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单位就有一个这样的小领导,反正谁家办事他都不去,他自个儿也不办酒席,和同事无没有丝毫的人情来往,别人背地说他"抠门",他也无所谓。他退休时,大伙也没凑份子啥的,他也没觉得不好意思或者难过啥的。其实我挺佩服这样的,有个性,无牵无挂,自己少了很多牵绊,挺好的。 而我自己以前在单位,因为岗位的原因,这或那的各种人情大把撒钱出去,没办法,身在特殊岗位,拉不下面子,应该说平白无故给了很多份子钱。 而三年前自己内退了,有很多老同事都断了往来,自己家也没办啥事,孩子考大学没办酒,考上研究生也没办酒,只能等孩子结婚了。可那会,很多同事都不联系了,也不知道还能收得回送出去的人情不? 估计有些人可能都忘了,反正我自己是忘了送出去多少,给哪些人送了人情,也没记个账啥的,整个就是一笔糊涂账,哎!就当自己打牌输了呗!这样想想,心理也就舒服多了。 不过,中国人本来就是讲究个你来我往的,人情送过去,人情送回来,才能牵扯彼此的感情来。 反正遵守一个原则吧,宁愿别人欠我的,也不愿意欠别人家的。 "人到中年,有些份子钱,能不给就别给,别做冤大头。"我觉得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在的"份子钱"已经变味了。 我来分享一个身边的真人真事,我们公司有一位姓张的同事,参加工作好多年了,平常为人处世比较孤僻,很多人情往来的事他都不太爱参加。 可是就在他退休前两年的时候,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但积极参加同事们的人情往来,还经常和公司的其他不认识的同事聊天。 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原因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难道是快退休了,性情也变了? 可没过多久我们就知道了原因,因为我们都收到了老张送来的请柬,原来他儿子要结婚了。 更夸张的是老张的请柬面非常的广,全公司大部分人都收到了请柬,还有好多人老张都叫不上名字,还是查考勤表才知道的。 好多收到请柬的同事都犯了难,去吧,自己和老张没有太多人情往来。不去吧,见了面又不好说话。 但是我们部门的几位年轻人就决定不参加,他们给出了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自己平常和老张没有太多交往,以后也不会有太多交往,觉得没有必要随大流去参加这种社交活动。 第二,自己的孩子还小,很长时间内自己没有人情往来,老张和自己的年龄相差太大,没有必要只是为了以后不尴尬而随份子。 第三,老张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以后更没有太多交集,不去也省的大家都麻烦。 就这样,老张儿子结婚那天只有部分领导和老同事参加,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去参加活动。 不过现在看来他们还是比较理性的,因为老张在退休后确实有很多人情往来没有参加。 在原先能随份子钱的也只有"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而现在份子钱却变了味,甚至延伸出了很多名目。例如: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上学、搬家,看病号等等,全都要随份子钱。 并且现在的份子钱也都水涨船高,最少300起步,如果一个家庭一个月碰上好几个人情往来,有的时候甚至会入不敷出。 同时这些份子钱还有一大部分都浪费在饭店里,这无论对随份子的人还是收份子的人都是一种浪费。 所以,随着现在生活里各种名目的"份子钱"越来越多,对与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能不随份子就不要随,节省下开支改善家庭生活不更好吗? 这就是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如果大家喜欢记得关注和转发。 爸爸20年没有摆酒,嫁我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竟然"倒户"了,别人劝他上门去收帐,他却这样说。 早些年为了送我和哥哥读书,爸爸在邻镇开了一家面条加工厂,小有规模。做生意嘛,图个热闹有人气,为了广结善缘,周边凡是有人家办红白喜事,听到鞭炮声,爸爸都会前去捧场。 一来二往的,乡邻们都认识了他这个老实厚道的"邻镇人"。他们要买面条大米粮油的都会到老爸店里来。当然,每逢家里有喜事,也会递根烟,顺便邀请我爸:"过两天咱家老人过寿,邀请你去喝杯酒啊!" "好好好,一定到!"就这样,老爸做生意期间,啥钱没存到,全都用在了送人情上面。 后面老爸因长期全身心的扑在工作上,没有按时吃饭,饱一餐饿一餐的,导致胃大出血,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出院后因身体吃不消就把厂子转让了,回到家里来做点小生意。 我爸妈都是本分老实的人,他们20年没有摆酒,我家还是90年代建新房摆了一次酒。人情往来,只有往,没有来,不是万贯家财,受不住啊! 眼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建房,结婚,生子,考学,做寿,二胎,送老……一轮接着一轮的摆酒,甚至有些家庭一年摆几次酒。尽管囊中羞涩,内心苦不堪言,爸妈也是咬牙坚持,打肿脸充胖子。 姑姑姑父他们都看不下去了,怂恿爸妈:"给娘(我的奶奶)做个寿啊,或者孩子考学摆个酒。" 爸妈总是推三阻四,"不了,不了,两个孩子成家也快了,孩子婚嫁(正事)再摆,免得落人闲话。"不想被人说成是借着由头摆酒,只好让自己的钱包吃亏。 2013年,我先哥哥一步成家,这也是20年后我们家再一次摆酒。本以为这次可以一次性收回曾经送出去的那些人情,可3天后我回娘家时,老爸拿出婚礼账本,翻看着人情簿,脸色有些一言难尽。 询问老爸后得知,亲朋回送的礼金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别人回多了,(因为现在的人情钱比以前送的人情多了。以前是100起步,现在都是200,很多人觉得100也拿不出手,便多加了100)。 老爸把这些多出来的人情都用红笔圈了起来,然后另外记录在了一个本子上。他还郑重其事地说:"这些钱都是要还的,大家都是乡邻,挣钱不容易,不能赚别人的份子钱,这个本子要交给你妈妈保管好。" 而另一种情况就让人有些寒心了。以前爸爸做生意时送的那些人情钱,有一些人没有来。他们没来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倒户"了。 在这里解释一下倒户的意思,一种是已经过世的人;另一种是儿子成家了,家里的人情往来交给了儿子儿媳,两位老人不再参与,宣告"倒户"。而我爸遇到的两种情况都有。 最让人气愤的是,有一户人家以前来来回回摆了十几次酒,而我爸爸每次都去送祝贺了,可我爸嫁女,他们两口子(60岁左右,身体健康,家境富裕)没来,三个儿子成家了,也都没有来,也没有托别人送来礼金。 当时,奶奶和妈妈还有邻居家叔伯婶子都怂恿爸爸上门去问问,对方是什么意思?就算以前爸爸是100,100的送,他们家按摆酒10次算,那也是1000啊,何况后面他三个儿子结婚生子生二胎,离婚又再婚生子的,爸爸都是200,200的送。 轮到我们家摆酒,竟然拿"3个儿子都成家了,他们俩老"倒户"了"当借口,就一分钱不来了?这也太欺负人了!看我爸妈人老实,捡着软柿子可劲儿捏吧? "那些过世的人咱不提了,可这户人家必须去问问,他们家不差钱的。""对,必须上门去问,他不仁,别怪我们不义。""人情往来,哪有收了钱不回礼的?去问。"大家都为老爸抱不平。 可老爸顿了顿说:"算了,上门去问挺尴尬的,大家住着不过一里路,说对方不知道咱家办喜事吧,这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也不太可能听不到。没来,总有他们的道理。大家同住一个村,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因这点人情钱闹起意见可不好。" 大家都说爸爸这人就是平时太好说话了,所以被欺负。 可爸爸叹了口气说:"这人情钱哪有算的那么清楚的?有些人摆酒勤,有些人摆酒少,总有人要"吃亏",摆酒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亲朋之间聚一聚,大家一起热闹热闹。这次主要也是怪我自己这么多年没摆酒,年代久远,可能很多人账本都不在了,忘了吧。" 既然爸爸都这样说了,大家也不好再说什么。本以为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可几天后老爸给我打电话说,这户人家两夫妻登门来道歉了,并补上了欠爸爸的人情钱。 原来,我出嫁的那段时间,他们俩老跟着大儿子一家去外地旅游了,二儿子一家在县城居住,小儿子一家在省城居住,家里根本没人。当时他们确实在外面玩着,忘记了吃酒席的事。 后来他们回家后,我婶子(她很喜欢家长里短的到处说道)像个大喇叭一样,把这事在村里传开了,他们俩老才想起这个事。 面对对方的登门道歉,老爸倒还不好意思了,"没事,没事,大家以后多来往,再说了,我们现在都上年纪了,记忆力可比不得2,30岁的时候了,哪有不忘事的?对吧?" 妈妈还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留他们二老吃饭。饭桌上大家把误会解释清楚后,大家都心无嫌隙了。 一场误会终于消除,这也让老爸又开始在我们面前"嘚瑟","看吧,哪有人会故意不回礼的,礼尚往来,亲朋有事邀请了就一定要到,不然以后都不来往,就没亲戚朋友,真成孤家寡人了。" 老妈却"打击"他:"跟着你累了这么多年,一分钱没存到,都被你拿去送人情了,你啊,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爸爸却笑了笑说:"你看现在咱家老娘身体好(90岁),俩孩子有出息,你和我也没有为过生活的难,我虽然做生意没赚到钱,但交了不少的朋友,咱们日子过得好,平日里少不了这些亲朋好友的帮助嘛。" 听完老爸的一番话,老妈也是频频点头,认可了老爸的好人缘。 所以就题主所问:"人到中年,有些份子钱,能不给就不给,别当冤大头。"你怎么看? 我觉得: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社交美德,凡是收到了本人邀请,我一定会送上祝贺,即使本人因事不能到现场,也会"礼到。"有来有往,才能延续情谊。在这一点上,坚持"宁叫天下人负我,不叫我负天下人"的原则。 如果对方没有当面邀请,而是从朋友口中得知,则按亲疏远近的情况来对待,如果关系还不错,以后会见面,会有来往,我会送上贺礼。 但如果是关系一般,以后交集会很少,或者完全不会有交集的人,(比如:别个部门不熟悉的同事;距离很远,久未联系的同学或者是仅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的朋友)我会酌情处理。 人情钱因为各种原因是不可能计算的很清楚的,想要不欠别人的人情,一定要保管好账本,还了帐的,还欠帐的,欠多少,都要记录好,不要稀里糊涂地对待人情帐。在与亲朋的来往上,要想不被人说道,首先要做到自己不欠别人的人情钱。在别人摆酒时,第一时间还上。 这里有个建议:那些上了年纪,手头的人情往来转交给儿子儿媳的老人,应该把还欠的账也一并用账本的形式告知儿子儿媳们,让他们帮忙还人情,而不是宣告"倒户",吞了这笔人情钱。这样的做法是让人不齿的。 参加了同事或者以后来往甚少的朋友的酒宴,而自己又没有摆酒,及时收回礼金的情况下,也不能太斤斤计较。就当是自己花点钱去吃了一顿大餐嘛。人情社会,多来往才会结识更多的朋友,多条朋友多条路。 当然,收了礼金的人一定不要因为辞职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忘记了这份人情,如果有心还,现在网络社会,还礼方式很多很方便。除非你不想还了。 现在的人素质都高,那种屡次摆酒,肆意敛财,收礼不还礼的人还是很少,屈指可数的。 有句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金也是为了延续情谊,广结善缘,而且,吃亏是福嘛! 我是@兔小妞的心灵札记,一个用心记录的人。您是如何看待"人到中年,有些份子钱能不送就不送,别当冤大头"这个问题的呢?欢迎评论分享!感谢 怎么能说这样的话?俗话说:"千赖万赖人情不赖,赖了人情难做人。"难道你一个中年人,年富力强正在人生的最佳年龄就不想做人啦? 我今年八十虚龄了,我也只有两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出嫁时办酒只办了几个主亲好友,一般的亲戚都没惊动。大外孙女出嫁因为女婿是干部一桌酒也没办,因为我要给外孙女婿的六万元见面礼他坚持不收,我就用来办了十几桌回门酒,当时只收了自己兄弟姐妹和六家最好的同学和干儿女的礼。其他所有人家的礼金全不收。我们家几代生孩子从不办满月酒不收礼。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农村,而几十年下来那些老亲和朋友的婚丧喜庆,养小孩造房子看病人付出的礼金無法计算。最近的单丧亊折果已八家,还有看病人的好几次。 我们一家就是七六年时老婆生病亲朋好友和同生产队的 都来看望的,除此以外無人因病而破费人家的。 总之为人在世做人难,题主想人到中年就想"赖人情"我看是不近人情的,望好好考虑考虑。 赞同这种说法。30余年来,送的份子钱不少于10万块钱,至少有6万块份子钱没收回来,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傻B,后悔不已。 刚参加工作时,虽然收入低,但十分爱面子,同事、同学、朋友大小事情,有请必到。一般关系送份子钱50元,关系好的送100元,送了份子钱外,所剩无几,十足的月光族。 89年1月,我结婚时,请同事、同学和朋友吃婚宴,绝大部分人送30元,少数几个送了50元,没一个人送100元,还有个别人不参加也不给份子钱,我不要求他们多送,但至少应该原价回礼,我觉得亏大了,郁闷死了。 到了中年,我成了单位的中层,上级家的红白喜事,必须送厚礼表心意,否则日子不好过。送出去的礼钱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因为我家遇到红白喜事,不好意思让他们破费,即使厚着脸皮请他们,他们也不会来,美其名曰,有规定,严禁吃请。 到了中年,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人情往来也涨价了,同事、朋友和同学遇到红白喜事,照样有请必到,一般关系送份子钱600,关系好的送1000。初步估算了一下,近10年时间,我至少送了7万份子钱,有的人年年请,个别人一年内请多次。 2020年,我嫁女儿,凡是我送了份子钱的朋友、同学和同事,我一一打电话发短信通知他们,希望能回收部分送出去的份子钱,没想到有几个人说身体欠安来不了,有几个说在外省、外国带孙子无法脱身,有几个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我觉得人不到份子钱到,可以接受,人不到份子钱也不到,心寒至极。 我觉得做了三十多年冤大头。如今活明白了,除了来往密切的铁杆朋友、同事和同学有请必到外,其他人任何事情绝不搭理。所以人到中年,有些份子钱,能不送坚决不送,别再做冤大头了。 粮农二代,一家之言,不喜勿喷,谢谢! 那按我们这儿的土话,就可能获得一称号:庄户刁!(笑) 这个意思就是你光想别人的,占别人便宜,不想吃亏。 其实人啊不应该斤斤计较,我付出的份子(来往)一定要保证收回来,那岂不活的太累了? 特别是在职场上的人,如果太算计、太不入大流,光计较钱的得失,你很可能融入不到群体之中。 我当年参加工作、特别是在机关工作时,一些老师傅儿娶女嫁请了咱,明知过几年他们一退休,我儿子结婚还早着来,但能装不懂不拿礼?这样收不回来的礼真拿了不少,但收获了友情,心里敝亮; 我曾在两个百多人的部门当领导,下属有喜事来安咱壮个门面,你能置之不理?特别是有人亲属去世,咱代表单位去探望抚慰,你能仅送个花圈而不上个礼?说实话这样的事我拿了不少礼,但心安。 所以答题主,处世为人是门技术活,不能光算计,这个"冤大头"该当还要当。 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不是亲戚关系,就不会有长期的联系,所以这种往来会中断的,我就曾经做过几次冤大头。那些年,教育书记喜事不断,请帖频繁。当你回请他的时候,他却没到。 书记是本地人,同在一个地方,他做了领导还是平易近人,对老师们还是非常热情,见面就打招呼。 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的时候,要不发请帖,要不当面请你。大家都这么想,同是一个地方的人,到他家热闹热闹,互相抬举,挣个面子。我们当地有一句私俗语,叫做人抬人高,意思就是家中过喜事需要大家来捧场,显得热闹,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家有什么喜事他也会来的。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就会互相走动,只要谁家有红白喜事都去凑热闹。 也有些人想巴结这位书记,自己主动的去送礼金,那时候大家的份子钱都是一百元,他却要送两百元三百元。 我记得前后一共给他送过三次份子钱,一次是他家老人去世了,应该去悼念。 第二次他孩子结婚应该去恭喜一下送上祝福。 第三次他家有了孙子也同样去了。 当我家孩子结婚的时候,这是我家的大喜事啊!亲戚朋友广发喜帖,每位有来往的同事朋友都发了信息。 这位书记当时已不在学校工作,调往其他部门去了,由于我们以前同过事,有他的电话号码,是我亲自给他打的 ,热情的邀请他来玩,我并且强调,选的是礼拜天,大家都休息的日子,目的就是让大家都来热闹热闹。 他当时也回复了的:好!知道了,我来恭贺。 等我家喜事过完,清点礼金名册的时候,独独没有这位书记的名字,孩子结婚当天人客比较多,事情比较忙,也没有注意谁到谁没到。 因为是本地人,有经常有碰面的时候,有一次遇见他了,我本不想理他,头迈向一边,打算过去,谁知他主动的打打招呼叫他某老师,你好你好! 又主动提起我孩子结婚的事情,他说,那天我本来想来的,突然单位领导找我有事情就不能来,非常抱歉。 我也不好撕破脸皮,显得太小气。就说句"没事下次来就行了。" 他说一定一定记得通知我哟。 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等我第二次家中有喜事的时候,我再一次邀请了,希望他能够来到。 你猜他说的什么? "啊!某老师。真的对不起呀,现在我在外地出差不能回家。" 我说,你不能来没问题,叫你老婆来嘛。 他说"真不巧,老婆也走亲戚去了。" 那事情真有些太巧了。我想了一下说"那你叫一个同事熟或熟人把人情带过来"。 因为我们当地都有这样的风俗,如果人不能亲自到,就打电话向对方表示歉意,把人情让其他人捎过去。 他说,现在我与这边的人都没有联系了。要不这样,你下次有事我一定来。 我有些恼怒了,没有下次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后来,其他同事也谈起这位书记的事,除几位相当要好的去了,大多数都没有去。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有些当领导的人占公家的便宜占惯了,在同事中也想占便宜。 他在官场上应酬多了,说虚话假话套话说惯了,在生活中就随便说说,我居然听信了。 原来他根本就没有去打算,他就好像是一副牌当中的庄主一样,他永远是赢家。 现在国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严禁请客送礼,家中办事发邀请的少了。 只有那些长期共事有往来的发出邀请。 现在新进的许多年轻老师,他们一般不参与学校原同事之间的红白喜事。 为什么呢? 一是对于家庭的婚丧喜事,上面有严格的政策要求,特别是行政干部和教师,家中有红白喜事必须向组织报批,家中宴请宾客的桌数人数。 像这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允许人员聚集,请客的规模,更在小范围进行。 二是同事间的人情往来,只允许当事人老人去世及子女结婚允许请客。其他亲戚之间不受限制,什么乔迁之喜,什么升学宴,什么孩子满月周岁。 我们学校就有一位校长,他利用二婚、生孩子,家中爷爷去世,向老师发出邀请,结果被人举报,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免去校长职务,扣发部分绩效工资。 三是现在年轻人本来工资就少,自己开销就大,同事之间的人情往来多了,个个都要给红包,一百两百拿不出手,一般都是五百,工资够花吗?还要向家中家长要钱来送人情。 四是现在实行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性大,人员调动之后联系不方便来往就少了,如果是企业当中有辞职的,有调动的,有退休的,人走茶凉,除非是铁哥们,要不然真成了冤大头。 初中女同学二婚,我给她转了1000份子钱,礼到人不到。可她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还反过来责问我,把我骂了一顿。知道她的想法后,我气恼不已,这是拿我当冤大头了!最后我不仅收回那1000元,而且让她一下损失3万多块钱 上周,初中同学群突然热闹起来,我点进去一看,原来是老同学要结婚,在群里发了请帖说,"同学们,我8月14日办喜事,到时大家一定要抽空来喝杯喜酒呀"! 这女同学42岁,是二婚了。她头婚的时候,同学们都去参加了她的婚礼,而且去的人都约好随了2000份子钱。可这回她是第二次结婚了,同学们就明显只是在群里轮流跟她说了几句祝福的话,但没有表态去随礼喝喜酒的意思。 我看得有些尴尬,就想着帮她解围。因为读书的时候,我和她是前后桌,交情不错,上下学总是一起,那会还一起追星、逃课、帮对方塞小纸条跟男同学表白…… 只是,后来我们高中去了不同的学校,大学也不在同一个城市。俩人虽然还有联系,但见面少了,慢慢就生疏了。 想了好一会,我觉得同学们如果不想再去参加她的婚礼的话,这总不能勉强,而且我和其他人的想法也差不多。但她这么活跃、热情的邀请大家去吃酒席,总该有所表示。 我直接在群里给她转了个1000块钱的红包,艾特她收款,然后跟她说,"我那天可能有事去不了你的婚礼了,但人不到礼到,祝你新婚快乐"。 见我这样积极主动的随了份子,群里其他同学也不好不表示一下,就跟着我发了1000份子钱。我本来以为她会来感谢我,没想到,她给我发来信息,一开口就怒气冲冲的质问我说,"我是哪里得罪你了吗"? 我被她讲得莫名其妙,问她说,"你什么意思?我虽然没法去参加你的婚礼,但我礼数到了,随了1000红包,咋还要挨你骂了"? 结果她说,"我是想邀请老同学们去吃喜酒,我头婚的时候大家去参加,随礼都给2000。现在好了,被你这样一弄,都不去了,每人就才随了1000块钱,瞧你办的叫什么事"? 我直接怼她说,"你看不出来吗?你说要二婚了,同学们哪一个不是送了祝福,就开始东拉西扯的,他们压根就没要去参加和随礼的意思。要不是我带头发红包,你以为大家真有那热情"? 可她又回复我说,"那是你以为的事,反正我有办法让大家来参加,要不是你多事,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都是被你给破坏的"。 听了她的话,我实在气恼,不想再和她争执下去。我是看她没人搭理,想化解她的尴尬,才出面的,没想却反而被她抱怨。 而且按她的意思,哪里是邀请老同学们去热闹,就是借着再婚摆酒索要份子钱。她头婚大家都随礼2000了,这回她二婚,没有理由还是让给那么多钱吧?我带头给了1000块钱红包就是了,难不成要做冤大头吗? 当时我想着自己给的那1000,就觉得很不值得,这种人压根没必要再来往了。最后我一气之下,决定给她个教训,直接把我们的聊天记录,截图发到了群里。 她估计没料到我会直接这样做,见我发图出去,她赶紧私聊我撤回,但我直接把她拉黑了! 看了我的信息,群里其他同学顿时炸开锅,你一言我一句的指责她,最后她自知理亏,群里同学们发给她的红包还没来得及收款,就自己慌忙退出了群聊。 而因为她退了群,我们发出去的红包就都没点开,后来直接退还到我们各人的账户里。我们初中这个群里有38个人,算来如果每个人都给她发了红包,她都可以收到3万多块钱了。可惜她这人不识好歹,损失了这笔钱不说,还断送了同学情! 通过个人经历的这件事,我觉得题主所言,"人到中年,有些份子钱,能不给就别给,别做冤大头",这话说得很对!份子钱随出去,有时并不能让别人感激你,没必要去做这个人情,出钱不讨好。像我这个初中女同学,摆明了拿我们当"冤大头",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有些人压根不值得交往,给她随份子,还不如留着钱自己花。最后逼着她自己退出了群里,把1000礼金收了回来,我心里舒服多了! 对此,大家的看法如何?觉得这这样做对吗?下方留言评论互动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立删!) 我不认同这句话,我认为份子钱可以拉近距离,可以让仅仅点头之交的两个人走的更近,甚至还会产生互赢! 今年春天,我老公的一位同学结婚,我老公回不来,他打电话让我别忘了去随份子。 说实话,我老公的这位同学在外省工作,我从未见过他,也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 婚礼当天,老公告诉我,说他家住在村北,实在找不到就打听一下。 我老公的这位同学叫王广,于是我就一路上跟别人打听王广家在哪住。 但是路边几乎没有人,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人,是一位老大爷,我问他知道王广家在哪吗? 他说不清楚年轻人的名字,让我提一下他家长辈的名字。 我不知道王广的父母叫什么,于是又赶紧对这位大爷说:"他今天结婚呢,我要去参加婚礼,我不知道他家住哪,你知道咱们村里谁家在举行婚礼呢?" 这位大爷笑哈哈的说,往前走东边第二个胡同,一直走,走到头左拐就到了。 于是我顺着这位大爷的指示,去随了份子。 随完份子之后,我碰到了一个熟人,她对我说,平常没见过你们两家来往,你怎么也来随份子了? 我对这位熟人说,王广是我老公的同学,当然应该随份子。 这位熟人听到王广两个字,一拍大腿,把我拉到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小声对我说:"你搞错了,这不是王广家,这是王帅家,王广家还在北边,出了这个胡同再往北走3个胡同,从西边胡同进去,直走就看到了。 随后这位熟人问我随了多少钱份子,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把钱退回来? 我随了500块钱,我当时也很想把份子钱要回来,但是我不好意思,因为前来写份子的人很多,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感觉很尴尬,张不开嘴要求退份子钱。 后来我一咬牙一跺脚,算了不退了! 离开王帅家之后,我就去找了一个小卖部换了500块钱现金,这次非常小心翼翼,确认了是王广家之后,才把份子钱交了上去。 写错份子,损失了500块钱,我很心疼,这件事好几天在我心里不能平复!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老公,我老公说,算了吧,我跟王帅偶尔也有来往,咱们这次随了份子,将来咱们家有什么事,他也会过来,礼尚往来的事,没必要为这事上火。 经过了老公的一番安慰,这件事渐渐在我心里平复了。 我老公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做室内装修,对接的是包工头,不针对业主。 今年7月份,我老公的工作特别萧条,活特别少,好不容易来个活,工地给的价格不仅低,而且工期短,只能干两三天。 7月份的时候,我老公甚至有连续十二天多天不工作记录,这是从事建筑行业后从来没出现过的现象,我老公说,预计要持续到8月20号才能接到工程,因为有一项工程已经预约好了,大概8月20号就可以开工。 实在没活干,一家四口总得要生活呀,无奈,我老公放下面子,去了工地给别人当小工,每天收入150块钱,跟以前的日入4位数,简直是天壤之别。 意想不到的是,我老公去工地做小工的第三天,突然王帅给我老公打电话,问我老公最近活多吗,能不能抽空给他帮个忙?王帅说,他接了一个大工程,价格给的不错,让8月15号交工,他说人手不够,问我老公能不能过去帮帮忙? 我老公一听有活了,很高兴,痛快的答应了王帅的请求! 我老公终于可以有活干了,价格给的很不错,按我老公的技术,以及每天的工作量,每天收入1500左右,真是好! 后来我老公工作了几天之后,闲着没事就问王帅,总共有多少活呢? 王帅说,8月15号之前干完这栋楼就行! 王帅说完之后,我老公心里粗略算了一下,按目前的进程计算,预计到8月5号左右就完工了,也就是说王帅并不缺人手,如果我老公不去,15号之前也能交工,但是我老公去了之后,就能提前10天交工,其实王帅完全有理由不让我老公跟他一起干。 我老公心里很莫名其妙,王帅这是图啥,明明可以自己把钱挣了,为什么非要分给我们一份羹? 我老公说,平常跟王帅之间只是点头之交,没有打过交道,王帅确实经常接大工程,但是从未给我老公介绍过活,忙不完的时候,一般都是介绍给我们同村的另一个同行。 但是后来,王帅的一番话解开我我老公心中的疑惑。 王帅说:"我结婚那天看见你媳妇过来了,来就来了,也不吃了饭再走,我正说去留她,一转眼就看不见了。" 原来如此,我的一次写错份子,竟然巧合的拉近了我们跟王帅之间的关系。 我们这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都喜欢热闹,来的人越多,证明这家人气越好。 而且都是礼尚往来的事,今天别人家有事了,你参加了,改天等自己家有事的时候,对方也会参加,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彼此生命中的最重要时刻来拉近距离的。 要看这家人的人缘怎么样,就看他家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来的人多不多。 另外,我们这里收完份子之后,会把账单公开贴到墙上,谁来了,谁随了多少份子,在账单上一目了然。 我给王帅随了500块钱份子,很显眼的写在了账单上,外人看在眼里,王帅记在心里。 以王帅家的经济状况,他在乎的不是这500块钱的份子钱,而是面子上的荣誉。 王帅结婚的时候把账单贴在了墙上,我老公的名字很显眼,很多人议论纷纷,都说我老公怎么随这么大的份子,王帅可是比我老公小好几岁呢,又不是同学,同学之间才随500,父老乡亲们都是随50-100,我们怎么随这么多呢? 王帅后来跟大家解释,他说平常工作上跟我老公走的近。 后来,王帅就真的在工作上跟我老公的关系越走越近,7月份的时候主动给我老公介绍活,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后来我老公对我说,要不是王帅结婚的时候给他随了份子,我和他不可能走这么近,真是种树乘凉啊。 经历过这件事之后,我明白了,经常参加父老乡亲们的红白喜事,这份子钱不会打水漂的,首先礼尚往来会收回随出去的份子,其次更重要的是,随出去的份子,也是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平常不怎么来往的人,也许一次的随份子,就可能让对方关注到你,并且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近。 人到中年后,人脉更重要,随出去的份子就是播出去的种子,也许你结婚生子的时候对方没有给你随份子,但是当你们的关系到达了一定份上,或者你想拥有人脉,那随份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高朋满座,每位亲朋好友的到来都是人缘好的体现,这就是面子,同时也是一次拉近距离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大部分时候,随出去的份子不会让自己成为冤大头,如果因为偶尔做了做冤大头,从此就把份子钱省了,那么你的人缘也会慢慢的越来越少。 随出去的份子不见得能收回来,但是会收获人脉,在其它方便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 大家认同我的观点吗? 我认为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来往都是以"价值"来衡量。如果你的年龄比较大,社会地位不高,在随份子的时候,一定要权衡一下,你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如果人家平时根本不在意你,见面基本上以礼节性打招呼为主,甚至有时连招呼都懒得和你打,这样的人情千万不要去随了,随了也是白随。 退一步讲,即使你有地位,有权力,一些平时和你不是经常联系、仅仅是看中了你的价值的人,想借请客随礼的事来麻烦你,你也不必去努力表现。因为,当有一天你身上的光环都已经褪去,可能这些人第一个远远地避开你。 说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 我有一个弟弟,当年在乡镇工作。因为他手中多少有点权利,乡镇所辖各个村子的大小头目都和他有工作上的关系。他这个人比较实惠,好交际,那些所谓的村长、村主任、村妇女主任、会计、民兵连长,都和他混得很熟,这些人家里大事小事都张罗,一张罗就给他信儿,他是来者不拒,自认为大家都瞧得起他,出手也很大方,常常是一个月的工资不够随礼。过了不到三、四年,他因为工作关系调离岗位,等到他儿子结婚时,他把自己认为关系特别好的、已经随过他四、五次份子钱的人整理了一下,小范围发了个请帖,结果,其中一些人只是象征性地还了一次礼,更有甚者,悄悄地撤出了他的朋友圈。他当年贴心贴肺随出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还有,当年我们单位一个同事,在骑摩托时发生车祸,腰部受了伤。当时大家都认为她伤的严重,就纷纷出钱去看她,每个人都拿出了多于平时份子钱至少一倍的钱去看她,她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人家出院之后,直接调到了比较富裕的单位,身体也很快恢复如初。过了几年,一些老同志的孩子升学的升学,结婚的结婚,大家给她发出请帖之后,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她现在过得很好,不缺钱,两家单位距离不过百米,但人家就是厚着脸皮不还礼,认为已经不在一个单位了,用不到你了,你能咋样?是不是有一种被人耍了、被人轻蔑的感觉? "能不随的",就是可有可无的。人到中年,不必去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不必去讨好和巴结任何人。有来往、有交情的、重情意的,必须得随,可以多随;自己的至亲好友,不管有没有礼、欠不欠人情,该帮的、能帮得上的,一定要帮。和自己的亲人、好友,不必非得细细算账,自己条件好,完全可以多付出一些。如果仅仅是为了面子,那则大可不必。因为这个社会上就是有些人以占便宜为乐,他们根本不懂得礼尚往来,你付出得越多,他们可能越觉得你傻,傻子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如果你的钱很多,可以去做慈善,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去做不该做的事,因为这样,你真的有可能成为"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