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岁序更迭时。刚刚过去的2022,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令人百感交集。这一年,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全球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古老的东方大国在加速演变的世界风云中再启新程。这一年,我们感到过来自外部环境的寒意,也接受过陌生人给予的温暖。这一年,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体生存,都经历过困难和挑战,也坚守着奋斗和希望。 风雨同行,悲欢相连。也正是在这极不寻常的一年,我们更加关注近在身边和远在别处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在一个共同体价值日益彰显的时代,每个人的感触和遭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见远方的"他们",也看见近处的"我们",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一些,让彼此的悲欢更加相通,让互相给予的温暖驱散外界的寒冷。 2022年,我们看见平凡人的努力和不易。我们曾在冰雪中拼搏的冬残奥运动员身上看到生命的火热炽烈,也曾在盛暑中躬身劳作的农民身上感受到"粒粒皆辛苦"。我们曾为"二舅"的人生经历感怀沉思,也曾因"最勤劳外卖员"多赚一份奶粉钱的努力而引发共鸣。 2022年,我们看见大国农业的阵痛与收获。农业是一饭一蔬之源,是14亿国人的衣食父母。我们曾在意一条鱼的生死,痛心于长江白鲟的永别,也曾在乎一粒种的生根发芽,欣喜于太空水稻的归来。我们曾为"土坑酸菜"愤怒焦灼,为"6元一根的玉米"争论探讨,为农民的利益据理力争,也曾为世界杯上的"中国菜"骄傲自豪,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大放光彩点赞欢呼。 2022年,我们看见乡村家园传统与现代的蝶变。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记忆中的乡愁。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碰撞、身处变迁之中的中国乡村,农耕文明根脉在这里延续,新的生机也在这里生长跳动。乡村里发生的事情总能轻易拨动我们的心弦。我们为守着自来水水管却无水可用的村民揪心,为认购碳汇修复生态的创新点赞,为操办红白事的乡村新风鼓劲。我们乐见乡村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乡风文明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农民住得好、用得惯才是适合乡村的建设路径。多看看乡村真实的样子,多站在村民的角度想想,多听听乡亲们迫切的需求,乡村发展的路子才不会走歪。 2022年,我们看见发生在乡土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中,总有一些看似平凡的人做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自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们牵挂乡村里的人,在这里,农村孩子们也能拥抱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当然,乡村里也有年轻人来过又离开,未来,我们希望发展中的乡村能成为更多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广阔天地。我们向奋斗者致敬,大凉山走出的农村娃苏正民的毕业论文致谢词,让我们看到"坎坷崎岖"后的"光亮和希望";14岁的网球"背篓少年"王发,让我们看到乡村孩子打开未来的更多方式;而立之年开始自学考证的农民工张淑宝8年拿下12本证书,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奋斗者,都可以成为时代里的一束光。 2022年,寒风酷暑有之,艰难勇毅有之,世事总难尽如人意,但却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日月既往,不可复追,风雨过后,终见彩虹。金秋时节,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奋进新征程的号角,不仅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每一个普通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一年,我们将携手踏上新的征程。一路走来,我们互相陪伴,在彼此温暖的目光中步履更加坚定。未来的路上,让我们继续看见乡土大地上的人们,关注平凡人的悲欢喜乐,也从中看见平凡而独特的我们。愿每一份付出都能换来金秋的丰收,每一份坚守都能赢得春天的温暖。(农民日报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