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陈锡联夺权叶帅谣言四起,老首长邓小平四字为其解围
文|尼尔医生的笔记
编辑|尼尔医生的笔记前言
1971年林彪出逃事件后,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临危受命接手主持军委工作。
而1976年中央下发的一纸文件中,经毛主席提议,在叶剑英生病期间,改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文件下达后,一时间谣言甚嚣尘上,都说"陈锡联夺取了叶剑英的军权",而"叶剑英打算退出北京去广州居住"。
与叶剑英关系变得微妙,使陈锡联接手工作进行得十分艰辛,此前,陈锡联一直对邓公心怀愧疚,而邓小平竟出言为他解围。
毛主席为什么会将军权交给无论资历还是实绩都略逊一筹的陈锡联?
作为老部下陈锡联面对邓小平的帮助又作何感想?
临危受命掌军权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所写的对子,曾被毛主席用于赞扬叶剑英,称赞他精明谨慎,为建国大业立下汗马功劳。
同时,也是肯定了他的清廉正直,不贪功冒进,在危急时刻接管军权稳定军心。
1976年,周恩来总理刚刚逝世。
在《叶剑英的非常之路》一书中写道:周恩来逝世后,在"四人帮"眼中继续妨碍他们夺权、令他们最怕的两大代表人物正是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和掌握军权的叶剑英。
于是这二人首当其冲,受到了"四人帮"猛烈的攻讦。
不久,邓小平被迫停止了中央领导工作,而叶剑英也被"宣告"生病,军权旁落。
当时既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是军委常委的只剩下陈锡联、王洪文、张春桥等人,重病在身的毛泽东几经权衡后,将三军指挥权交给了陈锡联,说:
"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英雄少年功名建
陈锡联出生于1915年的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1929年4月加入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
1930年6月,徐向前指挥鄂豫皖红军第一军第一师攻打杨家寨,歼灭国民党地方军阀郭汝栋部两个连。
彼时年尚15岁的陈锡联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战斗,心里忐忑,趴在地上不敢动作,他的班长孙玉清拍拍他,说:"小陈,不要怕,跟在我后面,学着我的样子,往前冲!"
从班长那里得到了鼓励,陈锡联大着胆子,跟着班长,嘴里大喊着"冲呀!"就勇猛地扑向敌人,随着大部队一起占领高地。
这一战,红一师毙敌、俘敌数百人,生擒敌方团长,大获全胜。
而参军还不到半年的陈锡联,也经受住了战争对他的第一次考验,由此踏入他戎马倥偬的军旅人生。
7月,红一师再次出击,徐向前下令长途奔袭40里杀敌不备,陈锡联在行军途中始终冲在前列,奋勇当先,直接抓了敌人一个书记官,还缴获了一支红色派克笔。
接连几场胜仗,让"小胖"陈锡联在师里打出了名气。
营长高汗楚在战后讲评时夸赞他:
"小胖人小志气大,打仗很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
小钢炮是当时红军公认的最厉害的武器,这个带着特殊荣誉的名字很快就在部队里叫开了,彰显着他的少年英勇。
天生将才战绩连连
辽县结缘之时,邓小平曾说:"你陈锡联能打仗,是个将才。"一语中的。
转入抗日战争阶段,陈锡联优秀的军事领导能力与作战水平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1937年10月,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山西战场的国民党先后放弃从雁门关到平型关的长城防线,退守到忻口一带布防。战线南移,使忻口会战成为决定山西战局的关键。
这时,刚刚抵达前线的第七六九团,深入敌后50余公里布防。
面对敌机倾泻如雨的炮火,当时的八路军副总指挥官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下令刘伯承尽快找到机场并将其摧毁。
于是为了获得机场的详细情况、周密部署作战计划,七六九团的团长陈锡联多次亲自带领三营营长赵崇德和几个连排干部进行详细侦察。
很快成功迅速锁定出机场的位置与机群数量,并在侦查中构建出一个完整周详的作战方案。
10月18日傍晚,由三营长赵崇德带十连向机场西北角运动,先消灭守卫机场的日军;紧接着,十一连直插敌人机场腹地,炸毁飞机;其他连队则作为预备队,并负责拦阻由阳明堡镇出来援助机场的日军。
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焚毁敌机24架,歼灭日军百余人,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辉煌战绩,取得该师出师抗日后的首战胜利,使日军在晋北战场一段时间内失去空中优势,严重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缓解了忻口前线中国军队的空中压力。
阳明堡之战使年仅22岁的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陈钢炮"的名号一战打响。
这场以行动迅速、计划周密、战果丰硕著称的重要战役成为当时海内外的新闻头版,该团作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的地位也由此奠定。
数次战役后,陈锡联已是刘邓大军中有勇有谋的一员悍将,深得刘邓赏识。
1938年神头岭之战,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山西境内取得大捷,神头岭转瞬之间成了日军的"断头岭"。
可是由于陈锡联所率的第七六九团在此战中给兄弟部队营造了战机却没能正面迎敌,陈锡联事后颇有微词,"抱怨"说:"光啃骨头,没有吃上肉!"
这话传到邓小平耳中,邓小平公开回话:
"陈锡联这门‘小钢炮’不会闲着,总有他开火的时候。下次让他吃肉,但啃骨头的劲头不能丢!"
很快,陈锡联担任迎敌主角的机会就来了。
神头岭之战后,日军猖狂依旧,沿邯长大道长驱突进,很快进占山西临汾。
邓小平、刘伯承决意设伏响堂铺公路南北,以陈锡联的第七六九团为主力先锋。
陈锡联领命后亲临一线指挥激战两小时,歼灭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毁敌汽车180辆。此役就是著名的"响堂铺之战"。
战后邓小平称赞他道:"陈锡联有吃肥肉的胃口,更有啃骨头的劲头!"
潜心学习谋勇全
陈锡联年少参军,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一名优秀的将领不仅需要过硬的军事素质,还需要足够的智谋学识。
在战斗中,他从战争中学习,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而战斗之余,他也依然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提高自己。
他经常拿着小木棍、小石子在地上写写画画,学习看报识字;会议之后,还会在本子上记录心得。
"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
一名记者曾对此有感而发,
"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繁荣滋长。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个。"
1943年,陈锡联得到了去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他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奔赴延安。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学校。
在党校中,他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学习,而他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会向自己的老战友们请教。
一次机会,陈锡联与自己的好友兼连襟陈赓一起当面去向毛主席请教。
陈锡联这是第一次能当面向毛主席请教毛主席著作中不好理解的地方,心中忐忑。陈赓却不是第一次,陈锡联才特意叫上他。
甫一见面,毛主席就十分热情地和他握手:"哦,你就是陈锡联,听说过你的名字。"还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活、学习情况。
陈锡联忐忑的心情安定下来,随即向毛主席请教了一些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深入交谈良久,陈锡联多年后还能复述出毛主席当时的回答。
"毛主席说:‘我毛泽东掌握了两条,一条是路线正确,一条是我有群众,群众拥护我。’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头脑里思索了好长时间。"
情深意笃重恩义
陈锡联在指挥战斗上胆大心细,在学习中用心刻苦,在在与人交往时则是出名的谨慎随和,人缘极好,相当服众。
在党内,有不少都是"一点就炸" 的暴脾气,而陈锡联除了在作战问题上偶有异议外,极少对其他事发表意见。
1930年,升任了班长的陈锡联在攻下河南省光山县城后,在街上遇见了老班长孙玉清。
战友相逢两人都很高兴,孙玉清从身上摸出几个铜板,招呼着陈锡联:"我当连长了,明天早上请你们吃点东西。"
第二天一早陈锡联带着一班的兄弟们和孙玉清碰头,凑了些钱买了几根油条和一碗鸡血汤,尝尝味道。
谁知这一顿饭却吃出了危机。
张国焘当时所实行的"肃反"政策,给这顿饭定性为反革命,身为班长的陈锡联成了他们这一班"吃喝委员会"的带头人,被抓了起来。
危急关头,军长徐向前来团里视察,得知了这件事,十分生气:"几个小孩子,家里穷,跑出来参加革命。肚子饿了,在一起吃点东西嘛,什么‘吃喝委员会’!抓了的,放掉!没有抓的,不许抓!"
陈锡联由此逃过一劫,而徐向前的救命之恩,他铭记一生。
1990年9月,徐向前病危,陈锡联匆忙赶到医院,在他病床前热泪盈眶:
"徐老总啊,战争年代你救了我一命,现在我真想救你一命啊!"
1976年10月,陈锡联与老战友李先念一同前往西山看望邓小平。
一路上陈锡联都心怀忐忑,自觉对老首长有愧。
直到见了面,邓小平迎着他们伸手来握,陈锡联顿知老首长没有生气,心下安定,却又更加觉得感动惭愧。
邓小平生气的时候断不会与他们握手,在曾经金戈戎马的战争年代,陈锡联深深记得治下极严的邓小平的习惯。
他握着邓小平的手,反复述说着自己心中的歉意,说在自己的一生中,感到最对不住他的,是在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时,没能站出来为他说哪怕一句话。
这件事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成为压在陈锡联心中的一块石头,如今终于有机会能亲口说出自己的愧疚。
而面对陈锡联的沉痛剖白,邓小平只是拍拍他的手,劝慰他道:"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所限,谁也没有办法,你当然也无能为力。"
如浮云掠眼般拨开陈锡联的心结,邓小平如同曾经与他开会时一般平静:有错误只要改正。
在不久之后陈锡联陷入军权谣言之中,不少老同志都因此对他带上"有色眼镜",邓小平却经常出言为他解围,说:"陈锡联没有野心。"
这份关爱与宽容,令陈锡联感念终身。
结语
1978年一号文件下达后,陈锡联接过三军指挥权,在工作中恪尽职守。
在他眼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为"生病"的叶剑英暂代职务,在军中的事务、大小决策,都会及时与叶剑英沟通后再做定夺。
甚至,陈锡联还多次主动向华国锋提出,希望由叶剑英继续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1977年3月,陈锡联"功成身退",将军委工作重新交给了叶剑英。
并于1980年响应邓小平号召,辞去一切中央领导职务,1982年当选中顾委常委。
在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他怀着深切的追思,写下《追念敬爱的老首长》一文。
1999年6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5岁。
陈锡联14岁随军打仗,先后跟过大将徐海东、李先念、许世友,后来更是成了刘邓大军的左膀右臂。
他完完全全是在一众优秀的共和国大将身边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将,响当当的"现代赵子龙"。难能可贵的是,他光明磊落、清廉正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毛主席、邓小平的用人眼光。
十数年金戈倥偬,一肩挑名将担当。
他的一生,从少年革命战士到威名远扬的一代名将,注定将永铭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