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行者亲临秦崩楚亡汉兴的那段英雄辈出的历史大戏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陶渊明
图源网络(下同)
这是2017年,我在一次住院手术,至居家休养期间,用一个月左右时间,饶有兴趣地读完的两册书。
之所以选择在现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推荐它们,原因在于:
当你看到一再的朝代兴衰更替时,你就会理解万般的无常。
当你看到整个的人类前途命运时,你就会忘记一己的苦痛。
当你看到肆虐的战火硝烟血雨时,你就会唏嘘生命的脆弱。
而当你千帆阅尽,合上书本,再回到眼下的生活,面对现今的人事时,
你会达观,你会坚韧,你会从容不迫。
你甚至会倍加珍惜承平的岁月、健康的身躯、亲友、丰年和瑞雪。
作为现代人,在印象里,我们一直有一种错觉:
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是隔世的两代人。
然而,极少有人注意到:
他们其实仅相差三岁!
同是从战国末期走出来的同辈人。
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何以崩溃?
刘邦、项羽等一众英豪何以崛起?
史学与文学,谁更逼近历史的真相?
在此两部作品中,作者力求打通文史哲之间的隔阂,师法司马迁的笔墨。
以优美动人的文学之笔,发悠远启人的哲学之思,追史事古迹于岁月长河。
极力复活两千年前的那一段:
秦崩、楚亡、汉兴的英雄辈出的历史大戏。
作者,李开元
四川成都人。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助教。
1998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后任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潜心研治秦汉史三十载,跟随历史,踏遍中国大江南北:
刘邦龙兴之地丰县、沛县,
古今武装割据的芒砀山,
始皇陵所在地临潼,
兵马俑的渭水、骊山,
亡秦的巨鹿,
屈原悼秦军的漳水……
他自述,自己之所以有幸步入文史之门,其父是引路人。
他开始写作后,父亲是最忠实的读者、最细致的批判者,也是最贴心的鞭笞者。
其父,李运元,文史学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系教授,主治中国经济史。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
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
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岁。
他们曾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47年。
事实证明,嬴政和刘邦,是同一世代的人。
在此期间,历史的车轮,从战国,挺进了秦帝国。
再从后战国时代,归于了汉王朝。
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从烽烟四起的战国七雄,到天下一统。
汉高祖建立汉王朝,从强暴蛮横的秦末之乱,到人心归汉。
秦始皇驾崩的时候,四十七岁的刘邦,从泗水亭长的任上,枕戈待旦,揭竿而起。
后战国时期,七雄复国,合纵连横,烽火再现,诸子游说,百家争辩,游侠现身,豪杰峰起……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
楚汉之争,千古绝唱,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从陈胜、吴广举事,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
短短八年间,项羽,二十四岁,随叔父,于会稽起兵。
三十一岁,别虞姬,在乌江自刎。
更有韩信、张良、陈平、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一众英豪志士,纷纷出场,崭露头角。
你方唱罢,我登场。
上演着,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楚汉相争的历史大戏。
上述两部作品的特点,是以叙事体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史学。
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交相结合,刷新了读者的认知。
"三十年的生命投入,我与秦汉先民对话多年,秦汉的历史早已经活在我的心中。
两千年前的往事情景,宛若就在我的眼前,万万千千的生命,正在开创着千变万化的经历,如同我所生活着的今天。
我是历史的行者,当我行走在历史当中时,历史复活在我心中。
于是,我将复活的历史停留于纸上,笔录写出本书。
有时候,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作者曾如是说道。
2022年12月26日 午后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