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之后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到达巅峰时期。 这次科技革命促使人类社会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并推动着全球产业格局的大调整,于是芯片时代到来了。 但是芯片的发展也要依靠高科技人才,北大清华作为我国最高端的学府,培养出了许多高端的科技人才,包括芯片类的高科技人才。 但是随着全球人才争夺的激烈,我国许多清北毕业生投身到美国的芯片行业,究竟是为何呢? 一、芯片的重要性 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芯片犹如一个人的大脑,几乎是人工 智能、量子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以及农业、制造业、医疗、 交通、国防等所有部门实现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转换器"。 芯片对一个国家在未来数字化革命中的竞争力和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芯片产业是整个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和基石,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后 一道屏障。"缺芯少魂"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卡脖子"问题,能否真正意义上突破这一核心技术设计国家利益。 而且近几年芯片的高科技人员稀缺,高端芯片人才也十分紧缺。 但是如今回头看才发现,美国芯片行业的主力军竟然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其中很多人都是从清华北大我国高等学府毕业的人才。 美国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着清北学子? 二、美国吸引人才 美国的人才引进计划从上世纪就开始了,最早是由移民吸引人才然后过渡到如今的全面人才政策吸引。 上世纪随着全球对知识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更加灵活的移民政策来吸引优的技术移民。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美国于1965年进行了移民法的改革,优先考虑拥有专业技术的移民来吸引人才。 为许多追求更舒适生活环境1965年的移民法案技术为许多该科技人才创造了机会,开启了高学历、高技术的亚洲移民潮。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美国寻找工作机会,谋求更好的生活。 首批华裔移民中,多数是留学生、专业人员和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工程师、科学家、教授和访问学者。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料显示,1990年到2000年之间,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取得学士或更高学位的亚裔学生和中国技术人才从14.1万人增加到46万人。 到了近几年各国的人才大战进入了白热化,美国又开除诱人的条件,许多清华、北大学子纷纷投入了美国的环抱,甚至成为了美国研制芯片的主力军。为何这些高学历的只是分子纷纷移民美国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首要因素,追求更高的收益回报是技术人才流动的根本动力。 发展中国家的薪资酬劳如果和发达国家相差过于悬殊,人才就会出于经济原因流向待遇较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发达国家劳动力的价格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的数十倍之多。 2. 追求学业和事的发展。 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变得特别强烈。美国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又特别重视教育科研的投入。 1997年美国在教育上投入的经费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以上,金额总计5000多亿美元,到了近代美国更是拿出520亿及多种法案来支持芯片的发展。 如此多的奖励支持,就算是清北学子也很难不心动。 3. 中国在科教方面投资力度需完善。 中国在公共教育上的投资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这一比例不仅低于美国,也低于周边的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科研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待遇都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研究人员难以进行高水平、持续性的研究。 除此之外中国没有完善的科研一生产快速转换的良性循环机制,科学技术难以直接转变为生产力。 就业环境的种种制约使得这些清华北大和其它的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迫使其在国外寻找工作机会,甚至永久在国外居留。 结语: 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面对着清北学生纷纷投身美国的芯片行业等人才外流情况,国家终于拿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随着芯片的研发进入"深水区",从研发人员到技术专利布局全面布局支持。 各地市纷纷也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从待遇、科学研究、子女入学等多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的人才。 随着人才待遇的提高,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共同助力我国科技的发展。对于我国人才外流你有什么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