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个人的最好方式
世事易变,人心繁杂,想要看清一个人,很难。
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活成一座孤岛,总要与人相交相处。
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同行,真的很重要。
所以,掌握识人之法,靠近谦谦君子,远离阴险小人,于己大有裨益。
今天分享《吕氏春秋》"八观识人法",教你彻底看清一个人。
01
通则观其所礼
"看一个显达的人,要看他是否还谦逊有礼、温和待人。"
人生路上,越是顺风顺水、好运连连,越要守住本心、涵养德行。
《醒世恒言》里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谁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高光时刻,就会有晦暗之时。
遇到好事,迎来好运,就如红花盛开,虽然很美,但终究会凋谢。
聪明的人,即便风光无限,也不会骄横跋扈,反而更加低调内敛。
《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遭遇不顺,壮志未酬,就要管好自己、勤修德行;
人生得志,能力变强,就要温和待人、常施善行。
修好德行,是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乐善好施,是守住好运的吉祥星。
显达的人,还能谦和善良,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顺。
02
贵则观其所进
"相信德高望重之人,也要看他推荐、提拔什么样的人。"
德高望重的人,推荐、提拔德才兼备之人,便是真正的在其位、尽其责。
反之,推荐、提拔沾亲带故且庸碌之人,则是任人唯亲。
《吕氏春秋·去私》载有一则"举贤不避亲仇"的故事。
晋国大夫祁奚,向晋平公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获准出任南阳县令。
正直廉洁的解狐到任后,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百姓好评。
不久,祁奚又向晋平公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获准担任掌刑狱兵事的尉官。
祁奚秉持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深受晋平公和后世之人称赞。
可见,一个人地位高了,从他推荐、提拔的人,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地位高的人,还能大公无私、举贤荐能,堪称德高之人。
03
富则观其所养
"看一个有钱的人,要看他的钱怎么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
虽然钱乃身外之物,但许多越是有钱的人,往往越不明白这个道理。
有句话说得好:"有钱人的堕落,是社会堕落的祸根。"
这样的有钱人,德行败坏,有钱没品,终究必有灾殃,定要远离。
诸葛亮《诫子书》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修养身心;只有俭朴节约,才能涵养德行。
换句话说,就是再有钱,也要勤俭节约、养德聚能。
从小处讲,要赡养父母、接济他人;从大处言,要热爱公益、行善积德。
有钱的人,还能保持节俭、散财有道,必定"千金散尽还复来"。
04
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
识人辨人,不能光听他说了什么话,还要听其言、观其行。
《道德经》有言:"夫轻诺必寡信。"
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因为很难兑现承诺,所以会减少自己的诚信。
这种人,喜欢夸夸其谈、炫耀吹嘘,往往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可交、不可信。
《增广贤文》里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既已出口,即便用四匹马拉的车,也无法追回。
话已出口,决不能反悔,只有说到做到,方能赢得信任。
守信的人,不会胡吹海侃,也不会轻易许诺,而是三思而后言,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说到做到的人,最值得信任,遇到要珍惜。
05
止则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谁都有爱好,特别是业余爱好,最能看出人的心性品质。
《礼记》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再隐蔽、再细微的言行,都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因此,有修养的人即便独处,也会谨慎不苟。
慎独,就是独处或闲下来时,依旧心存敬畏、谨慎言行,心气平和、修养德行。
闲暇之余,有人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也有人琴棋书画、听歌写作……
人的爱好,无论好坏,都能看出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是穿衣,还是戴帽,因心性和喜好有异,选择自然就会不同。
爱好低俗的人,要远离;爱好高雅的人,可深交。
06
习则观其所言
"第一次见面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久了,再听听他说什么。"
初次见面,说话都会有所保留,"未可全抛一片心"实属正常。
只有相处得久了,真正熟络了,说话便无所顾忌,方能"日久见人心"。
刚烈耿直、足智多谋的陈宫,因久闻曹操大名,放弃县令的官职,追随曹操,助其得兖州、败黄巾军,可谓居功甚伟。
后来,曹操误杀无辜的吕伯奢全家后,随口而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让陈宫看出曹操是一个奸诈之人,于是愤而离去。
古人云:"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习惯,决定着性格的养成。
辨识一个人的习性,就看其是否言行一致,这既是识人之法,更是交友之道。
与人久处之后,如果他说的话前后出入太大,说明人品太差。
这样的人,不可深交,要趁早远离。
如果他说的话前后相差不大,说明诚实可靠。
这样的人,久处不厌,要好好珍惜。
07
穷则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才会有大出息。"
要知道一个人是否心志如磐、能成大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穷困潦倒时拒不接受什么。
因为一个人在穷困之时,最容易改变自己的心志和气节。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一生穷困,颇有贤名。
鲁缪公多次命人送肉食给子思,最后一次,子思生气地将来人赶出家门后说:"原来,国君竟然把我当作狗马,像牲畜一样圈养。"
孟子认为,国君若真心尊重子思,就应当在第一次馈赠时让使者说明旨意。
那么之后的馈赠,子思就不用再磕头接受了。
《乐羊子妻》里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有志气的人,即便再渴,也不喝盗泉的水;清廉的人,即便再饿,也不接受嗟来之食。
盗泉之水,损清白;嗟来之食,损尊严。
总想着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不仅有失尊严,而且会消磨意志、无所作为。
人穷志不穷的人,终有抬头之日。
08
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才活得有境界。"
活得有没有尊严、有没有境界,跟地位高低没有关系,靠的是自己所持有的人生态度。
地位再高,也有许多卑躬屈膝之人;地位再低,也不缺乏洒脱高洁之士。
齐国的晏子,身材矮小,被齐王派遣出使楚国。
楚王命人指着城门旁的一个小洞,叫晏子进城,想以此羞辱晏子。
晏子却笑着说:"没想到楚国的城门,竟然小如狗洞,我出使的是狗国吗?"
楚国的迎宾大臣羞愧难当,赶紧带晏子从大门进城。
诚如孟子所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真正有气节的人,即使贫贱,操守也不动摇;即便威压,意志也不屈服。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地位低下、身份卑微,也要做人有底线、做事有原则。
地位低的人,还能不卑不亢、不失骨气,乃真正的高人。
▽
曾国藩说:"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识人辨人,大处不应该放过,但最可取的方法,是从细微之处分辨清浊、做出取舍。
人心最难测,却有窥探之法。
《吕氏春秋》"八观识人法"的核心要义,就在于通过一个人在顺境或逆境中的表现,辨识判断其人品德行。
前六观"通、贵、富、听、止、习"是身处顺境,要看其能否约束自己、关爱他人。
后两观"穷、贱"是身处逆境,要看其能否信念坚定、不屈不挠。
归结起来,值得深交之人的特征就是:顺境不骄横,厚德载物;逆境不气馁,自强不息。
余生,愿你我练就火眼金睛,做一个朋友满天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