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我是姜昆的儿子。" 1998年,刚从国外回来的李静民,看到家里坐着一位陌生的男孩,很是诧异,急忙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这才有了男孩的这句话。 姜昆的儿子? 听到这个消息,李静民彻底懵了,当即就要找到丈夫问个清楚。 眼前的男孩若真是姜昆的孩子,为何李静民对此事完全不知? 事业上升,家庭美满 男孩原叫谢潭,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福利院的院长见他可怜,就将他带了回去。 对于父母,谢潭没有任何记忆,这么多年,他一直把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当成家人,也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家。 谢潭非常懂事,从不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表面装作不在意的他,却还是会羡慕福利院的其他伙伴,有新父母带着回家。 谢潭发自内心的渴望得到一个家,也在夜里无数次的梦到自己有爸妈。 终于,在他6岁那年,养父姜昆来到了福利院,还正好看中了他。 姜昆是个北京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家人的熏陶下,姜昆从小就喜欢上了文艺。 15岁 时,《白求恩》剧组到他的学校招演员,姜昆得知后立马跑过去报名,最终凭憨厚的外表获得了一名警卫员的角色。 可是,演戏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他扮演的警卫员戏份也只有一点点。 1968年 ,姜昆高中毕业后去了北大荒,火车上,他偶然认识了一位姑娘。 姑娘扎着马尾,笑起来像朵花一样娇俏,此时的姜昆才明白什么叫一见钟情。 聊天中,姜昆得知姑娘叫李静民,她要去的宣传队正好跟姜昆是同一个,突如其来的缘分让两人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姜昆会各种乐器,相声说的也不错,李静民则唱歌跳舞样样精通,每次演出,两人都能成为惊艳全场。 姜昆年轻体壮,有阵时间饭量特别大,李静民怕他吃不饱,偷偷把自己的食物攒起来,趁机拿给姜昆。 李静民怕冷,姜昆一到冬天就会把自己的围巾戴在她的脖子上,虽然这层窗户纸还没有捅破,但两人的心意彼此都很明白。 难熬的日子里,只要一想到对方,再苦都能挺过去。 一转眼,8年的北大荒生活结束,两人被调回北京,进入了中国广播说唱团。 自从姜昆回来,家里人就不停地催他结婚,结果姜昆早有准备,向李静民求婚成功后,风风光光将她娶进了门。 随着婚姻一起来的,还有姜昆的事业,他参与的相声《迎春花开》 登上电视,名气也跟着越来越大。 带着自己的优秀作品,姜昆成了马季的徒弟,并在师傅的指点下完成了《如此照相》。 1978年 ,《如此照相》在各大频道热播,得到了观众的一片叫好声,而姜昆这个名字也响彻了大江南北。 之后,他跟着侯宝林老师一起工作,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家庭也迎来了新生命,那就是他的女儿姜珊。 丈夫事业繁忙,除了家里的女儿需要照顾,公公上了年纪也需要照顾。 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姜昆工作养家,李静民照顾小孩和老人。 如果不是妻子,姜昆就不可能有如此成就,不仅在主持界大放光彩,在相声界也混得是风生水起,《对口词》、《特大新闻》、《电梯奇遇》 等等,收获了不少粉丝。 成名后,姜昆不仅没有忘了妻子,反而更加珍惜她,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来陪母女俩。 后来,姜昆退到了幕后,在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之余,他也参加了各种公益事业,而他的儿子姜河就是在这个时候来的。"以后这就是你的家" 1998年10月 ,姜昆跟随工作人员去了北京社会福利院,送完带来的衣物后,姜昆又跟孩子们玩了游戏。 当时的他年近50,为了让女儿接受到最先进的教育,他跟妻子商量将她送到了美国的大学,而李静民也留在美国照顾她的起居。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福利院组织了一个"七天回家" 的活动,即只要对方愿意,且条件符合,就可以带一位小朋友回家生活7天。 在与孩子们玩耍的期间,姜昆注意到了谢潭,之后在双方愿意的情况下,将他带回了家。 姜昆对谢潭的情况非常同情,为了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姜昆推掉了手头的所有工作,每天与他待在一起,不仅带他去公园玩耍,还会讲睡前故事给他听。 自从女儿妻子去了美国,姜昆就再也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谢潭的到来,让原本冰冷的房子变得有温度起来。 起初,谢潭也有些拘谨,但后来,他封闭的心慢慢打开,还跟姜昆有了互动。 "爸爸" 这两个字叫出时,不光是他自己,姜昆也安静了下来,随后父子两紧紧相拥,仿佛就是一对真正的父子。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7天转瞬即逝,谢潭在临走的前一天向姜昆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稚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可怜,还有一些挽留。 他告诉姜昆:"爸爸,我喜欢你家,我不想回去,你能不能不送我回去?" 说完,他一把抱住姜昆的身体。 这一刻,姜昆的心彻底化了,他起身给妻子李静民打电话,说自己要把谢潭留下时,遭到了妻子的严厉拒绝。 李静民在电话里提到了经济,确实,姜珊留学已经是一大笔支出了,家里的钱也只够维持日常生活,根本负担不起再养一个孩子。 放下电话,姜昆走到谢潭的面前,心里一肚子的话想跟他说,但话到嘴边怎么都说不出来。 思考再三,姜昆还是联系了福利院,让他们尽快来家里接回谢潭。 懂事的谢潭不哭不闹,得知自己要回去时,默默的收拾起了自己的东西。 很快,福利院的人已经到家门口,谢潭看着生活了7天的房子,叫了7天的爸爸,流下了不舍的眼泪,临走时他转过身,鞠了个躬,叫了最后一声爸爸。 这声"爸爸" 让姜昆彻底绷不住了,他立马站起来,说:"不回去了!从今以后,这就是你的家!" 很快,姜昆带谢潭去民政局办理了领养手续,并给他改名为姜河。 在福利院生活的那么多年,姜河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这种好习惯他也带到了自己的新家里。 每天起床,他都会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无论姜昆让他做什么,他都乖乖照办,因为他打心底喜欢这个爸爸,也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家。 然而,父子俩的和谐生活只持续了一段时间,李静民与姜珊的回国,打破了这片宁静。 这天,李静民带着刚刚放假的女儿回来,一进门就看到沙发上坐着一个陌生的男孩,她以为自己走错了房门,回头又确认了一下这就是自己家。 李静民一脸疑惑的问道:"你是谁?你怎么在我们家?" 突然出现的两个人也吓到了姜河,他慢慢的答道:"我是姜昆的儿子,你……是妈妈吗?" 妈妈?姜昆的儿子? 这两句话让李静民原地爆炸,明明自己不同意收养那个孩子,姜昆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事情? 带着满肚子问题,李静民拨通了丈夫姜昆的电话,刚一接通,就扔出来一连串的为什么。养母态度转变,成为骄傲 从妈妈的反应来看,姜河知道,她不喜欢自己,甚至有点反感。 可他并没有感到伤心,而是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早点让妈妈接纳自己。 于是,姜河每天跟在李静民屁股后,有时候还会给她当帮手,替她分担一些家务。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姜河的努力下,李静民的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她开始接受这个新成员,之后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让李静民看到了他的真心。 李静民有关节炎,上了年纪后,腿经常感到不舒服,姜河得知后,每天都跑去照顾她,端茶倒水,按摩身体。 姜河的体贴,渐渐打动了李静民的心,她心生愧疚,觉得自己以前不该对他态度那么差。 这天,姜河又跑过来给她按腿,看着面前可怜的孩子,又想到之前给他摆脸色,李静民泪水在眼眶里来回打转,她抱住姜河,说:"以前妈妈不好,我向你道歉,以后咱们一家人好好的。" 此后,一家四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好日子没过几天,姜河的身体又出了问题,经诊断,他患上了支气管炎,只要一到冬天,就会出现胸闷喘不上气的症状。 儿子生病,姜昆夫妇很是揪心,三个人跑了很多医院,终于看到了一点好转。 身在美国的姜珊得知后,专程寄回去一些特效药,在家人的细心照料下,姜河的身体日益恢复,且再也没有复发。 从福利院出来后,姜河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现在的他已不是那个瘦小胆怯的小男孩,而是一个高高壮壮的健康小伙。 1999年 ,姜河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当地的小学,然而,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并没有努力学习,而是成了一个捣蛋鬼,经常让老师头疼不已。 托他的福,姜昆也成了办公室的常客,每次从学校回来都会狠狠的教训他一顿,不过,姜昆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他都不放在心里,依旧我行我素。 姜河的顽皮让姜昆头痛不已,一次,姜昆和好友牛群吃饭,简单说了儿子的情况后,牛群告诉他:"姜河这么好动,怎么不把他送到杂技学校?" 牛群的话一下就点醒了姜昆,他心想:对啊!应该把他送去学杂技啊!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姜河既然不是学习的料,未必学杂技也不行。 于是,姜河去了沈阳民族艺术学校,当时国内最好的艺校。 为了方便照顾他,姜昆夫妇还在沈阳买了房。 事实证明,姜河还真是块学杂技的料,虽然训练很苦,但他从来不说,硬是咬牙坚持了下去。 2003年6月 ,在无数次跌倒后,姜河终于拿到了少儿杂技大赛的冠军。 在舞台闪耀光芒那刻,台下的姜昆夫妇泪流满面,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2004年 ,姜昆父子有幸受邀参加了春晚,在后台,他逢人介绍自己的儿子,这也是父子两首次同台表演。 2005年 ,姜河考进广州军区杂技团,不同以往,此时的他身穿戎装,之后更是成了团里的骨干担当。 杂技这条路上,姜河取得的奖项不计其数,当然,他也不是一个人,每次领奖都有爸爸的陪伴。 2006年 ,《我是冠军》全国上映,其中的男主演就是姜河。 为电影宣传时,姜河感激涕零,说出了自己对父母藏在心里多年的感谢话。 姜河的感谢不只停留在嘴里,更是表现在了方方面面。 2007年 ,姜昆生意遇到问题,得知父亲有经济危机时,他义无反顾的拿出自己仅有的3万块钱积蓄,虽然这不能改变什么,但这是他对父亲的一片心意。 无论工作多忙,姜河都会抽空回去陪父母,哪怕是吃个饭的功夫,他也会大老远跑过去。 姜昆夫妇给了他生命,若不是他们,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姜河,更不会有姜昆那句:"儿子是我的骄傲。" 多年后,姜昆也尝试帮他找过亲生父母,但都是失望而归,对此,姜河非但没有难过,还反过来安慰他们:"找不到也没关系,因为在我心里,您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您们养我小,我养您们老!" 结语: 如今,30岁的姜河已经成为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一名优秀干部,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看着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孩子有了归宿,姜昆终于放下了心。 现在的姜河除了照顾自己的小家,还将心思放在了自己的大家,好好照顾父母,让他们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对于姜河,姜昆从未后悔领养,在教他成人的路上,他也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而这些都是金钱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