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在短暂的生命中,却遇见了他的两任伯乐,这也让他在沙场征战中得以扬名立万。 说起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一定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他们要么骁勇善战,要么智勇双全。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名将,他不如白起残暴,不如廉颇鲁莽,却如李牧一样杰出,如王翦一样得以善终。 他就是燕国的上将军乐毅,乐毅到底有多牛呢? 可以说如果不是田单用反间计,燕惠王又耳根子软,哪有田单的火牛阵复国(见前文)?齐国早就被乐毅灭了。 1、 生于乱世 乐毅从小喜欢兵法,长大后在赵国受到重用,赵武灵王也成为他的第一个伯乐。只可惜这个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是个多情种,为了吴娃不惜废长立幼,才引来了沙丘之祸,让自己落了个饿死的下场。(见之前文章) 乐毅眼见自己的伯乐饿死,却不能伸出援手,奸佞当道,愤而投奔魏国。 公元前312年,燕国在子之之乱和齐国铁蹄的蹂躏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姬平的父亲姬哙无疑是一个坑娃的爹,在谗言的蛊惑下,竟学起了禅让,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完全不考虑儿子的感受,自己也沦为臣子,受人摆布。 最可气的是子之在位三年,并没让国泰民安,却让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太子姬平和将军市被,密谋攻击子之,想把他拉下马。 齐宣王田辟强也表示支持姬平,姬平于是集结英雄豪杰,由市被带领,直奔皇宫。子之率众抵抗,不能攻陷。混战中市被又改变主意,反过来攻姬平。 趁着内乱,田辟强任命章子当统帅,率军进攻燕王国。燕王国军队毫不抵抗,齐军长驱直入燕国首都蓟城,子之被剁成肉酱,姬哙、姬平被杀。 在韩为质的公子职被送回,在国破家亡之际继承王位,史称"燕昭王"。继位后发奋图强,跟人民同甘共苦,并广招天下贤能。 从一个庶子到一国之君,历经磨难,求贤若渴的心情自然十分迫切。 这时的乐毅出使燕国,燕昭王以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他,乐毅一看燕王如此礼贤下士,便自愿投身燕王的门下。 燕昭王也算是乐毅的第二个伯乐,任命乐毅担任副宰相,给了他足够的信任。 2、 以弱胜强 公元前284年,乐毅作为赵、楚、韩、魏、燕五国的统帅,领兵伐齐。 这时的齐国灭了宋国和中山国,南胜楚国,西胜赵、魏,随后又联合赵、魏、韩攻秦,致使秦国想拉齐称东西帝。 这时的各诸侯国,纷纷倒向齐国,如果这时的齐湣王田地能听得进贤臣的忠言,不妄自尊大,那么统一六国或许就没秦国什么事了。 可历史的脉络从未偏离,任何假设都不成立。 齐国因为齐湣王田地的暴虐而四面树敌,在乐毅大军的攻势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兵败如山倒。 乐毅的智慧和仁慈在于,他并没有像秦将白起一样坑杀降卒,而是对百姓减税赋,让百姓享太平,收复城市的同时也收复人心。 在拿下齐国都城临淄后把齐国的财宝运回燕国,燕昭王终于报了当年齐国乱燕之仇,举国欢庆,封乐毅为昌平君。 乐毅继续留在齐国,收复没有攻克的城市,在连下七十余座城之后,齐国只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还没等到乐毅灭齐,就一命呜呼了。太子姬乐资继位,史称燕惠王。 作太子时他就不喜欢乐毅,如今齐国的两座城久攻不下,损伤国力,再加上田单此时的反间计,更让燕惠王对乐毅颇有微词,于是用骑劫换下了乐毅,并急召乐毅回国。 乐毅知道燕惠王不怀好意,怕回燕后凶多吉少,于是又回到赵国。 此时的乐毅早已是名满天下,归赵也算是荣归故里,赵国封其望诸君,对其十分尊重。 3、 终得善终 乐毅走后,田单很快从骑劫手里夺回了失掉的七十余城。这时的燕惠王肠子都悔青了,害怕乐毅帮赵国打燕国,于是派人去赵国说了一堆向他道歉的话。 这其中也不乏责备之意,意思就是说你背燕投赵,怎么对得起先王呢?何况我换你回燕也不过是想让你休整一下,并没有别的意思,你不该听信谗言背弃燕国。 乐毅气不过,于是写下了史上著名的《报燕惠王书》。属实是史上敢怼君主的第一人。言下之意就是我有能力我任性,识我者我愿肝脑涂地,不懂我者我才不鸟你。 书中表明自己与先王的相知相惜,也表明惠王对自己误解的愤慨,并以伍子胥为例,申明自己不为昏君效力,表达了他的抗争精神。 燕惠王读罢此书,明白了乐毅不会与燕为敌,故而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乐毅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拜其为客卿,最后乐毅终老于赵国,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魏晋时陈寿在他的《隆中对》中写道: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可见,乐毅的一生,连诸葛亮都羡慕,既不委曲求全,又能做到脑中有路、心中有数,纵观历史,有几人能及呢? 苏轼说他是战国之雄,唐甄夸他神于用兵,所向无敌!唐玄宗为其设置武庙,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历史的长河里,风沙虽多,却从不曾埋没忠义之士,历史不会忘记,后世的人民更不会忘记,他们就如熠熠的繁星,在历史的时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等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感谢关注!谢谢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