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孕中的孝庄给姑姑哲哲请安。突然,侍女惊呼:"庄妃腰间有红光!" 只见庄妃裙裾之上,似有蛟龙盘旋,且赤光灿烂。 哲哲抚掌大笑:"这是要有贵子降生啊!" 每位皇帝降生,似乎都有些玄妙之事,让人们更加相信,这是天命所归。 然而,即便是"天选之子",也需后天的"事在人为"。 就拿福临来说,他的老爹皇太极走得太匆忙,没时间也没心情,将大位交到任何人手上。 那个空悬之位,引众多宗室旗主垂涎。 01 鹬蚌相争 按照惯例,无遗命的情况下,新君主要由各亲王、郡王共同推举。 竞争这个位置的,不仅福临的兄弟有资格,福临的叔侄同样有资格。 11个兄弟中,34岁皇长子豪格最具势力,他随父出征战功卓绝,早早就被封为亲王,是正蓝旗旗主。 叔父辈之中,32岁睿亲王多尔衮,是豪格的劲敌。当年努尔哈赤非常看好这个儿子,曾有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 可惜,努尔哈赤走得走,被皇太极逼死了阿巴亥(多尔衮母亲),自己登上了大位。 一直以来,多尔衮都认为大位本属自己。 多年征战下来,自己功勋不在大侄子豪格之下,又有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两个亲兄弟誓死效忠,正白旗、镶白旗尽在掌握之中。 这场大位之争,他势在必得。 然而,皇太极手中的正黄旗、镶皇旗,誓死效忠先帝遗孤,自然而然站到了豪格身侧。 一时之间,大殿之上剑拔弩张,双方实力难分伯仲。 02 孝庄的机锋 年仅6岁的福临,似乎根本不在棋局中,身为五宫之末的庄妃,却不是个等闲之辈。 无论是多尔衮上位,还是豪格上位,很有可能因收继婚,被迫嫁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位。 而自己的儿子,则会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上位者随意处置。 只要有一线可能,她都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 前面大殿之上,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庄妃邀索尼有了一次密谈。 索尼愁眉不展:"再这样僵持下去,恐怕会分崩离析,有损大清国运。" 庄妃笑盈盈,夸赞索尼忠心耿耿,说道:"先帝夸你办事稳妥、顾全大局,懂满蒙联姻国策,将科尔沁的事情,处理的非常好。" 索尼心中一醒,"科尔沁"他怎么把这事忽略了。 豪格的母妃乌喇纳喇氏,可并非出自科尔沁大草原,虽然豪格自身势力不弱,但母族并不给力。 随后,庄妃又道:"两黄旗是皇上亲掌,豪格掌管正蓝旗……"话说一半留一半,留给索尼回家慢慢思索。 言下之意,将来豪格继承大统,正蓝旗位置必然,凌驾在两黄旗之上。 索尼回到家中,心中渐渐有了裂缝。 03 豪格"让梨" 之前,一直处于观望态度的,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站到了豪格身边。 豪格得到了两黄、两蓝4旗的支持,多尔衮2白旗显得势单力薄,豪格在选举中以多票胜出。 然而,多尔衮的兄弟自然不忿,对豪格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他为君。 此时,豪格没有一展霸主气魄,反而赌气似的说:"我德小福薄,难以承担。"说完拂袖而去。 在一场游戏中,自己费心组局,却因别人一句话,自己弃局离开,是十分不智的举动。 这不亚于,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于他人,在效仿孔融让梨。 没有人,因你离开而终止游戏,自己反成了自请出局之人。 豪格就是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错失唾手可得的大位。 04 渔翁得利 本来,内心已有裂缝的索尼,见豪格如此孩子气的离开,失望过后也不再犹豫。 面对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他坚定地说道:"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意思是,在先帝的皇子中,必须从中选一个,不再执着于豪格。 此时,鳌拜率领兵,将大殿团团围住,高喊:"立先帝之子。" 多尔衮见大事难成,只能退而求其次,附和索尼:立6岁福临登基。 条件是:自己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如此,各方势力找到了平衡点,这才甘心俯首称臣,共同将福临举上了高位。 豪格得知,悔之晚矣。 福临能登上帝位,是错综复杂的形势所迫,也是孝庄的运筹帷幄,更是豪格性格软弱导致的结果。 有智慧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孝庄就是那个有智慧的人。 她几句话击中人心,她顺势而为将不利局势逆风翻盘,不但解了自己的困局,也为儿子迎来了生机。 #我在岛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