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赵括已经深入人心,那么赵括一定不行吗? 首先,是家人方面的否定 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认为: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认为用兵是一件生死存亡的事情,而赵括自认为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国用他必然导致大败。 赵括的母亲认为: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其次,当时的大臣蔺相如: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他直言赵括这个人只会念书说道,不知道变通。 那么不被众人认可的赵括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的战果,用事实说话。 第一、双方实力 秦国军民共计六十万,而赵国军民约四十五万,秦国实力占优。 第二、主帅 秦国偷偷换将,撤下王龁,换上了白起。赵国光明正大的撤下了廉颇,上了赵括,孙子兵法有讲-知己知彼,此时胜利的天盘向着秦国倾斜。 第三、战术选择 赵王讨厌廉颇怯缩不战,秦赵双方国力隐隐支撑不住,或者说无论换上谁都只能主攻,而不能主守。 第四、援军 秦昭王亲自前往河内郡,将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第五、坚持时间 赵括断粮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最后,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我们可以看到,赵括并没有投降,反而表现的异常英勇,绝不坐以待毙,同时坚持四十六天绝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可以做到的。 第六、结果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全军覆没,即损失四十五万,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 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面对在秦国历史上,或者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可以算得上的杰出将领——白起,面对敌我不明,国力支撑不住,双方军力不等,王上主战的局面,赵括能在初次领兵中就能打出这种战绩,绝不是一句纸上谈兵能够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