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曾有传言:天津足球,二十年一个张效瑞。 中国足坛技术好的球员并不少,但唯有张效瑞能用巴西人踢球的方式去踢球。 如此高的评价给予这位生于1976年3月5日的天津前国脚,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曾经的天才球员。 5、6岁就开始在家门口踢足球,小学参加校队,被推荐给了高复祥教练,加入了和平区体校足球队,而高教练是他足球人生第一位指路人。 当时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张效瑞对足球很痴迷因此基本功很扎实,形成了细腻脚法,盘带过人和突破得分的特点,也伴随着张效瑞整个足球人生。 而高教练也在他身上倾注了最多心血,可以说不但不收钱反而倒贴。 张效瑞直言:"没有高教练,就没有我张效瑞的今天。"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93年,中国足协为了2000年奥运和2002年世界杯未雨绸缪开始准备,组建健力宝青年队赴巴西留学。 在天津挑选球员时原本没有张效瑞,但高复祥反复推荐,因为他知道爱徒的实力。 正是高教练让张效瑞搭上末班车,成功成为健力宝青年队的一员。 当时能去巴西留学自然很高兴,可到了那里才知道非常困难。当时健力宝队住在一个山庄内,杂草丛生比人都高,在朱广沪等教练带领下自己动手,才折腾出两块足球场。 除了硬件不行,饮食也不好,根本吃不惯经常饿肚子,可就是这样艰苦条件大家都坚持下来,因为知道机会难得。 在巴西每年能踢60-70场比赛,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张效瑞而言帮助很大,技术能力提高很快。 巴西球队球探见识过张效瑞,纷纷抛出橄榄枝,但因为政策和张效瑞本人并不愿意而最终没有成功。 曾有一段传说:当年健力宝跟格雷米奥队踢比赛,罗纳尔迪尼奥作为球童为张效瑞捡过球。 不过小罗后来确实说过:张效瑞的技术能力不比巴西人差。而既然小罗知道他,想必传说并不虚。 留学生涯让张效瑞形成了极为明显的优缺点,能突能传,能控能射。同样体能和对抗以及整体性是最大问题。 1997年张效瑞和队友李金羽、隋东亮以及李铁回国勤王,参加98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但受制于戚务生战术要求,唯有号称"跑不死"的李铁受到重用,成为主力。 可惜被誉为最强一代国足最终兵败金州成了一大遗憾。 尽管如此,这位喜欢盘带的技术型中场还是被称为"中国的马拉多纳"。 回国后张效瑞加盟了天津队,当时天津队刚刚从甲A降级,张效瑞的任务就是带领球队重新冲入甲A。而他也不负众望,成功在98年帮助球队重返甲A赛场。 就是在那时张效瑞又遇到了人生第二位恩师金志扬。 在金指导的手下,张效瑞如鱼得水,踢得风生水起。 当时金志扬就看出张效瑞的技术能力,围绕他打造战术,给他极少限制,在当时各队注重身体和对抗的甲A赛场上注入了一股清流。 1999年,张效瑞为球队出场25次,打入4个进球,获得甲A最佳新人奖。那一年他年仅23岁,走到这一步根本不需要什么U23政策。 当时仅仅凭借假动作就能将甲A王牌后卫晃得东倒西歪,并放言:"那些家伙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联赛中优异的表现让他自然而然进入了国奥队,征战悉尼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 1999年9月15日-9月30日,九强赛前最后一次集训,27位球员参加,最终忻峰、许辉、闵劲、卞军、迟嵘亮和隋广陆落选。 可惜张效瑞生不逢时,当时国奥主教练是霍顿,此人虽是国际足联讲师,但喜欢英式打法,简单粗暴对技术流并不感冒。 而张效瑞恰恰是技术型中场,类似于古典前腰,拼抢和体能以及战术执行力都不是强项,自然不受待见。 说到这不免想到中国足坛另一位古典前腰姜坤,同样出了名的慢节奏和体能差,但运气可比张效瑞好多了,一直踢到大家喊他"坤叔"才退役。 当年霍师傅喜欢的442平行站位中,根本没有前腰这个位置,张效瑞无非就是替补角色。 在霍师傅手下,张效瑞很少能捞到首发机会,往往就是三十分钟时间。 整个九强赛记忆最深那场是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主场对战韩国队。 当时韩国队在上半场结束前攻入一球,落后不可怕可问题是被韩国压着打,让人看不到希望。 于是有了球迷呼叫张效瑞的场景,霍师傅可能顶不住压力,中场决定顺应民心让他上场,好不容易得到四十五分钟。 而张效瑞的上场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下子激活了全队,中国队突然会踢球了。 利用马赛回旋突破杀入禁区,韩国队球员惊慌失措,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对手突然像变了个人,什么情况? 最终帮助张玉宁扳平比分,可中国队还是没能出线。 回到天津队后,金志扬在2000年7月离开了球队,从此他就开始走起下坡路。 有实力的人往往也有性格,张效瑞在"我就是这种风格"中渐渐迷失自己。 跟球队之后几任主教练都发生过矛盾,既然得不到重用也不会改变,不会低头。 桀骜不驯甚至放言:"不让我踢,我也无所谓。如果让我改位置,我也不愿意,就不踢。" 这样的性格又跟姜坤差不多,坤叔曾向球迷竖中指被禁赛半年,或许性格总是伴随着能力。 年轻气盛直到多年后才反思:其中有自己的原因,个人能力比较强,但足球需要团队配合,要学会适应球队。 可惜那时候张效瑞想做救世主,让球队围着他转,不是任何一个主教练都有这个勇气这么做。 到了2000年米卢上任,进入国家队的张效瑞自然想在新教练面前展示自己,于是又有了一段传闻。 当年为了表现自己,在训练中连续几次过了某位国足大佬,令对方很没面子,结果被铲成重伤,彻底告别巅峰期。 这位大佬是谁众说纷纭,但在他受伤那期集训名单上,既没有范大将军也没有李明因此这个传闻未必是真。 这么多年过去张效瑞本人也从未提及过那件事,究竟是真是假或许永远是个迷。 但有一点,在国奥时张效瑞便受了伤,脚部有块游离骨,始终没能彻底治愈。 重伤后在球队地位一落千丈,长期打不上比赛令他心浮气躁,2001年最终选择去德国发展加盟了亚琛队。 只是语言不通加上身体对抗劣势让他无法在球队立足,虽然治好了伤病,但留洋也只能黯然收场。 这一次的留洋生涯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蹉跎了岁月也磨平了那股灵气。 等他再回天津才发现球队早就没了位置无奈只能另谋出路。 2005年初,张效瑞四处奔走,无论是深圳还是长春亚泰都被拒之门外,好在找到了上海中邦这个最后的"避难所"。 在上海的两个赛季,张效瑞倒是获得了不少机会,分别上场22次、24次,为球队攻入2球和4球。 2007年上海联城合并上海申花,在新球队彻底失去位置,效力一个赛季后退役。 以他的实力原本不该如此黯然收场,可偏偏人生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整个职业生涯更像是天妒英才,明明有实力却偏偏发挥不出来,如一出悲剧。 这里面有主观也有客观因素,当时像他这类技术型球员并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体能和力量是衡量一个球员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而啥啥都是他的劣势。 其次,性格上的缺陷也导致他无法更好融入球队,不是每个教练都跟金志扬一样能围绕于根伟和张效瑞制定战术,年轻又持才傲物终究会被淘汰。 以为技术突出就喜欢以我为主,偏偏忘了足球是团队,强如总裁和梅老板光靠一个人行吗? 再再加上他那玻璃属性,职业生涯未能达到期望也在意料之中。 如今走上教练岗位懂得韬光养晦,希望他未来一些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