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为什么非死不可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面对瓦刺也先携土木堡之威的强势围攻,大明王朝迎来了决定的国运的一次朝会。这天朝会需要决定是要逃还是战。当皇帝朱祁钰向群臣提出这个终极问题的时候,大家就像商量好了一样,谁都不说话,而是号啕大哭,整个朝廷哭成一片。
此时,时任待讲学士徐珵出班打破了这个尴尬的局面,说道:"我夜观天象,掐指推算,今大势已去,唯有南迁。"此话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
土木堡之变
众大臣自然不会轻信他这个迷信的说法,但徐珵确实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都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但是心里想的是不能拿到台面上说出来的,这是政治正确的问题。因为明朝自朱棣以来就是"天子守国门",没有人胆敢提出逃跑的计划。
其实不用徐珵掐指推算,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当时的情况对大明是非常不利,前任皇帝朱祁镇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是欲退不甘,欲打不能。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宋朝南渡一样的惨剧,是因为此时大明站出来了一个人,怒吼了一声:"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徐有贞
大家注意,此时于谦是就事论事,并不针对任何人,他此时跟徐珵是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的。但也是从这天开始两个人逐渐走向了对立面。
这一天,徐珵和于谦两个人的的命运被历史的车轮彻底改变。于谦众望所归,临危受命代理兵部尚书,带领军民击退也先的进攻,成为北京保卫战的英雄,声望达到了人生顶点。而徐珵被看做贪生怕死的小人,在众人的鄙视和嘲笑中,暂时结束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心里是不服、愤恨、绝望的:"其实很多人都想逃走,我不过是说出了他们心里的话,为何只归罪于我一个,当我被训斥时,为啥没有一个人帮我说句话,那些原本贪生怕死的人反而骂我苟且偷生"。
北京保卫战
此时的徐珵是可怜的,他为自己的失言付出了代价,他还得每天在嘲讽和屈辱中坚持上班,因为他要活下去,要养活一家老小。但之后他虽然勤恳工作,成绩也不错,可总是得不到升迁,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登门拜访自己认为的仇人于谦。
于谦的坦荡胸襟在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并没有把徐珵当做自己的政敌,而是主动向皇帝朱祁钰推荐此人,表扬了徐珵的工作能力,希望能提拔重用。可是朱祁钰一听到徐珵的名字就一票否决了:"这个人贪生怕死,不能重用。"于谦只能作罢。于谦推荐以及皇帝否决的过程,徐珵并不知道,他一直认为这是于谦落井下石,于是一颗复仇的火种埋在了心里。
就连皇帝都记住了徐珵这个名字,这名字算是彻底臭了,大家都躲着他走。怎么办?如何改变目前的囧境呢?也不知是有高人指点,还是他自己冥思苦想的,他竟然真的找到了一个办法一一改名字。在我们今天看来,这都不可思议,但在封建社会这是可行的办法。毕竟皇帝日理万机,徐珵改名字也不用通知他,只要到吏部登记一下就行。于是徐珵抓住了这个空子,将他的名字改成了徐有贞。
偷天换海之后,果然大有起色。徐有贞本来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且具有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之后凭借着自己的功绩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的人生迎来了转机,按照正常情况他就应该放下过往的执念,与人为善,好好当官。但他却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于谦无意中带给他的心理阴影,每每都让他辗转难眠:我一定要找机会干掉于谦。
朱祁钰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当年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的亲密战友石亨,已经成为了于谦和朱祁钰的敌人。原因说起来很可笑,北京保卫战立下大功后,石亨得到了最高的封赏,被册封为侯爵,石亨从心里还是非常感激于谦的,总是想着找个机会报答一下于谦,可是于谦总是不受任何私人答谢,这也是于谦为人处世的独特之处,不给任何人任何把柄。
石亨也是执着可爱,非要把你的人情债还了不可,就没有跟于谦打招呼,自行上书朱祁钰保举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官,算是礼尚往来。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于谦不但不领情,反而脸一黑,向朱祁钰参了石亨一本,大体意思是:"石亨身为朝廷高管,不以事实为依据,仅凭自己私人好恶保举人才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是任人唯亲,应该进行惩戒,以儆效尤"。于谦你有病吧,我保举你的儿子,你不领情就算了,竟然还让皇帝惩罚我。 石亨实在是不能理解于谦这样异于常人的行为,石亨也被气疯了。
算了,你于谦既然是个不"上路"的人,一个不履行官场规则的人,既然我们成不了朋友那就是敌人,是敌人就得消灭,但是于谦的后台是皇帝朱祁钰,要想干掉于谦就得首先干掉皇帝朱祁钰。于是石亨联合曹吉祥,张轨一起找到了徐有贞,四人一拍即合。徐有贞确实不简单,他一针见血指出这场阴谋成败的关键人物是被朱祁钰软禁的太上皇朱祁镇。
最后的结果就是朱祁镇在徐有贞等四人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皇帝宝座。朱祁镇当然要论功行赏,一号成员徐有贞:入阁,兵部尚书。二号成员石亨:封忠国公(爵)。三号成员张机:封太平侯(爵)。四号成员曹吉祥: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很快,徐有贞便让朱祁镇下令逮捕了于谦,对于徐有贞而言,他已经等得的太久了,现在马上立刻,我就要置于谦于死地,一刻也等不了。徐有贞认为自己现在掌握大权,杀掉于谦易如反掌,但现在他才发现,想除掉于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在于,他没有杀掉于谦的理由。想来想去,徐有贞决定利用朱祁镇对其弟弟朱祁钰的痛恨,编造了一个于谦反对朱祁镇复位,有意请外地藩王到京城接替皇位的谎言。于是徐有贞在朱祁镇面前慷慨陈词,说于谦不愿拥立您复位,是想置太上皇于死地,如此之人,应该杀之后快等等。可是朱祁镇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对徐有贞说道:"于谦是有功的。徐有贞把朱祁镇看得太简单了,这位太上皇饱经风雨,深通人心,对徐有贞的一举一动看的是一清二楚,有些事情只是看破不说破罢了。但是对于徐有贞想借刀杀人,这种亏本买卖,朱祁镇是不肯干的。
朱祁镇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徐有贞沉思了片刻,缓缓说道:"皇上不杀掉于谦,您这次复位就没有正当理由,就不能说服天下人!"朱祁镇敏感的神经一下子被咬了一口,他突然意识到,徐有贞是对的。照徐有贞所说,于谦是反对自己的,准备立外藩王为帝的,如果不杀掉于谦,树立一个反面的典型,向全国表明自己行为的正义性,那自己皇帝身份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没办法了,于谦,你非死不可!
于是徐有贞给于谦罗织了罪名一一"意欲"迎立外藩,并最后以此定死罪。在中国历史上,与这个罪名臭名昭著的程度相匹敌的只有那句"莫须有"。"莫须有"杀掉岳飞,"意欲"杀掉于谦。
于谦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赶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摆设,如此的穷困寒酸实难想象。抄家的人落泪了,他们恍惚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冤案,被他们抄家的这个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不久,朱祁镇也听说了此事,当时是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但皇帝是不能当着天下人承认杀错人了的。没有办法朱祁镇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他的继任者,八年后,太子朱见深继位,为于谦平反。到万历年间,有被授予谥号"忠肃",以肯定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于谦
于谦是伟大的。中华儿女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大厦将倾之际毅然决然的喊出与北京城共存亡的誓言,并力挽狂澜,保卫了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官居高堂,清正廉洁,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没有随波主流,虽然生活拮据,却始终坚守操守,从未以权谋私。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伟大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与日月同辉。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