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笔名聊卿) 张学良亲属在张作霖家庙合影。 想不到乡间僻壤竟有这样一处显赫的建筑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世上百家之姓组合排列,繁衍构筑成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国旧时的传统,将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称为家庙。但不是每个家庭都建家庙。背井离乡,贩夫走卒,凡人俗子,皆无意此举。那缭绕的香火,是属于富贵显赫家族的。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曾有无数家庙拔地而筑。但斗转星移,时光飞逝,那对缝磨砖,雕梁画栋,又连同岁月烟尘一起,埋在了黑色的泥土里。有几许能闯出宗室家谱载入历史的典册呢? 然而,于1923年犁铧划开解冻的泥土时动工,1925年高粱红、大豆黄的收获季节竣工的张作霖家庙,当日曾彪炳一方,至今仍为世人所关注。 1986年梨花泛白的时节,张学良将军的堂弟张学文先生从巴西飞返故里祭扫,曾殷切希望能到黑山家庙拜谒。当时我曾纳闷,众多文章和资料记载,张氏家庙该是北镇县高山子镇赵家村,怎么在黑山又生一处?后来才弄明白,我和他都没错。 他说的是当年的县属,我呢?当然认定的是如今。遗憾的是,当我们陪同张学文先生按预定行程赶至黑山县城时,由于大雨滂沱,乡路翻浆,车辆受阻,张先生未能如愿以偿,我也错过了一睹张氏家庙的机会。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我终于又有机会来到黑山。致使张学文先生当日留下遗憾的翻浆土路,现今已修筑一新,旅行车飞转的车轮,在沙土路面发出悦耳的刷刷声响。为我做向导的县政协车副主席告诉我,他就出生在坐落着张氏家庙的赵家村。 从车主席的介绍中得知,张氏家庙式样依北京顺承王府而设计,风格各异的三个四合院套,泛蕴江南园林之特色。从东面进正门第一院落为祠堂,供奉张氏门中先远各代宗亲牌位。院里耸立两通汉白玉石碑,一为家庙碑文,一为张作霖生平及告诫家训。居中的院落青砖铺地,"斋庄忠正"金字匾额镶嵌正房客厅门楣。汉白玉石狮雄峙左右。室内水晶石镶面的大方桌熠熠发光。张作霖来家庙祭祖时,就留宿此处。 车主席告诉我,他当年在家庙西院辟成的学堂就读,捺不住好奇心,课间曾趁隙跳过墙头。他依稀记得东西配房置有名人书画,两厢屋壁装饰着汉白玉石和檀香木雕刻的三国志人物。还有一个院落为佣人和经营庙产的伙计们的居所。张家来此祭祀时,侍卫人员也住此院。 张氏家庙距黑山县城约六十里路,交谈中,旅行车已不知不觉地拐进乡路。车主席手向前一指:"那就是了。" 想不到乡间僻壤竟有这样一处显赫的建筑。原以为,这家庙由三个院落错落组合已够规模,出人意料,这组院落竟包容在城堡般的围墙里面。青砖围墙足有六米多高,南北长一百三十米,东西长一百米,不但砌有垛口,而且四角设有瓮圈形的双层炮台。尽管现今周围的农宅,已非昨日贫寒的房舍,但这围墙仍显得格外高大而气派。 因东门已封闭,旅行车引掣声响,止息在西门前。这原为宫廷式的门楼,和东门相对而建。门里笔直的沙石路贯通东西甬道。当年,此门在张作霖、张学良前来祭祀时方能开启,平素人们从两侧边门出入。 我们走进门里时,映入眼帘的是朝气蓬勃的场面。服装整洁而鲜艳的孩子们,正在修整院落,有的清除杂草,有的铺砌路砖,忙碌得个个脸庞泛着红润,使人油然想到了盛开的朵朵鲜花。原来这西院依然为小学校。绿树掩映的花墙后的校园里,时下人称"北京平"的幢幢教室,白顶红墙,窗明几净,里面摆放着整齐的桌椅。 眼前这景致,使我想到了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时出资兴办的东北大学、同泽中学、新民小学。他不曾想到,在张氏家庙里,还有一处如此欣欣向荣的小学校。 更出他意料的是这家庙的遭遇。"九一八"事变后,帅府来家庙的祭祀中断了,一个名叫四十万次郎的日本人霸占了这里。此人是"九一八"事变时来这里雇工种植水稻的。家庙被占后,庙内珍贵的器皿和文物,或为礼物打点奉送,或视私产运渡到日本。家庙古朴壮观的东西门均被堵塞,扒辟了南门。供奉香火的张氏祠堂做了仓库,客厅成了四十万次郎的亲眷内宅。西院呢,虽说留给哺乳张学良将军的奶母居住,可同住的还有雇工,余下住房为马匹农具所占用。 此时,张学良将军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尽管统领千军万马,可他父帅千里迢迢从顺承王府运到家庙的汉白玉石狮,却被放置到市里公园门前,成为满洲国新政的点缀。张氏祠堂院门外高耸的旗杆风磨铜端顶,也连同父帅陵寝元帅林宝顶中的风磨铜饰物一起,成为大东亚战争制造军火的材料。张氏家庙、元帅林,分别出自父子两代人之手,但其命运却同为一个异族主宰。 张学良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副司令。1930年10月9日,张学良在辽宁省政府大礼堂就任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一时间,张学良声名鹤起,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八·一五"光复后,这里又遭厄运,房屋木料被扒走,树林被砍倒运出,这是冥居九泉的张作霖和幽居台湾的张学良将军始料不及的。 我在洁净平整的院落中徜徉,张氏家庙沧桑变故的画面在眼前交相错落。在祠堂后,我突然发现,一对传说中颇能负重的,被挪移原位,翘着尾巴,背负的石碑躺倒在地,碎为四段。细查,每段大约相等,足有二尺长。看得出来,那一尺多厚的汉白玉石碑,被裁截成如此模样,是耗费过一番心思的。果然,据说是在史无前例的岁月里,有人要把折断的封建,作为房宅的风水奠基下去。这该是多么别出心裁?推倒而破坏后,再将推倒和破坏的加以信奉,人们竟如此活生生地戏弄过自己。 断碑上有清晰但无法连缀的碑文,我顿生疑惑,觉得应该还有数段才是。抬眼搜寻,果然在北墙根下,又见整齐摆放的几截。疾步奔去,庆幸它们尚可接复为完整的一体。张学文1986年从巴西飞返准备谒拜故里时,断碑的下落尚无从查访,今日如愿收齐存放。因此称之庆幸不算为过。 我与车主席相互搀扶,沿炮台残缺的砖阶登上围墙。齐胸高的垛口下,可容二人并行甬道,贯通四角设立的双层炮台。得以想见当年建筑时益于军事的构想。 步出张氏家庙,我选取角度,准备以围墙为背景摄影留念时,背着小太阳牌书包放学路过的孩子们,很明事理地停下脚步,惟恐搅扰了画面。他们,还有许多乡里的人们,热情地介绍着自己所知的这里的过去,仿佛在夸耀自己的家珍。那神态,那语气,和今天的气氛很谐调,和这里往昔的画面又不谐调。 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殷俗情愿。张作霖怀此心际,1923年辽河水解冻,家庙破土动工时,从奉天专程来此,亲手奠基并予指点与规划。此时他已被推举为东三省总司令兼奉天省省长,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但他没有兴师动众,仅在家庙基地后边的五间草房处暂栖一宿。第三年春日,他又曾来此。此时,祠堂与客厅已竣工。为表示对乡亲父老的感念,他接待了造访的左右各屯乡老,并嘱卫士赏给每人一圆奉票。这里寄有他脉脉的乡情,还含有他脉脉的亲情。他的性情刚烈的原配赵夫人,就是这里的人氏。从张作霖在赵家庙组织"保险队"起,经中安堡、八角台、新民府、郑家屯、奉天、洮南府、再至奉天,赵夫人一直跟随左右,为其排忧解难。张作霖的拜把兄弟,人称汤二虎的汤玉麟曾说:"嫂子贤德,多少大事多亏了老嫂子啊!"所以,张作霖择此筑建了家庙。 家庙落成后的第二年,张学良将军虽然还未承接父印,却承接了父帅的乡情和情。收粮屯仓的秋后,他从奉天乘火车,在距赵家村三里的田家窝铺站下车来到这里,一为谒拜家庙,祭祀宗亲,二是探访奶母赵老太太,以示不忘哺育之恩。他也像父帅一样,没有惊动地方和乡邻,即日便返归了。 赵家村人记忆里例行的祭祀,除赵夫人来过外,均由帅府的代表操行。赵家村期盼能再睹张作霖和张学良将军的风采,可是终未如愿。家庙落成后的第三个年头,即1928年,张作霖遇炸身亡。张学良将军呢?承接父印,东北易帜后,行营设在北京顺承王府,公务在身,无暇顾返;而后,因"九一八"事变,有家不得归; 再往后,为了收复"九一八"事变后被占的土地,其中包括祖坟和这家庙,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南京受审,没了自由;现今,他从幽居的台北,已赴美国定居。 岁月烟尘已使之年迈苍苍……他该记得这家庙,记得拓留在这里的乡情和亲情。 1995年4月,张学良决定长期移民美国后,入住夏威夷希尔顿公寓。 附录:作者简介 赵 杰(笔名聊卿)1948年10月生。曾任抚顺市文化局副局长兼《故事报》总编。任辽宁省政府参事、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主持征集、编辑、出版了数十部有关张学良和"九一八"方面的政协文史资料。与张学良国内外家属时有往来,两次采访过张学良,并率团赴夏威夷为张学良百岁祝寿。著有长篇历史纪实《张学良去台之后》、《张学良多彩人生》、《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纪录》、《张学良——毁誉由人》、《张学良》、《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十八集电视纪实文献片《张学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