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军开始进入正规化建设。把全军各式各样的步枪、机枪装备改成统一型号,实现制式化,就是正规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项。 从晩清时期起,直至解放,数十年间战争频繁的中国就如同一个超大军火市场,世界各国的名枪大量涌入。比如美制M1"伽兰德"步枪、卡宾枪,还有"英77"、"毛瑟"、"捷克式"、"勃朗宁"、"马克辛"等等,以及苏式和日式枪械,都大量装备在了我军各部队中。 下面是一组1949年时候的解放军老照片,图中的战士各式枪械都有(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老照片 上图中战士手中,是一支很罕见的步枪。 老照片 上图这位战士手中的是汤姆逊冲锋枪。 老照片 上图:戴着斗笠,背着司登冲锋枪的解放军战士。 老照片 上图:这应该是当时一位摄影记者抓拍的一支正在行军的解放军队伍,这位战士扛着一支不知名称步枪,只见他朝着镜头警惕的一瞥间,凌厉的目光告诉我们,这一定是一名百战老兵。 军队的枪械装备犹如一个"世界武器展览馆",这给后勤保障上带来了令人无比头大而沉重的压力。 而我军第一代制式枪械,实际就是从当时部队现役装备的众多万国牌枪械中,分别选定一款最适用的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作为步兵连队的标准制式枪械,进行仿制生产、统一装备部队,以实现全军所有部队枪械型号、口径、弹药的统一。 那么,选择何种型号作为第一代步枪呢? 其实当时有两款枪械进入了我们的选项中。第一种是美制M1卡宾枪。 M1卡宾枪 美国在二战时一共生产了 600多万支该型卡宾枪,主要装备美军中的士官、侦察兵、炮兵等陆军兵种部队与空降兵,同时也用于对外军援,国民党美械师也装备了不少卡宾枪。 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上,该枪曾被我军大量缴获,有很多部队在使用这款卡宾枪。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就缴获了大量美式卡宾枪。 第二种是苏制莫辛纳甘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因其枪声特别清脆,"响如水珠滴落"而得一形象俗称:"水连珠。" 从这个绰号看,中国人给武器取外号的水平,实际一点儿也不低。该枪在抗美援朝期间作为苏式军援,大量进入了我志愿军装备。 下图:苏军莫辛纳甘步枪射手和与之配套的单兵装具。 M1卡宾枪与莫辛纳甘步枪的对比:M1卡宾枪全长904毫米,空枪重仅为2.36公斤。相比之下,莫辛纳甘步枪全长1.02米,重量达3.92公斤。 M1卡宾枪使用的是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特点是重量轻,射击时后坐力小,不需要什么训练就能轻易掌握。卡宾枪的射程和精度不如步枪,但是远远超过使用了手枪弹的冲锋枪, 而该枪最大亮点:是采用了1520发弹匣供弹、可以半自动射击。因此射速快、火力猛。所以,该枪有效射程虽然只有200米,但非常适合近距离作战。 "射速快、近战火力猛"这个特点,对于特别强调200米硬功夫的我军步兵来说,就显得很有吸引力,所以,当时我们曾经产生过仿制生产M1卡宾枪作为全军制式枪械想法的。 但是,由于M1卡宾枪射程终究偏小、射击精度与中间威力枪弹侵彻力也远远逊色于使用全威力弹的莫辛纳甘步枪,何况又是"敌人的武器"等原因。 最后,我军选择了射速偏慢、但有效射程达400米、精度与威力都足够强大的"莫辛纳甘"作为了第一代制式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虽然与M1相比显得较老式,但是胜在可靠性高、威力大,且打得更远、更准。 众所周知,我军历史上长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作战、枪支弹药全靠缴获,来之不易,便养成了"每一个颗子弹都是宝贵的"这样一个习惯。 所以,开始选择第一代制式枪械时,对枪支的第一要求就是能打得准、打得远。 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莫辛纳甘步枪,显然更符合我军的要求。 狙击英雄张桃芳 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相持时期,在朝鲜战场上发起了零敲牛皮糖式的"冷枪杀敌运动",莫辛纳甘步枪在冷枪战斗中大放异彩,最著名的神枪手张桃芳就是用该枪,32天内耗弹436发、击毙敌兵214,创造了志愿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由此看,"莫辛纳甘"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出色的步枪之一,性能优良,在打准、打远这两项性能上,名至实归。 而更为重要的是,选用苏式枪械作制式装备,有来自"老大哥"的全套技术支持与保障。53式步骑枪——我军第一代制式步枪。 莫辛纳甘53式步骑枪 53式7.62毫米步骑枪,就是苏式莫辛纳甘步枪的仿制型。 但正确地说,它也应该是苏联提供了全套生产流水线、设备机床、图纸,以及帮助培训生产技术骨干等援助之后的中国组装生产型,这就是当年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家庭特色。 与53式步枪一起引进生产定型的,还有三种苏式枪械,分别为: DPM"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PPSh-43式"波波沙"冲锋枪; 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枪(54式手枪的原型)。 上述这几款枪械口径皆为7.62毫米,与莫辛纳甘步枪一样,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就大量装备了我军。 下图,朝鲜战场上的DMP轻机枪和我军机枪手。 苏式DMP转盘轻机枪 53式7.62毫米轻机枪,就是苏式DPM轻机枪的中国生产型,为我军第一代制式班用机枪。 全重:9.263千克、战斗射速:80发/分,有效射程800米。 该型机枪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47发装弹盘供弹,当时俗称为苏式转盘机枪。 53式机枪与53式步枪,二者弹药是通用的,全都使用7.62 x54毫米全威力步枪弹。 54式7.62毫米冲锋枪,就是苏式"波波沙"冲锋枪的中国生产型。 54式冲锋枪 上图是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老照片,图中我军官兵们头戴的,是当时随第一次军衔制实施下发的苏式"船形帽",胸前挎的就是54式冲锋枪。 我军根据自己在朝鲜战场的经验,使用54式冲锋枪时,一改苏军使用弹鼓供弹的习惯,而采用了35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200米。 该型冲锋枪是经历了二战与朝鲜战争两次大战考验的名枪。全枪重量轻,插上一个35发实弹匣,全重只有3.93公斤。 该枪使用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与同年定型生产的54式手枪弹药通用。 我军在步兵连队列装的冲锋枪,是作为步兵班长火力,同时也用于装备侦察兵、坦克兵、炮兵、通信、汽车兵等技术兵种作为自卫武器。 53式系列的四款制式枪械,并不是新式武器,性能不算先进,但是也并不落后,射击威力也是足够的。 下图:五十年代的我军侦察兵,正在用54式冲锋枪进行水上泅渡瞄准射击训练。 老照片53式枪械正式列装全军后,我军步兵连队的班组火力就实现了统一标准化。 根据资料,1953年编制的步兵连下辖四个排,分别为三个步兵排和一个负责火力支援的机炮排(配备连用重机枪和火箭筒)。 每个步兵排下设了三个10人制步兵班和一个机枪班。 我军在战争年代的武器来源主要是靠缴获。所以在正规化建设之前,步兵班装备是不统一的,有些有班用机枪,有些则没有机枪,而且武器型号不一。 统一换装53式枪械后,10人制步兵班取消了班用机枪,但是正、副班长各自増配1支54式冲锋枪,作为全班的自动火力。 其余8名士兵,每人装备1支53式步枪。 排属机枪班编2挺53式轻机枪,负责为三个步兵班提供火力支援。 同时,步兵班也还有连用机枪、火箭筒、60迫击炮的支援。 此后,全军正式淘汰了"万国牌"轻武器,结束了枪械型号口径杂乱、后勤供应复杂的局面。使全军的轻武器枪械实现了型号、口径、弹药的制式化统一,这从后勤保障供应的角度来说,在效率提高上是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 下图,这是五十年代末的《解放军画报》封面,着新式制服、手执53步枪的解放军战士正在接受检阅。 当年的《解放军画报》封面图。 但是,在当时我们的主要敌国早已实现了班组轻武器自动化的背景下,作为我军步兵主要枪械,53式步枪、机枪实际已经落后时代了。 其中步枪的主要缺点就是射速慢! 53式步枪的五发装弹夹 53式步枪采用了旋转后拉枪机、5发弹仓供弹,每分钟的最快射速也只有15发。 这样的火力,如果在步兵班排的对抗中,显然已经无力与美式装备的敌军相抗衡了。 于是53式步枪仅仅列装了三年,我军又开启第二代制式枪械——56式步机枪的引进生产。56式7.62毫米步、机枪——第二代制式枪械。 56式半自动、自动步枪、轻机枪。 56式枪械的列装,标志着我军步兵火力一步跨入了与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同步的水平。 56式与53式,二者看似同为7.62口径枪械,但是二者弹药已不同。 56式步机枪使用了中间威力弹药,弹头侵彻力虽然下降,但是射速更高,火力倍増,这是跨时代的。 56式半自动步枪。 该枪是苏联SKS半自动步枪的中国版。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解放军步兵班枪械的绝对主力,这也是一款世界知名的经典名枪。 1962中印边境战争,我军参战部队全部列装了56式枪械,以其优越的射击性能、与猛烈的火力在战斗中大放异彩。 曾有传闻,据参战老兵说:当时普遍还装备着英制李菲恩德单发步枪的印军,在步兵交战时被我军的半自动+冲锋枪的密集火力打得溃不成军,纷纷惊呼道:"中国士兵竟然每个人都装备了一挺机关枪。" 56半虽然早已经退出了作战部队,但至今仍为三军仪仗队用枪,还有少数边海防民兵,至今也仍还配有部分56半自动。 56式半自动步枪的优点:性能可靠、皮实,射程远,精度高。 缺点:只能半自动射击,不能连发:且采用了10发弹夹供弹,装弹速度没有弹匣供弹便捷快速,火力持续性不足。 56式冲锋枪。 Ak47突击步枪 56式冲锋枪就是AK47突击步枪的中国版本,这是我国历史上装备的第一款可以连发扫射的自动步枪。 而我们当年的习惯为:凡是可连发的枪械就一律称之为冲锋枪,所以就把56式自动步枪叫成了56式冲锋枪。 而实际上,"五六冲"是一款货真价实的步枪。 如今,"五六冲"绝大多数已退出现役。但是还有少量56C型短枪管型自动步枪在海军军舰上服役。 56式自动步枪优点:火力猛、皮实、耐用,以高可靠性闻名于世,这也是苏式枪械的共同优点。 缺点: 由于结构原因,无法在机匣上安装瞄准镜接口,如果要安装枪瞄,就要经过特别改装,只能装在侧面。 还有就是后坐大,连发时枪口上跳严重导致精度偏差。但是说实在的,当自动步枪要用连发方式向敌军泼撒弹雨时,精度问题也就不是什么大毛病了。 56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 这是苏制RPD轻机枪的中国生产型,也是中国步兵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轻机枪,曾经长期作为我军步兵班的绝对火力骨干。 56式轻机枪使用100发弹链盒供弹,弹药携带量与上一代53式机枪的47发弹盘相比,増加了一倍。 枪械基本性能参数: 与56式半自动、自动步枪弹药通用,使用7.62X39毫米步枪弹。 枪弹在500米内对单个目标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射击500米内的飞机、伞兵和杀伤800米内的集团目标,弹头飞行到1500米处仍有杀伤力。 该枪射击性能出色,具有苏式枪械可靠耐用的优良性。 缺点是:只能连发,无单发功能,不能装上瞄准镜。 56式系列步机枪定型并投入生产后,立即大量装备全军,替换掉了53系列步机枪。装备56式半自动+全自动枪械的步兵班,火力的强度密度远远超过了原53式枪械步兵班。 装备56式枪械的9人制步兵班图表 步兵班的编制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二个改变: 一是取消了排属机枪班,把轻机枪直接下放到了步兵班。 二是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不再装备普通步兵连队。 这样的一个10人制步兵班,武器装备如下: 1挺56式班用机枪,配正、副射手(副射手不配枪),作为全班的火力骨干。 2支56式冲锋枪(突击步枪),分别为正、副班长各1支。 6支56式半自动步枪。 56式枪械列装全军后,实现了步兵班用班用武器自动化、且战步兵班统一用一种口径子弹的目标。 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北方部队突出了步兵连队单兵反坦克作战能力建设。 怎样打"T62"坦克集群,是当时步兵班排最重要的训练任务。 七十年代的反坦克训练 于是,步兵班装备又作了增加,每个步兵班増编了一个2人制火箭筒小组。 2人制火箭筒小组编制为: 正射手,配备1具69式40火箭筒,携行3枚火箭弹。 副射手,配1支56冲锋枪,携行4枚火箭弹。 "一个轻机枪组+一个火箭筒组"的搭配,后来就成了我军步兵班火力的标准配置,一直到九十年代,也几乎没有大的变动。 下图,这应该是七十年代末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的战地摄影:步兵班的56式轻机枪与40火箭筒战斗组正在为步兵攻击提供火力支援。 1979年战地摄影照片生不逢时的63式全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威力大、精度高,但是十发弹夹供弹的方式,火力不足。 源于AK47的56式冲锋枪火力猛,但是却不能保证连发精度。 所以在全面换装56式枪械后,我们就开始了试图自主研发一款能够结合56半自动的射击精度、又拥56冲锋枪的自动火力,二者合一的全自动步枪。 于是,63式"步冲合一"全自动步枪诞生了。 这是我国第一支独立设计制造的第一款自动步枪。从外形上看,和美军在六十年代列装的M14自动步枪颇有神似之处。 但是,从63式的外形就决定了,它与美制M14步枪一样,成了一款"生不逢时"的经典。 下图,我军曾经装备的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 下图,这是美军的M14自动步枪。 M14自动步枪 63式本来是一支射击性能优良的全自动步枪,原计划是用于替换56半自动与"56冲"的。 因其在特殊年代,为了加速换装、扩大生产量而简化了工艺,而使得下发到部队的枪械性能受了严重影响,导致问题不断。使得已经使用了63式的部队官兵们发出了"还我半自动"的呼吁。 后来,又不得不撤装,重新给部队换上了本已淘汰的56半自动。 使用63式步枪射击训练的经典老照片 从部队撤下的63式自动步枪,曾在七十年代中期大量装备过武装民兵。 笔者记小时候,舅舅是民兵副连长,那时还是全民皆兵,武装民兵的枪械是下发到个人保管的,在舅舅房间的柜子里面,我天天看见的,就是这支63式。 听舅说:63式弹匣装弹20发。名为全自动,但是打连发却经常容易卡弹,所以射击时主要打单发。而他们民兵用"五六半"打百米卧姿靶,虽做不到满环,但只要训练认真,五发弹打出一个40~45环的也很普遍。 换了63式自动步枪射击,却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脱靶怪事, 公正的评价:63式本是一支很出色的步枪,只是在扩大产量时人为的降低了工艺而弄砸了。 所以,在工艺简化之前出厂的、并出口军援的63式步枪,却不存在这个问题,相反以优良性能很受外军欢迎。 下图,直到1999年,人们还在科索沃冲突的战场上看到了63式步枪。 九十年代科索沃阿族武装手里的63步枪我军的第三代枪械——81式枪族。 1979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面对班组兵器全部为AK自动步枪的敌军,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步兵班半自动步枪在山岳丛林地交战时的火力不足。 于是下了决心,决定淘汰步兵班的半自动步枪。并要求紧急研究出一款合用的既能保证射击精度又可以连发扫射的突击步枪。 军工部门研究了56式"冲锋枪"在作战暴露出来的问题,改进研制出了81式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这是中国第一代班用枪族。 81式枪族 枪族:就是除弹药通用外,还要求步、机枪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互换。 从53式到56式,弹药虽然通用了,但步机枪零部件互换到了81式时候才得以实现,所以81式真正的实现了枪族化。 56式步枪上的刺刀是不可拆卸的,但81步枪刺刀可拆卸、并可作作匕首使用。 81式刺刀 81步枪在性能上继承了"56冲"的高可靠性,而且步枪膛口装置的降噪、消焰、制退防跳作用,极大提高了射击精度,有效的解决了"56冲"连发射击时枪口的上跳问题。 八十年代边境战争战地摄影 在八十年代初边境战争中的某次战斗中,某部步兵分队曾用三支81步枪点射,牢牢的压制住了敌军地堡射孔枪眼的真实战例。 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在63式上没有完成的"步冲合一"性能,已经被81式步枪实现了。 81式步枪的缺点:是基本沿用了AK步枪的设计,机匣上仍然无法安装瞄准镜接口。 81式班用轻机枪。 81式班用轻机枪 81班用机枪与56机枪不同的是,增加了单发功能,取消了弹链供弹,改用了75发弹鼓供弹、同时也可使用30发步枪弹匣供弹。 在射击性能上,可以单发点射的81轻机枪射击精度更高。 主要缺点:与步枪一样,不能安装枪瞄。 81式班用枪族投入了边境战争,在战场上大受一线参战官兵们的好评。 同时也根据战场实践作了改进,用折叠式枪托取代了固定枪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改进型"81-1"式,又称"81杠"——这是一把让以千万计的中国老兵们魂牵梦绕的名枪与军旅生涯和青春的回忆。 随着81枪族全面装备部队的同时,我军步兵班排又迎来了一样"史无前例"的新装备——狙击步枪。 79式狙击步枪 我们在边境战争中缴获了"苏制德拉贡诺夫"SVD半自动狙击步枪,这款步枪极大地开拓了我军的思路。 在战争年代养成"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观念的我军老一辈将领们,对这支装备了瞄准镜、可以精确射击800米外目标的狙击步枪爱不释手,并高度认同在步兵连队装备狙击步枪以增强"精确远射杀敌"能力的这种观念。 于是,有关部门对SVD进行了测绘仿制,得益于军工制造上扎实的基本功,当年就生产出了79式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并立即投入了战场测试。经实战总结,又作了改进,最终定型了85式半自动狙击步枪,正式装备全军。 老山前线上的我军狙击手 由此,我军步兵连队正式增加了狙击手的编制岗位。 机械化和摩托化程度的提高,缩减了步兵班人数。八十年代百万大裁军后,步兵班由早期的10至13人,基本缩减到了9人。 装备81枪族的9人制步兵班武器装备如下: 一个2人制火箭筒发射小组。 与56式时代步兵班一样,其中正射手配69式40火箭筒,背3枚火箭弹,不配步枪;副射手配1支81步枪,背4枚火箭弹。 一个2人制机枪组。 正射手负责机枪射击,副射手不配枪,负责背弹药。 正、副班长和4名步枪射手,一共配备6支81式自动步枪。 每个步兵排设一名狙击步枪手。具体是其中有一个步兵班会用一支85式狙击步枪换下一支81式自动步枪。 八十年代初期,81式枪族开始全面列装,正式取代了56式半自动和"56冲"。 81杠 到了这时候,中国步兵班组武器才真正实现了全自动化,步兵火力得到了倍数级的増强。 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81式步枪设计时在枪口处加了枪榴弹发射装置,但是这一功能在81式枪族装备后,似乎并没有在部队得到推广普及应用。 如今81步枪己基本退役,主要装备民兵与预备役部队。但是81轻机枪却仍有少量部队还在装备。 下图:装备95枪族的我军海外维和部队中,加强了81轻机枪。由此亦足见81式轻机枪的优良性能,毕竟这是一款经历过战争检验的枪械。 下面就是现役的主力枪械了。我军第四代枪械——95式5.8毫米枪族。 95枪族既是我军第四代枪械,又是我军第一代小口径枪族。 在95之前,还有过一款与95同为5.8口径的87式步枪,但这只是一个为小口径弹药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型号,只是在少数部队中试用,并没有正式装备。 1997年解放军入驻香港时露面的、无托式的95步机枪,曾让不计其数的军迷们眼前顿时一亮。 95自动步枪 应用了大量新材料与新工艺的95步机枪,以其全新的外形,给当时看习惯了AK形状枪械的军迷们,是带来了十足的惊喜与震撼的。 当时坊间也有个笑话,据说香港警匪电影中的匪徒都是拿AK的。所以,为了让驻军给港人一个好印象,就不能让AK外形的81式步机枪进港。 下图:赴亚丁湾护航海军特种部队的95步枪,可见提把上安装的微光夜视瞄准镜。 95式与81式枪族的不同: 95枪族除了采用无托式结构之外,还用觇孔式瞄准装置取代了我们在枪械上已经沿用半个世纪的准星缺口瞄准方式,这是历史性的。 觇孔式瞄准装置的缺点是:视场窄,瞄准速度比准星缺口慢。 但是优点非常突出,就是打得准! 射击时,只要觇孔装置上的大孔、小孔套住了目标,就保证能击中,不会脱靶!当然,如果想要打十环,那还是要刻苦训练出来的。 2010年后,95步枪还正式配备了枪挂式35毫米榴弹发射器,可以发射杀伤爆破榴弹,这就弥补了81步枪虽然拥有枪榴弹发射能力却并没有推广运用的遗憾,并极大丰富了步兵班的"面杀伤"火力。 可加挂10式榴弹发射器的95-1步枪 95式班用轻机枪。 95式班机沿用了81式的弹鼓供弹方式,也可以用30发步枪弹匣供弹。 95枪族特点是打得准。然而单发射击的95式轻机枪,或许因枪管更厚、更长、甚至能打出比95步枪更好的精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95班用机枪 受限于设计年代,95枪族的缺点是: (1)95式步机枪上虽然历史性的设计了瞄准镜接口,但是用的是老式燕尾槽,而不是国际主流枪瞄接口皮卡汀尼式导轨。 这一点,就让当时已经在网络上"见多识广"的军迷们非常不高兴了。 关于燕尾槽与皮轨系列究竟谁更好的问题,从95亮相之日起,网上争论一直不断。 但是,从近年19式新枪全部采用了皮轨这个现象看。皮轨优于燕尾,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下图是燕尾槽与"皮轨"两种不同的瞄具接口对比。 燕尾槽 皮卡汀尼导轨 (2)无托式结构的枪械人机功效偏差,没有经受过大战的考验。 世界上美、俄(苏)两个经常打仗的主要军事大国,从不采用无托枪,而率先使用无托步机枪的英法二国,据悉其下一代步枪又要重新用有托枪换掉无托。 这一点,从95枪族装备部队后,又设计了一型采用传统有托设计的03式步枪,由此可窥一斑。 03式步枪 03式步枪与95式同为5.8口径,弹药通用,主要装备部分武警与陆军边海防部队。 03式步枪是对95枪族的补充,另一方面,也许是对无托式枪械究竟能不能适应大战,心里也没底的体现。 下图:边防部队战士身背着的03步枪。 与95枪同步列装的,是被命名为88式的新型小口径通用机枪和88式半自动狙击步枪。 88式通用机枪 众所周知,中国军迷们最爱用美军来对标我军,由此当外形全新的88通机出现后,大家都认为这将是一挺下放到步兵班的轻机枪。 从此后,我们将会像"美帝"一样,实现步兵班的双机枪制。 但是,88式5.8毫米通用机枪,并没有如军迷们所猜想一样,以轻机枪状态进入步兵班以作为对95班机的火力补充。而是以三脚架重机枪状态成了连用重机枪,据悉,88机枪曾经计划取代连队的67式轻重两用机枪的。 但是,小口径重机枪的威力,始终远远不如7.62口径重机枪,这是个大问题。 武警部队的88重机枪组 88式狙击步枪。 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也是一支在网上褒贬不一的枪支,军迷们看枪,总觉得该枪最大的败笔设计,就是把两脚架直接设在了枪管上。 而据许多公开访谈节目看,采用了半自动射击方式的88狙击步枪,射击精度也是可以满足作战需求的。 但与采用手动枪机的那些国际知名专业狙击步枪比,它更像是一支专门支援步兵班作战的精确射手步枪。然而实际上,88狙也确实是大量进入了步兵班。 上图,这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中的88式狙击步枪。全面换装95式枪族后,我军步兵班火力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乘步兵战车作战的装甲步兵班 首先是步兵班火箭筒的更新换代。 大威力的120毫米98式火箭筒正式替代了服役了半个世纪的69式40火箭筒,成为了我军步兵连的主力反坦克与攻坚武器。 98式120火箭筒 其次为不占编制的、一次性使,打完就可丢弃的单兵火箭筒大量装备了部队。战时,每名步枪手都可以携行一具。 下图就是九十年代中期后开始进入部队装备的,三种不占编制的一次性单兵火箭筒。 (1)PF89式80毫米单兵火箭筒。 (2)97式单兵云爆弹发射器 (3)08式单兵火箭筒。 08式单兵火箭筒实弹射击 其三就是95式步枪正式拥有了安装瞄准镜的接口,以及加装了枪挂榴弹发射器,使步枪射手的杀伤威力倍増。但是,实际情况是,普通步兵连队的95步枪上并没有普及瞄准镜。 装上了瞄准镜、加挂榴弹发射器的95-1步枪 其四为12.7毫米重机枪下放到了步兵连,取代了之前的67式与88式等重机枪状态的通用机枪。 曾经有一期《军事纪实》节目,非常难得地展示了解放军重机枪班的编制和模拟实战环境下的行军作战过程。 解放军山地连重机枪班一共有八人,在实战化训练中,这8位战士携带了两挺89式12.7毫米重机枪,以及两根备用枪管,三脚架、8个重机枪弹盒,每盒装50发子弹、总计为400发的12.7毫米子弹,另外还带了6支95自动步枪,以及相关器械等。 他们首先要急行军5公里,然后进入阵地,架好机枪,完成实弹射击。 12.7重机枪射击 89式12.7重机、12.7反器材狙击步枪,与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60迫击炮一起组成了步兵连火力排。 这样,就使得步兵班在战时随时可以得到更强大的连级火力支援。即将全面更新的我军下一代轻武器。 官网公开的05步枪 (1)05式战略步枪。 05式是一款步榴合一的、充满科幻色彩的全新步枪,更为正确的说,应是单兵综合武器系统。由此网上给它取名为:战略步枪。 该枪特点,就是把步枪与榴弹发射器整合到了一起,步枪枪管仍为5.8毫米;配备的先进观瞄装置集侦察、打击一体,榴弹枪管能发射编程榴弹,即观瞄系统测定距敌战壕175米,榴弹便飞至175米处的敌战壕上空爆炸,下撒钢珠破片杀伤躲在战壕内的敌人。 央视《军事报道》公开报道过此枪,正在陆军某部试用。由于试用阶段,真正性能未公开,故而优缺点未知。 但是此枪的外表特征决定了,这不会是一款普及到步兵班、并成为人手一支的步枪。如果正式装备,则更有可能是每个班配一支,作为班组支援火力。 (2)1920式枪族。 2022年珠海航展上的20式枪族 2019年大阅兵,新步枪正式露面,所以网上称之为19式。 本次2022珠海航展上,该枪被正式命名为20式枪族。这就意味着,将全面取代95,装备全军。 大阅兵时公开亮相的新枪 这是一款外形上真正与国际潮流接轨,让中国军迷们很是兴奋的枪械。在这一代枪族上的最大亮点有三: 一是正式淘汰了燕尾槽,采用了"皮轨式"的通用瞄具接口。可以预见,枪瞄将真正普及到每一个普通步兵,射击方式也将历史性的以瞄准镜为主、机械瞄具为辅。枪瞄的普及,是国力提升的象征,也意味着解放军普通步兵也能够精确射中200米之外目标了,杀伤力至少将提高一倍。 二是正式引入了支援步兵班作战的精确射手概念,与单独作战的狙击手作了区分。 三是班用机枪淘汰了弹鼓,采用了软质弹盒100发弹链供弹,并且很可能将和轻机枪状态下的7.62通用机枪组合,使得中国步兵班也实现双机枪制。 已经装备部队的新班用机枪 20式枪族全系有5.8毫米步枪、短枪管步枪、精确射手步枪、班用轻机枪,以及7.62中口径通用机枪等系列,已见公开报道,正在开始逐渐装备部队。对20式这型全新的下一代步枪,军迷们是充满期待的。 下图即为已经装备新枪族的某部正在进行射击训练。 我军新装备20式精确射手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