲁迅文学奖之夜""骏马奖之夜""儿童文学奖之夜",让文学"破圈",照亮生活。
创纪录走出国门
今年初,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宣布,已同美国托尔图书完成了刘慈欣所著的《三体》三部曲英文版版权的提前续约,续约金额高达125万美元,近800万元人民币,创下中国文学作品海外版权输出的新高。自托尔图书成立以来,像刘慈欣这样获得百万美元以上预付版税的作家不超过5人,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全球市场价值。
今年9月,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中,被收录的网络文学共计16部,分别是《赘婿》《赤心巡天》《地球纪元》《第一序列》《大国重工》《大医凌然》《画春光》《大宋的智慧》《贞观大闲人》《神藏》《复兴之路》《纣临》《魔术江湖》《穹顶之上》《大讼师》《掌欢》。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入选大英图书馆中文馆藏,代表了网络文学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
2022年英语世界里的中国文学也风生水起,刘心武、残雪、王小波、西川、鲁敏、王寅、申赋渔、张悦然、双雪涛等人的作品不断被国外出版社翻译出版,更有作品被国外知名报刊媒体选入年度推荐榜单之中。
讲故事的人走了
张洁、任溶溶、冯德英、柳鸣九、倪匡、西西、张北海……2022年他们离开世界,但他们用生命书写、翻译的人生大书,将永远留在人间,让一代代读者品读。
12月18日,85岁的作家西西离世,她的著作多元,代表作有《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候鸟》《飞毡》《哀悼乳房》等。她说,"我以为讲故事的人,自有一种人世的庄严。"12月15日,翻译家、作家柳鸣九逝世,享年88岁。柳鸣九是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译著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局外人》等,著有《巴黎散记》《山上山下》《理史集》《法国文学史》《萨特研究》等。11月24日,首届茅奖作家李国文逝世,享年93岁,他创作的《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等作品在文学界颇具影响力。
9月22日,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任溶溶精通多种外语,翻译了数百种世界文学经典,《安徒生童话》《长袜子皮皮》《飞翔的鸟拒绝忧伤》《木偶奇遇记》《夏洛的网》等成为万千中国孩子的阅读宝库。他创作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天才的杂技演员》滋养了无数孩子的童年。8月17日,作家张北海去世,享年86岁。他的《侠隐》被导演姜文改编成电影《邪不压正》,在文字中成功复活老北平。7月3日,作家倪匡离世,他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创作出《六指琴魔》《卫斯理》等多部作品。倪匡离去,这世间又少了一个有趣的人。1月21日,两度获得茅奖的著名作家张洁逝世,享年84岁,她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作家,《沉重的翅膀》《无字》《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森林里来的孩子》等作品具有广泛影响。1月17日,著名作家冯德英在青岛逝世,享年86岁,著有《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