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尔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被刘邦的结发妻子吕后处死前,韩信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意思是,他后悔没有听信蒯通的话,轻信了刘邦,以致为女子所害,现在他万般后悔,只可惜已经晚了。 落魄贵族韩信 韩信是西汉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之一,曾经是韩国的王室子弟,只可惜没过几天富贵日子就被亡了国,成了落魄贵族,流落到了当时的楚国境内。 在韩信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在告诉他身为一个贵族应当如何行动、表现,但是却没有人教他什么必备的生存技能. 这让他经常遭到同龄人的耻笑,甚至还有人看见韩信经常佩着刀剑招摇过市,就在路边把他拦了下来,让他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还有一个著名的"漂母饭信"的典故,说的是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看见韩信经常吃不饱肚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了他,韩信心怀感恩,答应以后必定会报答,老大娘听了却很生气,说自己不过是可怜他,哪里指望他来回报。 漂母后来还激励韩信,让他自己去找一条出人头地的道路,而韩信就这样投身到了当时动荡的时局里面,开始为各个政治集团出谋划策。 他一开始找的是项羽,但是没有受到重用,只当了一个掌握礼仪的小官,屡次献计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感到怀才不遇,他不甘心游离在项羽集团的边缘地带,决心出走。 刘邦入蜀地后,让韩信看到了新的希望,很快投诚到刘邦的麾下,还因此认识了萧何。 萧何了解韩信的才华,向刘邦大力举荐他,刘邦终于决定亲自见他一面。 在这次的接见中,韩信献出了《汉中对》,还告诉刘邦为什么"刘邦必胜,项羽必败",刘邦听得很高兴,韩信就这样从一名无名小卒一路加官进爵,转身一变成了大将军。 之后的几年,韩信帮着刘邦南征北战,因为用兵如神,成了"兵仙"、"神帅",刘邦对他也已经完全是另眼相看了。 可惜的是,"太能打"并没能让韩信一直辉煌下去,还为他埋下了隐患。 垓下之战时,韩信面对战败而走的项羽没有乘胜追击,而只是驻扎在原地呆呆看着,搞得刘邦很不开心。 当时,刘邦面对败走的项羽完全没有追击之力,只能回过头来找韩信帮忙,他许诺封韩信为齐王,让他出兵围剿项羽的残余,韩信这才有了动兵的想法。 在战场上看到了韩信如此威风八面,又不听自己话的样子,刘邦慢慢地也就对他有了杀心。 韩信不除,终究是个隐患,此后刘邦开始将他一贬再贬,一直贬到了最后的淮阴侯,封地和实权都没有了。 韩信一夜回到解放前,面对昔日的部下相当没有面子。 有一次他去拜访樊哙,感慨自己竟然有一天会和他相提并论,一时间无限唏嘘。 其实,韩信这么说是很没有道理的。 樊哙也是一代名将,曾经在鸿门宴和项羽硬刚过,也在辽东俘虏过燕王臧荼,还是皇亲国戚,和刘邦是连襟,很多人见了都要让他三分,韩信不把他放在眼里,反倒显得他太过高傲了。 当时除了樊哙,其实还有"耻与绛灌"的说法,说韩信还以和周勃、灌婴为伍为耻。 有人分析,韩信之所以表现得看不上这些人,并不完全是因为高傲,也有他自己的政治考量。 当时刘邦虽然已经把韩信贬得一钱不值了,但还是忌惮他会和朝中其他能臣纠缠到一起,扩大影响力,进而威胁到他的统治。 所以韩信读懂了刘邦的心思,就故意表现得心高气傲,其实就是让刘邦对自己放心。 韩信在政治上不如意后,也没有一直闲着,他发现自己还可以在文字方面施展才华,决定写一部兵书,即后来可以媲美《孙子兵法》的三篇《韩信兵法》。 兵法写完之后,韩信兴致不减,又找到了留侯张良,两个人开始一起整理编辑天下兵法,想留给后世研究参考。 张良和韩信两个人其实本来不是很熟,没有什么来往,这次意外因为编书的事情走到了一起,友谊突飞猛进。 一个兵仙,一个谋圣,擦出了不少智慧的火花,两个人最后编辑整理出了三十五家兵法,分出了权谋、形势、阴阳和技巧四大类,成为一时佳话。 可惜的是,两个人的成果没有流传下来,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就将其盗取,最后不知所终了。 吕后杀韩信的用意 韩信说过,"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这里可以看出来他在心里面是感激刘邦的,一心想要成为辅佐他的能臣,他完全没有想到吕后会毁了他的心血,又夺了他的性命。 怪只能怪他已经功高盖主,君主已经容不下他了。 韩信于刘邦而言,是良将,也是隐患。 刘邦虽然许下过"三不杀"韩信的誓言,说"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终究还是让自己的妻子痛下杀手。 有后人分析,吕后杀韩信的时间点是很奇怪的。汉十一年(前196年),这是吕后和刘邦两个人博弈的关键时间点,也是易褚这一政治事件爆发的时刻。 当时吕氏权倾朝野,刘邦有意对其进行压制,还让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取代了太子刘盈的地位,就是因为戚夫人在朝廷内外势力比较单薄。 吕氏为了军权,便想到了拉拢韩信。无奈,韩信这个人的政治觉悟是很低的,而且性格有严重缺陷,非常孤傲,吕氏看他冥顽不灵,只能痛下杀手。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刘盈性格太过软弱,碰上韩信这样的"强臣",以后日子肯定不会好过,所以除掉韩信对她来说是势在必行的,而且还能讨刘邦的欢心,何乐不为呢? 韩信的政治觉悟到底有多低呢? 我们可以再看看他的几次政治选择,可以说是都让人为他捏了把冷汗。 首先是在成皋之战中,他眼看着刘邦被项羽击败,却跟张耳驻扎在修武不出手相助;然后是平定齐地的时候,他让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 再有就是垓下之战的时候,一直拒绝南下,直到刘邦给他封王封地,才有所动作。 可以说是一点都没有处理好臣子和君王的关系,伤透了刘邦的心,让刘邦对他的耐心就这样一点点流失掉了。 吕后打算处死韩信之前,其实也听说了韩信有密谋造反的心了。 当时韩信撺掇着陈豨准备大干一场,又在长安阴养死士,准备让吕后和太子刘盈命丧黄泉。 只是他机关算尽,最后还是被人走漏了风声,让吕后先下手为强,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据说韩信死在长安那天,样子非常凄惨。 那天,他在萧何的诓骗下,前往长乐宫庆祝刘邦击败了陈豨,谁知道一进宫就被绑了起来。 吕后把他蒙在了一个大钟里,挂在了铜钟室的房梁上,宫女们则用削得很尖的竹子将他活活戳死,整个人成了个筛子。 这也算是对得起刘邦向他许下的承诺:死的时候"不见天,不见地,也没有用上铁"。 还有人分析说吕后生性毒辣,杀韩信是为了给自己立威,巩固自己的权势,用残酷手段震慑其他功臣。 在韩信死后,吕后对梁王彭越也用过这招。 当时,吕后答应为被贬官的彭越说情,事后却出尔反尔,对刘邦说"把彭越放走,等于放虎归山",刘邦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彭越剁成了肉酱,赏赐给其他诸侯王了。 刘邦的噩梦 刘邦一开始是不知道吕后杀了韩信的,他听见了韩信的遗言,据说吓得够呛,一直在想那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怕有人会向他报复,想着这个蒯通到底是谁呢? 原来,蒯通的真名是蒯彻,是赵国人,他自幼熟读经书和史籍,懂得谋略和阴阳之术,和韩信一样,都希望在乱世中找到明君,让自己的才华有用武之地。 蒯通对韩信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让他在齐国投降之后继续攻打齐国,将齐国彻底灭掉。 就是在这个时候蒯通的这句话,让韩信突然感悟到刘邦对自己的约束并不没有那么大,此后开始不断和刘邦讨价还价。 蒯通后来还对韩信吹耳旁风,韩信用一人之力就平定了四国,功高盖世,现在又手握强兵,不如就自立门户吧,在楚汉之间开创一片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好成就帝王之业。 其实,这话韩信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见了。 当年他被封为齐王,大破了项羽的大将龙且,就有一个谋士叫武涉的特地来齐国策反他。 当时,谋士跟韩信说,刘邦的人品实在不行,他和项羽曾经是结义兄弟,却背信弃义,和项羽为敌,要不是项羽宽容,刘邦早就没命了。 韩信知道这话说得有理,但是他又想起当年给项羽做事的时候,没能得到重用,是在刘邦手下才有了如今这番局面。刘邦对于他恩重如山,他可不能背信弃义。 武涉走了之后,蒯通继续劝说韩信。他说韩信的面相凶险异常,背相则是贵不可言的,从面相到背相,全看韩信是要忠于刘邦,仅仅成为一方王侯,还是要自立门户,雄霸天下。 韩信听了蒯通的话之后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听进去。 他告诉蒯通,自己是不忍心背叛刘邦的,他小时候吃不起饭,是刘邦在最后关头拯救了他,给了他吃的,给他穿的,让他当上了将军,还称了王,对他是有莫大恩情的,他真的很难去背叛这样彻底改变了他的一个人。 韩信的话让蒯通失望透顶,蒯通气得威胁他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 意思是,韩信太不识时务了,这样会反而会遭殃的。 蒯通自知已经劝说无门了,日后恐怕还会有杀头的危险,于是就"详狂为巫",装疯逃命去了。 韩信本以为蒯通说的都是胡话,死到临头才发现他说的都是至理名言,所以才会在遗言中又提起了他的名字。 也有人分析过武涉、蒯通好说歹说了那么多次,韩信为什么屡次不叛变,其实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韩信手下的将士并不是他一手培植起来的,而是直接来自于刘邦,特别是将领,基本上都是刘邦的同乡或者亲戚,大多是丰邑、沛县人士,他统治的合法性完全仰仗刘邦的承认。 想想要是韩信叛变的话,他们不大会跟着来反刘邦,倒有可能一哄而上,把韩信给活捉了。 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刘邦就曾经单枪匹马,直接闯到了韩信在修武的大本营,把他的军权都给夺了过来,刘邦甚至还在韩信身边安插了眼线。 刘邦一直忌惮于韩信的势力,在他死后依旧不放心,还按着遗言把装疯卖傻的蒯通抓了过来,准备下油锅。 蒯通死前为自己辩护,说之前他不知道刘邦的存在,不过是像狗一样对着主人之外的人狂吠罢了。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乱世之中,像他一样的还有很多,刘邦难道要把他们都杀光吗? 刘邦觉得这番话有理,且韩信已死,蒯通也鼓捣不出什么名堂了,也就把他给放了。 最后说一句,后世评价韩信,大多觉得他是一个情商不高,比较顽固的人,他空有军事才华,但始终不懂得和政治高层搞好关系,不管是和刘邦,还是和吕后。 在这一点上,他真的应该和自己后来的好朋友张良多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