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说话用词很讲究的,精确无比的。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走西口,是山西和陕西人向蒙古甘肃一带谋生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把内地的物资贩运到蒙古和甘肃去。或者是有技术的人,到蒙古和甘肃一带给人家打工,挣点零花钱。 所以来去自由就叫做走西口。 下南洋,是因为人口太多土地不够用了,到海里各个岛屿上,去到印度群岛去,这就叫做下南洋。 不论是走还是下都是自愿的,想去就去,不想去不去,没有什么危险的,也没有什么危害的。 闯关东用了一个闯字。并不是因为山海关和入东北三省有人把着关口不让进,而闯进去。 而是因为到了东北三省的人,都得一种地方病或者是客山病,老百姓称为大骨节病。 最严重的就是女人活不到40岁,男人活不到60岁。 因此进入东北三省属于是拼命进去的。折寿也要进去。才成为闯呢。 勇于闯入东北三省的人,是因为在当地生的孩子,就不会有这种病了。 民间有个传说,说在西藏本地生的人心大肺小。所以本地人不感觉缺氧。外地人心小肺大,进入西藏以后气就不够用了。 但是相同的就是外地人到了西藏,在西藏受孕和再生的小孩,也是不怕缺氧了。 另一个闯关东的人都是一些穷光蛋。稍微富裕一点的也是家里的土地,非常紧张不够用的。所以乘船或者是乘马车进山海关的人很少。差不多全部都是地下走着去的。当时看情形就是讨饭的人进入了东北三省。 闯关东是有历史背景的。 俄国进入东北三省,让清朝政府起了急。质问俄国为什么进入中国。俄国人说这里没人谁想去谁去。于是清朝政府开禁,准许内地人进入东北三省了。这样中国的穷人就到东北三省去耕地种田了。 俄国没有进入东北三省的时候。清朝的满族人认为东北三省是他的龙脉龙穴之地。不准关内人进入东北三省,破坏他们的龙脉龙穴的。 原本的整个西伯利亚都是中国的地盘儿,俄罗斯进入了黑龙江,清朝开禁。这才以黑龙江为界,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地图版图的界限。 实际上是清朝政府不掏钱,用内地的人去填东北三省少人的局面。这同湖广填四川政府掏钱是不同的。 另一个到东北三省去用闯字。是因为东北三省是土匪窝子。东北人说土匪不叫土匪,而是说胡子。 比方说胡子来了,遭胡子了。就是土匪来了,遇到土匪了。 胡子就是老人的意思,也就是原先的本地土著人。也就是长胡子的人。 到东北三省就是同土匪打交道,所以用个闯字。 东北的土著人又是满族人。并且是老弱病残,进不了北京的,当不了官儿的一些下等人。 进入关里的满族人,如果犯了罪,不被杀头的话,就返回东北。作为惩罚的表示。这些返回东北的犯人不受限制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土匪。 因为是由北京返回去的犯人组成的土匪。讲的都是北京腔。 后来闯关东的人们发现也说北京腔的话,土匪以为是土匪呢,就不去抢这个说北京腔的人家了。 久而久之北京腔就成了整个东三省的普通话。这在中国是一个奇葩的地方。因为中国的每一个省的方言最少也得有个10来种。而东北三个省,都是一个北京腔的人群。 去东北的人很多,陕西的,山西的,河北的,河南的。只不过山东人略占的人数多一点罢了。 闯关东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清朝政府宣布,谁耕多少田,开多少荒,都是他自己的。而且三年免税,6年半税。这才有大批的流民闯入东北。因为自己在原先住的地方没有田地,到了东北以后可以当地主了。 后来有人说一些闯关东的故事,都是挖人参啊,找金矿啊等等。这是极个别的现象,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奔着自己成为地主去的。 因此决心大的就拖家带口三代人一起去东北。稍微谨慎一点的人,自己青壮年先去,开荒成功了,再把家人接过去。 用现在的词汇说,就是清朝政府,号召内地人去开发东北三省。目的不是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而是对抗了俄罗斯占领中国地盘的问题。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在我国的近代史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移民现象.就像山东,河北的闯关东。中原地区的走西口.南方沿海各省的下南洋,构成了当时的人口迁徙路线图。清咸丰10年,清政府开进放垦鼓励移民实边。因地缘邻近隔海相望相距不是太远。山东成了移居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省份。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初至民国内地闯关东人数达到30,000,000人次。一部电视剧闯关东的播放在全国家喻户晓,让人民认识了山东人闯关东的那段历史。 近日在济南闯关东纪念馆,与大家一齐走走那段苦难的岁月……山左吴人2021.12.1于济南 #原创# 我的祖先就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吉林省的,然后在吉林省安家立业,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就是天灾人祸而无法生存了,天灾就是自然灾害了,自然灾害就是水灾、旱灾、虫害、疫情的连年发生,人祸就是战争,直皖、直奉军阀的连年混战,加重了田租、税赋、差役和无休止的摊派,在天灾人祸强大的压力之下,民不聊生,在山东已经生活不下去了,如其在山东死亡线上挣扎,还不如闯关东求得一份生机,求得一份生存之路,所以就开始了闯关东的求生之旅! 那么当时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呢?当时所谓富裕的南方的情况,与山东的情况基本上也是一样的,也是天灾人祸,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个时候的东北,清朝政府刚刚开禁,有大片闲置的土地没有开发,因为如果离开了山东去南方的话,无疑是离开了水坑又跳进了火海,还是吃不饱饭,还是得在死亡线上去挣扎的,所以,为了生存,山东人只能冒险向关东的土地闯进了! 无疑,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虽然有的人把生命留在了闯关东的路上,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克服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最后还是闯进了关东的黑土地上,当时的情况也确实这样,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到处都是渺无人烟的,到处都是可以开垦的土地的,所以这些闯关东的先人们最后把根扎在了黑土地上,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资料,大约有1800万的山东人,闯进了东北的黑土地上! 其实,这些闯关东的山东人,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了留在山东省的那些父老乡亲,因为他们闯关东之后,把他们的土地资源留给了原来的父老乡亲们,让那些留在山东省的父老乡亲们,又多了一份生存的机会!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说说我大舅爷爷闯关东的故事。 我舅爷爷兄弟两人。四十年代末的时候闹饥荒,舅爷爷的父母就饿死了。没办法,我大舅爷爷就把家里几间破房及可怜的家产留给我二舅爷爷,让二舅爷爷可以娶个媳妇。自己拿着一副碗筷,拉着打狗棒和老乡一块讨着饭闯关东。 到了辽宁,先是给地主扛活,后来在沈阳城打零工。解放后成了国营厂的正式工人,在沈阳安了家。 后来他回老家说起那时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而不选择南方。主要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只要去了东北就饿不着你。并且东北人与山东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差不多,况且东北地区也有许多山东老乡,能较快融入群体。 那时候南方并不比关东富裕,且人口密集,水患较多。山东人不适应那种生活。比如种地,山东人不会种水田,在城里也很难找到工作。另外,语言交流也是大问题。 其实题主对过去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太了解。解放前后北方的工农业是强于南方的,南方的富裕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东北是满清政权所谓的龙兴之地,除少数原住民外,一直严格禁止关内汉民移居关外,满清统治者一直担心有朝一日关内汉人造反,自己这三瓜俩枣的人抵挡不了,所以特意留了一个活口——万一关内待不住了我就再撤回来。这小心思不仅缜密,而且绵长,一直贯穿了几乎整个清朝统治时期。所以,我们今天到古北口、丰宁、承德一带自驾游的话 你会发现,凡是雄关险隘,基本都是满族聚居地——因为这些居民的祖上就是专门给皇帝家看后门的!因为,所以,你明白满清为啥面对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那么不自信没底气了吧?像个家外有家,倒插门还做了一家之主的渣男一样,一直压根没把自己当自家人看待过。 反映在东北这事上,就是禁关制度,所谓康雍乾嘉道咸,一直把东北当成是秘密的后花园,放大版的圆明园而已。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下奥斯曼土耳其夺取不冻港的计划被英法粉碎之后,开始转向向清政府发难,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黑龙江外大片国土,并开始觊觎大连旅顺等良港,清政府痛定思痛,发现人口过少是导致东北轻易易手的重要原因,于是才改弦更张,开放关禁,默许甚至鼓励移民迁居东北。闯关东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之所以山东人成为闯关东的主力,有已下几个原因: 其一,山东人体力强健,吃苦耐劳,能经得起海路陆路的艰辛,也能适应东北严寒蛮荒的环境。传说中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武松就是山东大汉,尽管传说真伪难辨,但却可以作为古人对山东人体格肯定的背书。 其二,山东地理位置上去东北很方便,从胶东搭上船,顺风顺水的话几天就可到达辽东半岛,而且这个航线是非常古老且安全的,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六千年前,山东大汶口的黑陶工艺品就是通过半岛上的这条海路传递到辽东地区的。 其三,黄河下游水灾频发,倒逼着山东人另寻家园。现在的黄河安静得像个傻子,但解放前可不是这样的,由于常年战争,年久失修等原因,黄河像个坏脾气的女拳一样,动不动就决口,溃堤,然后就是人几为鱼、生灵涂炭。所以黄河下游沿岸的山东人就成了闯关东的主力,这股移民潮从十九世纪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叶。 为什么山东人只去东北而不是南方呢?因为历史上几次衣冠南渡的原因,南方这时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还不断有人从南方出发去开拓南洋,所以当时离山东最近的可移民地区就只有东北了。 笔者祖母的娘家就是这样,太爷家里五个儿子两个闺女,老大就是祖母大人,老三老四俩儿子五六岁就生病夭折了,老二是我大舅爷爷,后来顶门立户继承了家业,老五是我舅奶奶,老六老七是后添的俩孩子。几个弟弟妹妹都是我奶奶帮着给看大的。 我舅奶奶长十三岁上,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吧,山东又招灾了,黄河决口,加上又闹蝗虫,原本算小康的太爷家有点撑不下去了,这时正好有个闯关东的老乡在东北立住脚,回老家想讨房媳妇带过去。这老乡当时年纪大概三十多了吧,我奶奶她爸就一跺脚,把二女儿许配给了他,也不要彩礼,只要求顺手把两个小弟弟一起带走养大。就这样,我舅奶奶十二三岁、相当于现在小学六年级的年纪就被迫嫁了人远嫁他乡,懵懵懂懂带着两个五六岁的弟弟被爹妈丢到了离家千里冰天雪地的关外。当时已经嫁到我家的奶奶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和她爹妈吵过不止一次,晚年时更是一次次和我唠叨过当年爹妈的狠心残忍和自己亲妹妹的可怜无助:"十来岁什么事都还不懂呢,就被俺爹俺妈给送走了,跟着爷们啥事也不懂,一路上就搂着两个兄弟吱吱地哭。" 好在我这舅奶奶命还不错,老公虽然岁数大点,还是知疼知热的老实人,两口子生了两儿一女,带去的俩弟弟也都各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如今一大家子人在东北沈阳早已开枝散叶,留下来的我奶奶和大舅姥爷一家也是人丁兴旺,算起来,太爷爷老两口百年间在山东东北两地等于繁衍出了百十口人。几位舅爷爷舅奶奶我小时候见过几次,我奶奶和几位舅爷爷都已做古,这吃苦最多的舅奶奶好像现在还健在,更神奇的是,当年回老家把她带到东北的老伴现在也还活着。老两口加一起得二百多岁了,和我一个年近五十的瘫痪表妹在沈阳铁西区一个小区里相依为命。 这就是山东人闯关东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也很近,远到能从历史兴替家国兴亡中触摸到历史的残酷与温润,近到能从一声声历史的回响里听到自家祖先长辈们的声音。 山东人闯关东时期是为了吃饱饭填饱肚子。东北幅员辽阔土地丰厚人口少,那时代的南方土地比东北少,人口密集,经济还不发达相比之下东北比南方还好,所以就出现了为了不挨饿选择闯关东。 闯关东,是从清朝初年就有的社会移民现象。闯关东的人多是今天的山东和河北的农民,她们多是从山海关以内的家乡千里迢迢,背上包袱,推上小独轮车,拖家带口风餐露宿,用双脚走到山海关以内的东三省,可谓无比艰辛,有的人可能走不到目的地就疾病去世了,用"闯"字形容不为过。 当时闯关东是目的,主要是因为山东、直隶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颗粒无收,让人们饥饿难耐,为了生活找出路,当然也有军阀混战躲避战乱的因素。而东三省地广人稀,肥沃的黑土地只要肯吃苦种地就能有粮食吃。于是很多人投亲靠友或随大流涌向东北,形成中国特有的移民现象。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就是闭关政策。 后来,鸦片战争以后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这样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之多。 特别是1877 —1878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东、直隶、河南、山西一带遭遇大旱,大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华北大批灾民涌入东北。 提问者说为什么不闯富裕的南方的?应该有下列原因: 山东、河北距离东三省更近一点,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距离是个现实问题。比如现在坐高铁从山东去沈阳需要5小时40分钟左右,要是去广州需要9小时40分钟左右。可想而知在徒步出行的年代,多走4个小时的高铁旅程1200公里左右,风餐露宿是何等艰难。 东北历来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能容纳关内的人来种地生活。广袤无际的东北黑土地,田野用来种粮食。森林提供了人们煮饭取暖的树枝野草。夏季的木耳、松蘑等野生植物可以用来卖钱。一些能打猎的人还可以打猎改善生活,皮毛卖掉也可以换钱。所以,当时在东北讨生活比在关内容易一些。 而当时的南方因为气候温暖湿润的原因,历来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地少人多,容纳不了北方人大量涌入。当时极少数的北方人能去南方发展也是去经营贸易,都是富家子弟,贫苦的农民哪有本钱去南方做生意。 我家里也有解放初期闯关东的前辈,四爷爷一家人就来黑龙江某农场生活,他的四个姑娘两个儿子现在分别生活在大庆、哈尔滨和沈阳等地。小时候就感觉东北的人比较富裕,我们那里的姑娘也有很多远嫁到东北的,这些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在是孔雀东南飞了。 山东人闯东是在四十年代山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逃荒去的。这个时间去的人最多我们村据老人说全村去了大半个村都是一块徒步边走边讨飯风雨无无阻啊,去东北是那里:地广人稀,只要下力开荒种田就能养活一家人,所以说都去东北,而不去南方,去东北那边老乡多:有一种安全感,亲近感,南方是水田人不适应啥也不会。所以说都选择了去东北逃飯开荒种地,虽是寒冷有饭吃了吗,冬天不出门就可以了吗。 我姥姥说:闯关东的时候能有这窝头吃就是过年了。 今天看到朋友的这个话题让我想起很多以前的事情,我的姥姥、姥爷都是闯关东来到的黑龙江,听他们说是老乡带他们过来的,是因为黑龙江的土地大人少有粮食吃。 过去关东地区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又是黑土地,闹饥荒时能够生成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