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不一样的解读,就会有全新的收获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从历史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历史上出现过的大事件,对我们的人生也有很大启示,比如三国时期就发生过著名的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这两场战争就影响了中国人以后的政治走向。这些都在《资治通鉴》中有所描述。包括我们很多人熟悉的"刘备三顾茅庐""曹操杀华佗""关羽水淹七军"等故事。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共294卷。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今天提到的《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主要讲述的是周慎靓王到始皇帝三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文资料详实,旁征博引,堪称一部史学奇书。
正如罗胖所说的那样:"熊逸是可以让你花最少的时间得到中国传统文化趣味,而且还有足够深度的那个人。"一、《资治通鉴熊逸版》序言里的"七把刀"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会读一些史书来了解历史。但那些史书都是文言文,不仅很难读懂而且费时费力,如果不是专门搞研究,读史其实真的很累。
而《资治通鉴熊逸版》,则用白话文的形式,讲述了《资治通鉴》里的重大 事件,有很多人物的记载,不但结合《史记》,还结合后世的研究人果进行了综述,可谓是解读《资治通鉴》的百科全书。
有意思的是,熊逸在本书的前言部分,用"如何用七把刀解剖一头大象"为题,形象地阐述了自己写作的初衷。"《资治通鉴》是一处精神的原乡,每一代中国人都必须回到这里。"可见,读史重要,解读更重要,所以,我肯定熊逸为本书做出的伟大而卓越的贡献。
他之所以要说"七把刀",是因为他将历史视为可见的物,就有了"写这套书,感觉就像厨师烹饪一头大象"的感觉。这"七把刀"就成了他解剖的"7个秘诀":比如追本索源、竭泽而渔,但他又不故步自封,而是"跟进学术前沿"以及"第七把刀"的"现代意识",最后才有了近百万字的著作传世。
从别后,忆相逢。在这一辑里,齐宣王、楚怀王、屈原、赵武灵王、芈八子、廉颇、蔺相如、吕不韦、还有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由君——都将悉数登场,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加快,上演更加精彩的战国大戏。
你期待吗?二、施用行仁政就一定管用吗
儒家的仁政,听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迷迷糊糊。当然,这是我说的,而熊逸认为仁政分为两类:一是防御性,以周太王为代表;二是进取型,以商汤王为代表。
其实不管那种,至少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人民"的根本为根本。倘若不得人心,必会惹得天怒人怨,人神共愤。
书中提到万章和孟子的一段对话。"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搞仁政,但齐、楚两个大国看不惯它,出兵打它,这可怎生是好?"
孟子说:"不施行仁政也就罢了。一旦施行仁政,天下人都会翘首以盼,盼着及时雨落到自己头上。齐国和楚国再怎么强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孟子的话却成为春风一缕,并没有为宋国延续国运。
儒家把人性看成善的,把亲情看成好的,把良善、和睦的政治秩序看成可求并且可以实现的。既然是美的、善的,那就应该一定是真的。但问题是,如果真、善、美三位一体,难道宋国被灭这件事反而是假的吗?
熊逸的著作不是就"史"写"史",是有着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在《子之是怎样获得燕国权柄的》一文中,对燕王哙的论述其实很有意思。
按现代人的分析,燕王哙就是一个大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不论读历史看是看电视,王位的传承,至少是在至亲之间进行,比如父子相传、兄弟相传,而燕王哙的心里,想的是"仁政",自己一心想做有"禅让"美名的"王",结果,解除太子的兵权,自己到王府种菜去了,最后把燕国搞得分崩离析,最后亡国灭种。
仁政的施行,必须辅助相应的法律规定,倘若都以"感化"为主要措施,注定不是极左就是极右,弄不好,就会出现大问题。三、结束语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去伪存真。现仅举一例,让更多朋友感受到熊逸版之美。
在《战国策》的记载里,孟子劝说齐宣王吊民伐罪,武装平定燕国内乱,《资治通鉴》却删掉了孟子这段戏份,直接过渡到匡章出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按说《资治通鉴》这段内容大概率并不是直接来自《战国策》,而是来自《史记》,在《史记·燕召(shào)公世家》里,确实也保留了孟子这番话。既然司马迁抄都抄了,司马光再抄一遍也很自然。
但是,司马光有自己的主意,删。
这段文字写得有意思吧。
读史不仅能让我们增长智慧,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回归现实,我们要在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从历史中,你能看到哪些对我们有启发的地方呢?
你觉得读《资治通鉴》,应该看哪种版本比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