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古道黄鹿冲段和乐善亭--广东韶关乐昌坪石镇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12月23日写于2020年2月20日 2019年6月4日上午,我和毛建炉在坪石镇天堂新(辛)田村游玩后,看时间还早,就直接来到了皈塘大岭下村,返回时才下午4点钟。想到上次在广州老乡聚餐时,听乡友吴锦田说:他们村后也有条古道,而且据老人说原来有三座亭,一座在黄鹿冲与鲤鱼石两村相对的白沙河旁,六十年代修皈塘的公路时毁掉的,一座在原村子(旧黄鹿冲村)的山头上特毁掉了,现只剩京广铁路旁乐善亭的残垣断壁了。乐善亭在旧时非常热闹,还建有给过往路人休息的房间和大联铺,旁边还有喂马的马槽,那些马槽及行人休息的大联铺已倒了,不见了就剩下亭的四周围墙了。 6月4日下午,来到黄鹿冲村路口,我就马上打电话给吴锦田,他告诉他弟弟吴细田,说我去找他,也把我的电话号码给他。于是我们联系上了,吴细田在村等我们。 这里是Y733乡道坪石镇到皈塘的公路,左前方前几米地方在公路中间是湘粤古道上的旧凉亭,现已毁。这上坡这公路是进新黄鹿冲村的,走约300-400米接到了新黄鹿冲村。 Y733乡道和新黄鹿冲村村口,右边的旧房是不是福建茗茶不得而知,地图上有这个点。这旧房旁边,古道就是往这里上山到旧黄鹿冲村。我后来见到吴细田他说的,他们新黄鹿冲村的人以前都是在旧黄鹿冲村住的,湘粤古道从村里穿过,后来皈塘、里石、京口村人去老坪石就把路拉直,近了许多,这样时间久了。他们旧村这里就很少人走了,加上村里吃水用水又要到山下水井来挑,久而久之路旧村就有点荒凉了,于是,经过村里人商量,大家都搬到现在的地方来,村名不改,就叫"新黄鹿冲"。因时间关系加上路很荒,旧黄鹿冲我就没去。 还没进新黄鹿冲村,我先到湘粤古道白沙河边岸的渡口,右前方前几米地方在公路中间是湘粤古道上的旧凉亭,现已毁。最右边上坡这公路是进新黄鹿冲村的,走约300-400米接到了新黄鹿冲村。左边这小路是下河边古渡口。过白沙和就到老坪石。 Y733乡道下河边古渡口的路。 湘粤古道古码头。 湘粤古道古码头白沙河对面河岸的渡口,因现在很少人这,已看不到对面的古码头了。 对面往老坪石、神头岭、岭背村、白竹村、龙里村、雷打石村。在雷打石三叉路口左往长岗岭山顶; 在雷打石三叉路口右往三拱桥、仁里、清水江、罗家灌、五里亭、宜章。 宜章,红桥,清水村,五里亭(现在没有亭子了),尧波井,留军洞,贺家巷,奶子冈,盐石脚,黄泥塘,分水村,卖饺坪,斋公山,樟桥村。 湘粤古道黄鹿冲段往北走:水牛湾,新黄鹿冲,冷水井,新岩下,里石、京口、鸭婆岩,早禾田,白石渡,八里排,小溪,新铺上,唐家铺上,雷公水,周家湾,太平里,饶家,水口庙,樟桥村 两条古道在樟桥村汇合又往湖南郴州方向,折岭下,折岭头,清明塘,腊园铺,泥鳅窝,两路司,栗树下,洪水井,石门口,枧石塘村,军营头,良田镇 … 在长岗岭山顶三叉路口右往武阳司、梅花、云岩、乳源等地,在长岗岭山顶三叉路口左下山到蛤蟆石村、观音桥、普济亭、三星坪、过武江、经灵石坝古道、河丰管阜、梅花、乳源。 鲤鱼石在白沙河旁。 这里就是新黄鹿冲村,这路是后来皈塘、京口、里石等村开的路也是古道。(前面是进来的路口)。 往这里走,这路是后来皈塘、京口、里石等村开的路也是古道。一直走到山顶三叉路口这后来的开的路才止。 反拍,新黄鹿冲村。 古道。 左边这路是后来皈塘、京口、里石等村开的路也是古道,我们往这里上山,右边进几米就是古井,古井现在还在用。 这路是后来皈塘、京口、里石等村开的路也是古道。 吴细田带我上山。左边就是他的果场。有好多杨梅树,现在正红,我叫毛建炉在这里摘杨梅,我就跟着吴细田上山。这路是后来皈塘、京口、里石等村开的路也是古道。 吴细田 这里是三叉路口前面几米,右边是我们上来的路(反拍),从这里下山,经新黄鹿冲村、Y733乡道下河边过古渡口到老坪石。 左边黄豆地边就是湘粤古道,沿地边走到最前面就进入毛草里,走几百米就到了旧黄鹿冲村、Y733乡道下河边过古渡口到老坪石。 反拍,这里才是三叉路口。路已荒。 先有黄豆地那里三叉路口到这里100多米,前面松树右边往下白沙村、 坪石镇(水牛湾镇政府所在地)。左边继续走。 往下白沙村、 坪石镇(水牛湾镇政府所在地)。 最前面那个石头山就是坪石镇金鸡岭。 "湘粤古道"实际就是那条连接湖南与广东二省的骡马古道。这条古道,南起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水牛湾(镇政府所在地),北至湖南省郴州市的裕后街。所经线路:水牛湾(坪石镇镇政府所在地),白石渡,太平里,折岭下,在樟桥村汇入宜章到到郴州市的裕后街。 另一条南起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水牛湾镇政府所在地),经老平石、神头岭、白竹、三拱桥、清水江、罗家灌、五里亭、宜章、樟桥村就汇合后到郴州市的裕后街。 也是从其中湖南境内部分南起宜章县南关街三星桥,也称"九十里大道"和"骡马古道"。 将军剑(指路牌)。 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到来,人们对这条"骡马古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一缕阳光,抚摸着青石板上密密麻麻的蹄印,风雨时常光顾古道边的树木花草。数百间的百年商铺、客栈,倦怠的立在街边路旁,似乎唤醒了人们浅浅的记忆。骡马古道,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其实原本并没有湘粤古道,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为巩固南部疆域,发"罪人"五十万戌守五岭(道),其中人数为十五万的一支分队从现在湘粤古道的位置由湖南开往广东。修筑郴宜九十里驰道,北端起点即在现郴州裕后街南关上。 骡马古道旁地里的西瓜。 东汉建武十五年,桂阳郡(今郴州)太守卫飒征集郡民,将九十里驰道延伸修筑至岭南,总里程五百余里,并沿途置邮驿,路宽两至三米,路面为青石板,形成古代中原通往岭南沿海的交通要道。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卫飒任桂阳(郡治在今郴州)太守,他花大力气不仅改造了郴州到宜章的九十里大道,还改造了直通粤北的陆路通道。 在道上增修亭馆,供往来行人食宿;建立了邮驿,方便官书传递。《万历郴州志》记载:"飒凿山通道,垂利世世……"。 从地图上看,这条大路所在,正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即五岭。 当时货物运输全赖人工肩挑或骡马驮运,年复一年,踏出蹄迹,每个深度一样,排列有序,形成古道奇观。 到清道光年,鸦片战争爆发,海禁大开,粤盐、广货及舶来品沿驰道北上,在郴城裕后街进行水陆转运。 同时,湘南农副土特产亦在此集散,来往于驰道骡马日以千计,挑夫不下万人,郴江码头出入商船日达三、四十艘,云集于此。 沿河一带,盐行、粮行、油行、土产行林立,旅舍客栈达百余家,其时"商贾云集、货物辐辏、颇及一时之盛",极大地带动郴州古城向南沿河发展。 古时候人们在湖南挑一担米去广东,再从广东挑一担盐回湖南。 "骡马古道"上常常会出现来来往往的挑夫身影。驿站、茶亭里有,古井、古树、古桥边也有。 驿站、茶亭里的茶壶、茶杯有挑夫们的手印,古井里荡漾着挑夫昔日的汗珠,树木花草挂满了号子与吆喝。 因货物全赖人工肩挑或骡马驮运,骡马背负重荷,终年如一,年年依旧,故桥面、路面形成骡迹,蹄印深达两三公分,以沟旁、坡前数目较多。 从宜章到郴州九十里路,有一首《九十里大道歌》:"一十里慢步悠悠到尧坡,二十里分水河边看风波,三十里折岭陡壁高万丈,四十里两路司口岔平和,五十里良田关卡完官饷,六十里万岁桥上封八角,七十里登临韩公走马岭,八十里细看屋角对庙角,九十里南关上头抬头望,郴州城房屋堆起像蜂窝。"湘粤秦俑骡马古道,风雨沧桑两千年,是连通中原与南岭一带的交通要道,也是现存历史最久远的"沧桑古道"。 前面最远处大山中间就是下牛栏村、上牛栏村、冷水井。 前面是京广铁路。 湘粤古道黄鹿冲段往北走:水牛湾,新黄鹿冲,牛栏村、上牛栏村、冷水井,新岩下,里石、京口、鸭婆岩,早禾田,白石渡,八里排,小溪,新铺上,唐家铺上,雷公水,周家湾,太平里,饶家,水口庙,樟桥村 两条古道在樟桥村汇合又往湖南郴州方向,折岭下,折岭头,清明塘,腊园铺,泥鳅窝,两路司,栗树下,洪水井,石门口,枧石塘村,军营头,良田镇 … 左前方那就是乐善亭。 近百里的古道,见证了前辈生存的艰辛。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你家哥哥真可怜,起早贪黑去挑盐。一根扁担两箩筐,翻山越岭冇得闲。走了好多冤枉路,逗了好多老板嫌。呷了好多糙米饭,睡了好多屋角檐。辛辛苦苦日跟日,风风雨雨年复年。扁担当得摇钱树,盐箩当得早禾田。"歌谣中蕴含着郴州湘粤古道上有着挑夫的血汗,有着骡马的脚印。 还有一些反映挑夫生活的歌谣如:"宜章县城东长街,找个饭馆打平伙(打平伙:聚在一起吃饭喝酒)。丹霞迷眼五里冲,一天辛苦浑不觉。人货齐聚水牛湾(水牛湾:现在的坪石镇街上),各找东家早交割。赚得铜钱两三吊,扯段花布哄老婆。"这些脍炙人口的民谣,同时也为郴州湘粤古道注入了鲜活的灵魂。 骡马古道全长九十里,号称古代的京珠高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始置郴县。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巩固南部疆域,修筑郴宜九十里驰道,北端起点即在今天裕后街南关上,止于广东境内的坪石,成为历朝邮驿、商道,是湘南农副土特长等的集散地。 "五峰如盖色苍苍,隔断蛮陬与瘴乡。才见山中冬有雪,郴人预说岁丰穰。"这首古民谣真实写照了骡马古道的繁忙。 坪石镇(水牛湾镇政府所在地)方向。 这条古道是全部是石板路,石板上密布着小洞,这些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小洞被人们戏称为" 洞眼疙瘩",这些小洞其实就是骡马踩出的脚印。这条湘南、粤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经过卫飒的大规模改造后基本定型,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促进当地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 古代坐船南下至广东最远只能到达郴州,便要换走陆路经由湘粤古道继续南下。 同样,从广东坐船北上也只能到达老坪石和湘粤古道的南端宜章。古道其实并不罕见,但罕见的是有这么多的骡马脚印,它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直接见证,而且,它也是湖南省和广东省现存古驿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古道。 吴细田告诉我说,这两公里的骡马古道和乐善亭的地名称亭子岭,是乐昌市坪石镇金鸡村委管辖区域。我们村前这条古道前人传下来叫郴州大道,当地人到郴州赶圩都是行走这条路。八十年代初期京广复线开通,北上皈塘段和南走麻子坪到老坪石段也荒芜损毁了。只有我们村前到乐善亭这两公里左右的古道保留着,乐善亭虽然顶部有些损坏,四墙完好,希望政府和建议金鸡村委会动员村民集资修复。并期望这两公里石板古道和乐善亭申报为乐昌市历史文物保护。 谚语云:"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说到"马到郴州死。"从这条骡马古道青石板上负重的蹄窝就可以看到,曾有多少匹马累死在这条道上,我们不得而知。意思是说,五岭南北都有水路,唯独被五岭截断改道流入大海。 古代坐船南下至广东最远只能到达郴州,便要换走陆路经由湘粤古道继续南下;同样,从广东坐船北上也只能到达湘粤古道的老坪石和南端宜章。因此,人和马成了这条古道上般运的重要工具。 骡马的嘶叫、小贩的吆喝,南下北上的商贾、贩夫走卒,在这里,都找到过暂时的归属。刻满蹄印的青石板,青石板上刻满千百年来旧的故事,多少人还能够看到它的真实面容。自唐代"牛李党争"之始,这条古道又是重要的贬谪之路。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曾经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一些墨宝。 悠长的那条"骡马古道",哦!不,是湘粤古道,这是一条不平凡的古道。它饱经了岁月的沧桑,除了留下一些名人的足迹和墨宝之外,更多的是印记着许许多多平民百姓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辛勤劳作的故事。这条承载了两千多年南北文明交流的湘粤古道,总能够在时光中沉淀出灵气。它串起了历史的沧桑厚重,与湘南风物的温润之美。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古道的历史变迁也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古道旁的古村、古树、古桥也见证了许许多多平民百姓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骡马古道又称盐铁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称驿道、峤道,是朝廷修筑的官道。特别是骑田岭古道,由于骡马长年累月的践踏,古道的石板上留下了许多深深的蹄印,因此又俗称"骡迹路"。 来的时候因要赶时间,就没摘古道边的杨梅。湘粤古道黄鹿冲距乐善亭100米处有好多棵野生的杨梅树,树上结了好多杨梅,刚好完成了"任务"返回走就摘杨梅吃。野生的杨梅树,杨梅好甜。 下面是新黄鹿冲村吴细田古道旁的农场,离新黄鹿冲村10几米远。农场里他种了好多杨梅,这些"土"杨梅好吃。 你看吴细田老乡笑的多甜。今天非常感谢他带路,辛苦了。 吴细田老乡的农场。 沿古道返回。 下山后来到新黄鹿冲村这位大哥家喝茶再回,非常感谢大哥和大嫂。 湘粤古道黄鹿冲这古道去宜章白石渡再到郴州的,比绕宜章去郴州近很多。 线路:京广线坐火车到广东韶关乐昌坪石镇坪石火车站下车,京珠高速在坪石出口下高速,广乐高速在梅花北或坪石西下高速。到坪石镇就往去老坪石走,到桥富饭店、白沙桥后也就是坪北小学对面,往Y733乡道皈塘的路走。经下白沙、白沙、黄鹿冲就到了新黄鹿冲村,在村中问谁都知道乐善亭在那。从坪石到黄鹿冲村大约3-4公里。在新黄鹿冲正对京广铁路的地方,没有公路去,走新黄鹿冲进去会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