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9月9日,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北京逝世,53个国家为之降下半旗。 这一天,全国人民为之痛哭,难以接受毛主席就此离开我们的事实,而中央为了给世人留下缅怀的时间,特别举行了毛主席遗体告别仪式,而仪式地点则设立在中央人民大会堂。 身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就一直陪着父亲,可随着吊唁截止时间快要逼近时,李敏忽然察觉到少了一个人,当即向周边的工作人员问道:张仙朋怎么没来? 那么张仙朋究竟是谁?他对毛主席有何意义? 张仙朋与毛主席结识之初 1934年,张仙朋出生于山东,由于小时候家境贫困,所以张仙朋没读几年书就出来打工贴补家里了,不过,虽然张仙朋没读过什么书,但人还是很机灵的。 而他确实凭借自己机灵聪颖的头脑,为家里分担了不少生活压力。 他卖过报纸、做过餐厅服务员、甚至小小年纪就萌生了为自己长远规划的心思——做牙医学徒。 但由于年纪小,这些活计都没能长时间做下去。 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张仙朋想为自己谋一份稳定工作的打算,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虽然张仙朋年纪小,但工作资历却一点不逊于那些已经成年的大孩子。 并且,幸得于张仙朋很小出来打工,这才使他小小年纪身上却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和细心。 也正是他身上具备了如此特质,这才被沈阳文化馆录取成为一名招待员。 殊不知,这份工作将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1949年,这一年张仙朋只有15岁,由于其工作一丝不苟,所以很受领导的赏识。 一天上午,张仙朋被领导分配了一项重要任务。 那就是稍后会有一位重要人物到文化馆暂歇,需要他做好准备工作。 张仙朋看着领导一副严肃的样子,即便不知道这位重要人物是谁,但还是抓紧开始安排房间以及生活用品等。 下午,张仙朋随着几位领导一同在院子里等候这位重要人物的到来。 因为不知道这位重要人物是谁,所以张仙朋的情绪明显要比几位领导轻松许多。 不多会,院子里出现了好几辆小汽车,随即下来的便是好几位志愿军战士。 张仙朋看到这架势心情便有些紧张了,很快,这位重要人物出来了。 张仙朋看到后,心直接提到了嗓子眼。 原来,这位重要人物就是毛主席。 张仙朋的心情顿时激动不已,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幸见到毛主席。 所以一向善于与人交流的张仙朋,却在与毛主席握手的那一刻结巴了。 但毛主席看到张仙朋这副样子后,便笑着说:"小同志,辛苦了。" 张仙朋此时紧张不已,先是握着毛主席的手不放,再者就是面对毛主席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就在他恍惚间,文化馆的几位领导已经引着毛主席往里走了。 等张仙朋反应过来后,当即想到原来自己整理的房间就是给毛主席住的,他顿时紧张了起来,生怕自己做的不好给毛主席的印象不好。 于是,他加快脚步来到了毛主席的房间。 正当他徘徊在门外组织语言时,便被毛主席发现了,毛主席此时正喝着张仙朋准备的水,非常亲切的问张仙朋:"小同志,这都是你准备的呀,有心了。" 眼见张仙朋说不出话来,毛主席又笑起来:"小同志,我有这么可怕吗?" 听到这话的张仙朋慌忙摆手,不过也因为这句话张仙朋终于不紧张了。 其实,毛主席一踏入房间时,就已经发现了这房间被打扫的非常整洁干净。 甚至桌上还有一杯温水,可见这打扫之人不仅干活认真,心思也很细腻。 所以早在进门时,毛主席就已经通过文化馆的领导口中得知,这房间就是张仙朋打扫的。 此时,毛主席看着张仙朋便生起了聊天的兴致:"小同志,你今年多大了呀。""15岁。" 得到回答的毛主席看着张仙朋的眼神中,似乎有欣赏。 是啊,才15岁的年纪便已经如此能干且沉稳,很是了得啊。 调令前往北京 于是,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张仙朋担任起照顾毛主席在文化馆期间的饮食起居。 而两人也在此期间聊了不少张仙朋的趣事,时间过得很快,毛主席已经要启程离开。 张仙朋虽不舍,但还是积极的帮毛主席整理一切用品。 离开之际,毛主席看着张仙朋问道:"小张啊,辛苦你这几天照顾我,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到北京工作啊?" 张仙朋听到这话顿时激动不已,连忙说:"愿意,我愿意。" 对于张仙朋来说,如果自己能够到偶像身边工作,简直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在毛主席离开后,很快张仙朋就接到了来自北京的调令。 这则调令的大意就是望张仙朋接到调令后立即前往北京服从组织安排。 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 于是,张仙朋怀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来到了北京。 当见到毛主席时,张仙朋高兴的都要哭了。 这一年,张仙朋16岁,被安排为毛主席的警卫员。 虽然,张仙朋与毛主席有在文化馆的三天交情,但来到北京后,他依然紧张不已。 一来,张仙朋小小年纪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会有所不安。 二来,身为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他深怕自己会给毛主席添麻烦,所以做起事来就有些束手束脚。 这不,自从他来到毛主席身边,就从未见过毛主席按时睡觉按时吃饭。 面对这种情况,张仙朋虽然心疼但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于是就自责自己不能为毛主席分担。 特别在"辣椒事件"发生后,张仙朋就开始质疑自己。 当时,天已经很晚了,但是毛主席还在全神贯注的工作。 突然,张仙朋听到了毛主席呼唤自己,得知毛主席需要辣椒后,张仙朋兴奋的跑到厨房炒了一大盘辣椒,想着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但当他将辣椒端到房间后就傻了,因为他看到毛主席正在找蜡烛。 这一刻他突然意会到了什么,原来,毛主席要的是蜡烛而不是辣椒。 看到这一幕后,张仙朋的情绪很是低落。 他从来北京的第一天就告诉自己,如果自己不能替毛主席分担,至少不能给毛主席添乱。但今天这个辣椒一事,张仙朋触犯了自己设定下的规矩。 但对面的张主席看到这一幕后,不仅没有计较,反而还拿起一根辣椒吃了起来。 毛主席笑着说:"小张啊,这辣椒炒的不错,吃完更有精神了呢。"一句话使张仙朋笑了起来。 有了这次经历后,张仙朋的心态则放松许多。 毕竟像这种因为紧张听错话的事,张仙朋不允许自己再犯。 但令张仙朋感动不已的不止这件事,一次,张仙朋给毛主席打扫卫生时,发现毛主席的书桌以及床铺上都是文件,张仙朋看到这一幕后,当即收拾起来。 不多会收拾完后,张仙朋后知后觉的意识到,主席所批阅的文件都有所标记。 自己这么一整反而将已批阅的以及未批阅的混在一起,这岂不是又给主席增加了工作量? 意识到这一点的张仙朋懊悔不已,不停自责为何不问一句呢? 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都要工作很晚,自己不仅没有为其分担,反而添了麻烦。 就在这时,毛主席走进了房间,看到张仙朋对着一堆整齐的资料发呆,瞬间了然于心。而张仙朋在看到毛主席后迟迟不敢抬头,深怕看到主席对自己失望的眼神。 但令张仙朋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不仅没有为此事斥责自己,反而还反过来宽慰自己:"人无完人,谁能做到永远不犯错呢?" 这一刻,张仙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光。 在他看来,自己小小年纪就在外打工,受过的苦早已数不清。 毕竟从来没有人能够如毛主席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包容自己,让他由此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被派往地方工作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由于毛主席一直倡导大家要上进,积极接受新事物。 而作为身边人的张仙朋,自然毋庸置疑的成为毛主席改造的对象。 张仙朋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好在脑子灵光,实践能力又很强。 所以毛主席便将他安排到了基层学习,并且还给其派了任务以此来考验张仙朋。 等过了两年,张仙朋从基层回来时,便给毛主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就此被毛主席调派到青岛任职。 离别前夕,张仙朋万分不舍,但他知道,毛主席不愿他局限于此。 而他深知,自己不能令主席失望,可殊不知,这一别竟成了自己与毛主席的永别。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作为主席的女儿李敏一直守在毛主席的身旁,但当她看着一个又一个前来吊唁的人时,却察觉到了不对劲,那就是张仙朋为何没来? 意识到这一回事的李敏顿时有些委屈,她立刻找来电话蒲拨通张仙朋家里的电话。 李敏在听到熟悉的声音后,李敏心中的委屈更甚了。 她当即说道:"小张叔叔,你怎么不来参加爸爸的葬礼呢?" 电话那边的张仙朋,在听到李敏这句带有哭腔的问句时,顿时泪眼婆娑。 当即说道:"我去,我怎么可能不去参加呢,你等着我啊。" 那么,毛主席一生中有多位警卫员,李敏为何会主动通知他?而张仙朋又为何没来参加吊唁呢? 张仙朋与李敏的关系 其实,虽说李敏称呼张仙朋为叔叔,但实际上张仙朋也只比李敏大两岁。 那又是何种原因使得李敏心甘情愿的称其为叔叔呢? 李敏1936年出生在长征途中,但由于毛主席与贺子珍公务繁忙。 所以李敏自幼便与父母聚少离多,在她的印象中,自己4岁以前基本都是由奶妈在照顾,一度以为自己是个孤儿。 因为李敏那时候年龄小,对很多事情都没有概念。 所以并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在身边陪着自己,爸爸也顾不到自己。 后来,到了李敏四岁那年就被送往苏联了。 开心的是,李敏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但无奈的是,母亲依然没有时间照顾她。 在苏联,李敏依旧和自己一样同命相怜的孩子们一起在育儿所读书吃饭睡觉,和之前的生活并无差别 而这样的生活,李敏在苏联持续了七年时间。 直到七年后,李敏才被自己的阿姨贺怡接回来。 而这一次,也是她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原来,自己的父亲就是苏联墙上挂的那个人——毛泽东。 这一刻,李敏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国家的领袖。 因为出现在苏联那面墙上的人,是每一个国家的领袖。 从这之后,李敏总算是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了。 但不变的是,父亲依然很忙,不过好在有人陪着自己,这个人就是张仙朋。 张仙朋身为毛主席的警卫员,不仅要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起居,还要帮着看孩子。 因为毛主席贯彻的永不搞特殊的精神,自然也响应在自己的儿女身上。 所以无论是哪个孩子,毛主席都一视同仁要求其在外不许说明自己的身份。 这样一来,李敏上学时的家长签名以及课后作业辅导。 再到玩伴,都是由张仙朋陪着的。 毕竟李敏自小不在毛主席养着,所以毛主席深觉对其有所亏欠。 于是就嘱咐张仙朋多照顾一些李敏,也不至于这孩子的童年太过苍白。 所以对李敏来说,张仙朋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虽然两人年龄没差多少,毕竟张仙朋的确在很多事情上,比她成熟许多。 但小孩子的心性就是奇奇怪怪,李敏一直不愿承认张仙朋比自己成熟。 所以有一天,当张仙朋看着自己做作业时,两人就拌起嘴来。 张仙朋则开玩笑说:"你跟李讷学习一下叫我声叔叔呗,叫叔叔了就得听话。" 李敏一听,这还了得,明明两人年纪相仿,叫叔叔自己岂不是被占便宜了,所以就将此事告诉了毛主席。 这毛主席一听,就呵呵的笑,叫叔叔也不赖,就对李敏说:"以后你就叫张仙朋小张叔叔。" 回忆往昔,李敏感慨颇多,似乎这样想起来,爸爸并未离开自己一般。 而张仙朋在接到李敏的电话后,紧赶慢赶的来到毛主席的告别仪式上对着毛主席痛哭流涕。 其实,张仙朋在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后,每日食不下咽,非常着急。 但却没有被中央邀请前去吊唁,只能每日靠着以往的回忆寄托哀思。 因为情况特殊,中央那边筛选出的吊唁名单都是经过层层选拔。 而张仙朋因为身份以及地域限制,所以就没在被邀请的名单中,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 好在有李敏的邀请,张仙朋才能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不至以此成为自己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