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赣州客家人,同时也是历史爱好者,我在成都读大学时候,到洛带游玩就被当地老人的客家话震惊了,相似度70%以上。 后来我又走访了很多地方,包括常去的龙潭寺,附近的三河场二台子,木兰,石板滩,远一些的简阳武庙,三台县,广安,仪陇等等等,有意和当地老人聊天,记住了一些信息: 最多:据传来自广东。具体哪里大多不知道了,但是有老人提到梅州,也有提到韶州(韶关) 其次:来自江西。个别能记得来着赣州(虔州),在龙潭寺赶集遇到过几次。 再次:来自汀州(今福建长汀上杭一带),在二台子听两位老人提到过。 所以结论是:成都周边客家人,大部分来着广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这里是传统的南迁客家先民居住地,所以能形成相对一致的客家话语区。 赣南粤北的丘陵地带,和成都天回山-龙泉山脉一带地形非常相似,包括山里的红土地,很多果树蔬果方便种植,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客家人千里迁徙后,选择到这里安家,直到现在,已经三百年。 顺便提一下:乐至陈毅故居陈氏宗祠特意提到陈氏望族来自江西,小平故居也提到江西邓氏迁来,朱德故园记录是来自广东韶关客家入川。 我们是仪陇客家人,还很多人,朱老总也是家家人的,以前仪陇有几个乡说客家话,现在很多都不说了,只有我们半个乡说得来客家话了 四川境内的口音的确比较复杂,笔者多年来对川内口音的特点,比较关注,仔细倾听各地语音,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不过,总而言之,有关部门还是将省内的语言归结为三 大 汉 语 方言。 第一大 方 言 就是大 家 都 很 熟 悉 的四川话, 方 言 家 们 归 结为 "西 南 官 话 区 成 渝 片 " , 它 的特点就是以 "成 都话 为 标准" , 由于成 都 市 的 面 积 越来越大, 口 音 有 地 域 差 别 , 咋 个 办 呢 ? 我的看法就是以 "川 剧 道 白 " 为 标准。 它的形成历 经 明 清 时期几 百 年 的历史过程, 以 湖北话 为 基础演 变 而 成 。 第二大汉 语 方 言 就是四川客家话 , 俗称 "土 广 东 话 。 " 是 客 家 于 清朝前 期 移 民 带 入 四川, 虽 然历经二 、 三 百 年 的历史风云变幻, 仍然原 汁 原味保 留 至今的祖 宗方 言 。 现在回 答 题 主 的: "土 广 东 ( 话 ) 到底是哪 里 带 来的语言? " "土广东话"是四川客家方言 客家广东方言的读音为"哈卡"(hakkaer),它的意思就是有"客而家焉"或者"客户"(与现在的意思不同)。最早是西晋"八王之乱"造成中原战乱,百万民众随晋室南渡为始。以后的唐末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百姓过江南下。 这种迁徙是分阶段、分地区、逐步迁入四川的。他们最早的落脚点是在江西、福建、广东这些地方定居,人数最多的应该是粤东地区的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它们被称为"客家人",以区别原来的居民,这种称呼一直源用至今。 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当年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原统治力量对这里影响不大,封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以后也战乱频繁,为了生存,为了应对外界的压力,客家人的集体观念、家族观念很重,所以客家人比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宗族关系、信仰、风俗习惯,并十分执着的使用中原古代汉语,较好的保存了这块堪称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到四川去 到洛带去 上面的漫画是己故四川爱国将领邓锡侯将军的公子所画,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客家人入川开疆拓土的千里跋涉。 客家人进入四川后,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使然,四川人把他们称为"土广东",这是有讲究和来历的。 首先,入蜀客家人中来自广东籍的最多。所以冠以"广东"地名。 第二,广东前面加一个"土"字,主要是四川的移民将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区别生活在岭南的广东人,所以称为"土广东。" 第三,其实来四川的"土广东"基本上都聚集在某个地区,形成一个个的"村落",他们内部交流都是使用外人如听天书的"土广东话",这种神秘感也是"土广东"话的注脚。 客家话方言岛的分布 题主的问题局限于:"成都 市 的 客 家 话 源 头 在 何 处 ? " 以 大 成 都 为 例 , 在 明 末清初, 连 年 惨 烈 的战 乱 , 四川人 口 锐减, 闻 名 中 外 的"四川江 口 沉 银 "遗址的发现说 明 , 包括成 都 府 的四川地区, 遭到张 献 忠 的 抢 掠 , 件件出 土 的金 银 首饰, 也许就是条 条 人命的无 言 诉说! 为了解 决 这个问题, 清 政府在 康 熙 初 年 , 奉 旨 从 两 湖 、 两 广 移民填 四川, 大 批 涌入的 移民就 有 一部 分 客 家 人 , 以 广东 梅 县 的最 多 , 他们定 居 在 以 成 都 龙 泉 驿 区 洛 带古镇为 中心的 四川盆地东缘丘 陵 地区。 现在仅洛带古镇常住人口的几万人中,85%为客家人。 另外现在成都市外东的三圣乡、高店子、西河镇、洪河镇、大面镇、硫璃场、牛市口莲花村、沙河堡地区,成华区龙潭寺、青龙场的回龙、狮子、一里、新山、海滨、新华六个村,圣灯乡的崔家店、东华、长林、人民塘四个村等,都有为数不少的"土广东"。这些都属于成都市,所以不厌其烦写上,重复一次,这些地方的客家话基本上都是广东梅县的。 结语 除了成都市外东和外北地区有大量广东梅县等地的客家人而外,四川其他地区的客家人来自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的38个县市。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就不再往下说。不当之处,望祈指正。 首先,湖广填四川,这只是外省移民入川的一次历史事例,不能代表全部移民人口。这个湖广指明湖广省,非指两湖南广。 至于成都客家人源于何处,首先要清楚客家人祖先,而不是问从土广东的哪里来。客家人祖先发源于古中原,主要在现河南省范围。客家人历来都有迁移习惯,目前几乎全球各国都有客家人。当然了,中国最多。中国里头以广东河源的客家人最密集,河源号称世界客都。广东客家人主要是宋后因战乱,历朝历代南迀而至。至于成都客家人有几支,这个真要考究,不过应该主要是从梅州、河源一带迁移过去的。 成都的客家人(土广东)祖籍在哪里到底从何而来?还有待考证。据有说是《湖广填四川》从广东、广西、福建迁徒而来的。 我也属成都客家人的后代,以前到广东深圳旅游,听他们讲话,有一点点相似。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和56种语言,还有各地区的地方特色方言不计其数。 那么成都的客家人到底从何迁徒而来,期待资深人士揭秘! 客家话,本是"广东话"的其中一种。在没推广"客家"概念之前,广东的客家人就自称客家话为"广东话"。 而以前客家话的影响力,远比广州话要大得多。最早所指的"广东话",其实指的就是广东客家话,而不是现在一般所指的广州话。 由于旧时广东算蛮荒落后之地,外省人看不起广东人,觉得广东人很土不开化,所以他们会在客家人所说的"广东话"前面,特地加个"土"字前辍,来贬称广东话。由于历史传统习惯,所以至今四川等地,仍然习惯把客家话称之为"广东话"。当然为了和广州话加以区分,故现在也可称之为"老广东话"。 我们石板滩的土广东话跟广东东莞话差不多 湖广填四川的湖广,指`.明湖广行省`即今湖北湖南、并不包括广东广西!而历史上的移民又不只有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这一说法的由来有两个:一个是最早的那几批移民来自当时的湖广地区,而且是被强制移民的。比如很多说自己祖籍孝感的,则其祖先大概率是如此入川的。当时清政府先把人集中到麻城孝感乡,然后再统一押解入川,这就是很多四川人的家族祖谱都说自己祖籍孝感的由来。 第二个原因则是迁入四川的移民中,来自湖广的比例最高。根据一些学者研究,清代四川的移民来源中,湖广籍(湖南、湖北)的约在1/5到1/4之间,占据的比例最高。除此之外,江西、陕西的比例也较高,另外安徽、福建、广东、河南这几省也是重要的移民来源。 至于四川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沱江和嘉陵江流域。其来源同样多源化,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等省都有,并不局限于某一地。但具体到成都的客家人的话,来源到是比较集中。本人恰好就是半个成都客家人的后裔,因此对成都客家人还是有一些了解。所谓成都客家人,主要就是东山客家人。成都的客家人集中居住区,其实就是洛带、龙潭寺、清泉三者之间的一片区域而已,基本上都是龙泉山山区及其邻近丘陵地区。由于位于成都东部,所以被称为东山客家人。 东山客家人的来源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来自粤北、粤东和赣南地区,以粤东最多。其移民来源范围大致在今清远北部、韶关、河源、梅州、赣州南部,彼此之间往往互有联系,按四川话来说就是"绊绊亲"。如果要说的更准确一点的话,东山客家人主要是来自于南岭山区。不过这也很好理解,如果自己的家乡很好,谁愿意移民啊!就是因为家乡不够好,无法养活这些人口,大家才不得不移民的嘛! 至于东山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话,实际上是一种融合重整的语言。他的词汇同时夹杂着粤北、粤东、赣南地区客家方言的语音和词汇语法习惯,很难具体将其归入那个客家话小片中。实际上成都东山客家话属于不分片客家话,在语言学上并没有明确归属。不过成都东山客家人以来自粤东的最多,因此在语音和词汇语法习惯上更偏粤东一些。 四川的客家人被称"土广东"是因为其仍保留客家话囗音。从传承上来看,成都的客家话更接近于粤北地区的客家话,从囗音上来讲也是如此。 大家非常熟悉的朱德总司今祖上就是从广东韶关乳源县迁去的,时间在康乾年间,而现在仪陇、大竹、邻水、巴山、荣昌、云阳、万州等等很多姓氏的先祖都是从乳源县、乐昌市去的。而乳源、乐昌大部分是讲客家话的,到粤北来翻看任何一个姓氏的族谱都能找到"迁川"的记录。正是"三百年前旅川去,乡音不改今归来。欲问客从何处来,本籍广东韶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