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藩镇割据无法根除,根源就在这几件事
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标签,比如一提到唐朝大家就会想起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其实宦官专权也不是唐朝特有,但是藩镇割据就是唐朝特有了,藩镇虽然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形同自治,长官都是世袭或者按照惯例选出,朝廷虽然几次打压甚至出兵,但最终都不得不放弃。这是其他各朝都没有发生过的,其他各朝各地虽然也有藩镇,但是要么入主中枢,要么被朝廷所灭,很少有像唐朝这样延续百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那么这种局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唐朝一开始给各地的刺史节度使是很大权力的,一度李世民还想搞世袭刺史,后来的节度使权力也是极大,基本上是经济军事一把抓,虽然也有其他官员作为牵制,但是总体而言节度使就等于一方诸侯。
不过在开元盛世和开元盛世之前,中央朝廷对于地方节度使还是拥有着极大的控制力,一方面中央兵力远强于地方,另一方面中央朝廷往往会选拨节度使回京任宰相一职,所谓出将入相,对于很多节度使来说这也是极大的荣耀,而且宰相有时下野后也会去地方任节度使一职。也就是说节度使虽然权力大,可是中央完全能够控制。
可到了安史之乱就不同了,安禄山起兵叛乱,严重影响了中央朝廷对地方军将的信任,安禄山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节度使,居然都叛乱了,何况其他节度使,自然都被怀疑,郭子仪等人都被怀疑过,另外实际上也确实有大量的节度使后来叛乱了,也难怪会被怀疑。
其次,安禄山居然成功打入长安,其实地方官员叛乱的也有不少,但是几乎没有一个能攻入长安的,这使得唐朝中央的财力军力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对于地方节度使依然拥有优势,而安禄山攻入长安,洗劫长安府库,唐朝不得不依赖地方节度使的支援,所谓拉人手短,就不得不给予各地更大的权力。
最后,安禄山史思明虽然身死,但是他们的部将还活着,为了防止失败,也有生怕平叛成功的将领拥有更大的权力,唐朝不得不许诺不追究这些叛将,还把河北各镇给了他们镇守,这也就是藩镇的来源。
实际上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消灭这些藩镇,比如唐德宗即位后就试图消灭藩镇,结果反而导致了泾原 兵变等事,使得藩镇反而做大。
日后唐宪宗虽然一度收复诸多藩镇,可是大多是采取威慑政策,藩镇并没有完全归附,只是摄于唐宪宗的强势有所蛰伏罢了,并不算真正的消灭藩镇,藩镇割据要等到唐朝末年才被朱温灭掉,实际上此时唐朝也名存实亡,马上要被朱温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