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面临五大挑战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报道 民生(5 )
本报记者 吕红星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更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我和孩子周末经常参加亦庄地区的露营活动,南海子公园、凉水河都是很好的去处,孩子们也喜欢。这得益于北京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天空越来越蓝、河流越来越清澈、绿地越来越多,我们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家住亦庄地区的汪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这得益于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行动计划,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体制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这一系列举措,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推进了一批国家水网建设骨干工程,推动了管水用水体制机制创新,我国走上了适应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治水新路子。"山东省水利厅原副厅长刘建良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在刘建良看来,要根据水资源承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水权、取水权、用水权确权和交易,建立地表地下、上下游、左右岸水资源补偿机制。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层变革,大力推广农业水肥一体技术装备、工业用水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生活用水减量循环智慧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问题,时刻都要排在第一位,而农作物生产,土壤则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这抓住了提升土壤质量的科学精髓,土壤不但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些年,我们大力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主要是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实施秸秆还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土壤中微生物维护等积极措施,使得自《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离不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今年种大豆,明年种玉米,大豆属于固氮农作物,不但可以改善土壤,还可以省下买氮肥的钱。"
打好三大保卫战面临五大挑战
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的天更蓝、水更清、土壤更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2%,均达到2021年水质目标要求。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在常纪文看来,我国目前仍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还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新的阶段,如PM2.5每一微克的降低,可能会比以前更艰难,所需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不比以前轻松。
二是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难度会更大。
三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开展绿色生产和生活转型的能力不一,环境保护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不高,梯级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目标的难度较大。
四是虽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但是体制和制度的协同实施和集成创新需要加强。
五是行政管理和监督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的作用发挥不够,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须进一步努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受访专家强调,未来,要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并以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