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年代中期的驾驶员,开车至今有30多年的驾龄了。回想没有导航仪开车的年代,尤其是开长途车去佰生地方办事,确实比较难。那时社会经济比较落后,人财物的流动性小,道路也没有现在宽扩,交通设施不是很建全(指路牌),公路没有现在四通八达。连接省市区(县)乡之间的公路数少,那时长途开车去某某佰生的地方,在出发前,往往是根据《地图册》规划好线路,然后将《地图册》备在车上,必要时走走停停,边走边看。根据地图上标注的地名和公路名或某地到某地的里程数估计到路口的距离,然后看公路上的指路牌来确认方向,决定是直行或是左拐,还是右拐。如没有发现指路牌或是走疑惑了,就只好向路过的行人或车辆上的驾驶员打听前进的道路,还有就是停车找到当地的住家户打听,靠他们指路了。那时的人很热情,一般不会给你乱指方向,即使他不明白,他也会协助你打听道路。 总结起来:一是靠地图。二是靠指路牌。三是靠打听。 导航是新兴的电子产品,2000年以后逐渐普及。没有导航的年代,出长途只能通过地图 问路方式达到目的地。那时候司机的基本技能就是方向感 路感,没有导航时走夜路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没有走过的路段夜间很容易走错路,夜间想要问路也找不到人,很难搞。 家里现在还有几本地图册,我记得应该是98版的。原来家里养大车跑长途跑配货,无论哪个货车上都带有两本不同出版社的地图册。 司机平们在一起也总是交流路线问题,出长途哪怕是没有去过的地方拿上地图册就可以走了。当然也并不是盲目就走了,对于货运司机来讲消息都比较灵通、没去过的路线在货站随便问一下就可以了,有人就会告诉你大致路线,走哪个公路到哪小路下路。 以前高速公路也比较少,长途只能走国道、省道、县道,大多数公路都带有指示牌,界碑,按图索骥大方向基本上走不错。 没去过的地方直接查一下地图,确定一下走那条路、哪个方向就可以上路了。那时候还存在收费站,过公路过桥都要缴费,如果路上懒得下车问路,那么就在交费的时候顺便问一下收费员xx地方怎么走,收费员都会指一个正确的方向。 在高速公路没有兴起的时候,国道是车流量最大的公路,巨大的车流量也带来了各种商机。因此公路两边隔一段距离就会有食杂店、饭店,修配厂、加水点、旅店存在,如果不确定怎么走可以下车问一下路。 地图只能保证大方向不错,因为是印刷品信息滞后,道路信息更新不及时。有的地方修路需要绕路,如果不知道修路信息那么就会走冤枉路。这时候勤打听勤问路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最好的的向导就是当地人。 当然问路时一定要下车,客客气气的问,或者带着香烟问,给人以充分的尊重人家才会愿意给你指路!曾经有一个愣头青,摇下车玻璃直接喊:老头去xx怎么走,老人给指了个方向就走了……结局大家都知道,走的是反方向。 其实大路还是很好走的,目的地所在地也很容易找到。例如xx省xx市xx县xx镇,按照地图都可以顺利找到,但是一些具体地址就很难找到了!例如去市区xx路xx胡同xx厂,有些地址地图虽然有标示,但是错综复杂的路线也让人头疼,进市区后拿着地图找目标就有一些难度了!因此在进市区的时候路两边会有引路人,拿着问路的牌子。 这些人以老年人居多,当地有哪些企业怎么走,都倒背如流。尤其是货车走哪条路不闯禁行,都清清楚楚。因此有的时候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花上30元引路还是划算的。2000年之前各个大城市入口都会有一群专门以引路为生的人,引路到市区内然后搭乘城乡公交返回。 进入市区不知道怎么走还可以让出租车领路,或者摩的、三轮车引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花钱引路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没有导航的年代,不是谁都能当司机的。那时候司司机地位也很高,无论是公家单位还是私人单位,司机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司机的基本技能就是认路、记路,而且要有一定的方向感。我最服气的一个司机小学没念完,牌匾的字都识不全。但是路感好,记忆力强,只要走过一次的路就能记住哪怕是夜里走一次也能记住,而且还特别会说话不仅会问路还会应对路上的各种检查、开货车他的罚款总是最少的。 有了导航以后路痴也能开车上路了,一切按照导航走。因此才有各种把车开到死胡同、台阶、楼梯、甚至水中的新闻。这些司机放到以前基本上都属于"废柴"司机,不敢出门也不敢跑长途的,在家里一亩三分地转悠转悠还行。 现代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太过依赖导航,基本上现在没有导航80%以上的人开车不知道怎么走,除非是很熟悉的道路,在过去没有导航的年代,长途车货车这些都是这么到达目的地的,现在很多人不理解,路边上方的路牌到底是有什么作用啊,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用来指路的,不然架路牌干什么呢。 真正的老司机开车并不会全部相信导航,而是通过看路边的路牌来开车,B证和A证的老司机,很多都有这个习惯,那就是就算有导航,在行车过程中遇到路牌都会去看一看路牌上面的信息,这个习惯可以让长途司机避免走错方向,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怎么开车,自然就是靠路牌了,而且这些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地图。 过去的老司机基本上每一个都是看得懂地图的,现在会看地图的并不是没有,而是比例少了很多,因为导航太方便,使得现在基本上都依赖导航行车,没有导航很多人都找不到方向,最主要的是过去的长途汽车,基本上在开车之前都会去专门打听和了解自己要走的不熟悉的路线,甚至有些还会找上走过的人跟车带路,这些都是没有导航的年代的方法。 过去的道路其实和现在也是不一样的,过去一般的路牌都会写着大地名,而且过去的道路其实没有现在这样错综复杂,过去因为交通道路单一,一般都是国道省道以下,大小路其实分得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在没有路牌的岔口基本上都不是主干道,长途汽车一般是不会走没有路牌的路的,正常情况下沿着路牌走基本上都能到目的地。 一般呢到了接近目的地的地方,没有了路牌的指引,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司机的为人处世能力了,绝大多数跑长途的司机都是老油条,懂得如何跟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很容易的从一些当地人的口中获得自己要走的方向和地点,没有导航的年代自然有适应当时社会情况的方式来应对,越是有经验的老司机越是懂得这些,现在来说导航只是辅助,真正如果导航无效还是要看人自身的经验。 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你说在没有导航的年代,开长途车是怎么找到目的地的?我有一朋友是司机,前些年在没有导航的时候经常开货车跑长途货运。他说他们在出行之前就要看好路线,最其码去目的地的大方向不能错。事先在地图上找出目的地的大致位置。然后看走什么道路,比如途经哪些国道,省道,县道。 再就是行车途中边走边看路牌,因为路牌上标着去各个地方的指示方向。作为司机一般都会看懂路牌的。然后到目的地附近后,这时便打电话联系收货方。有时收货方会派人来引导车辆至目的地。 再有时在路上停下询问当地的人,让别人给你指示。一般问路只要态度诚恳,有礼貌,别人都会知无不言的。当然作为司机行车途中一定要记路,这样返回的时候也省事,省得再向别人问路。那么怎样记住路呢?要记下路上,路口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或其它事物。一定要用心地去记。 现在我们出行方便多了,因为有导航,不过导航也有出错或信号弱的时候,不能正常播报路况。所以不能完全依赖导航,看路牌,记路仍然重要。愿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我是@亲近自然冯老师 ,谢谢大家点赞关注,留言评论!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那时路少,城市小,国省道大多直接穿城而过。记得九十年代末晚上去黄山,G318到南陵应该在Y形路口左走上G205。就象楼主说的地图加路边里程碑估摸着应该换道了。可是用国道边的树木大小品种判断跟前面一样,还是在G318上。半夜路上没人,又没村庄。后来再向前开一点,在农田里看到一块水泥牌,上面写着某某乡水稻丰产田,然后再在地图上找到这个乡定位,已经开过南陵七八公里了。以前开车没导航,一二百公里的路程,走一次,下次同事要去咨询我,我都可以象放电影一样一路上转弯的路口特殊标志物可以讲出来。现在有导航了,反而记不住了 如今导航非常普及了,很多车原车都带导航,即便原车没有导航的后期也可以加装。再不济手机导航也非常方便,可以说很多人出远门都离不开导航了。 但是在没有导航的年代里长途司机是怎样在跋山涉水的行程中找到准确的路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1、货主跟车 八九十年代社会生产力并不如当今这么发达,很多物资非常匮乏。有些单位想要采购原材料只能靠采购员出差找厂家。各种产品供不应求,以至于买货都要拿现金,根本不存在账期的问题。不仅如此有些时候还要给卖方送礼才能提前提到货,完全的卖方市场。 而采购员买到货后都会在当地找货车把货物运回本地,所以司机也不需要知道具体位置,车上有现成的"导航"。2、地图册+指路牌 如今我们想到一个地方去,导航有很多路径可以选择,而且一路上道路错综复杂,很多都是大路口,很容易走岔。 而那些年公路并不发达,虽说路况不怎么样,很多还是土路,但往往一条道走到头不会有太多岔路,即便有也大都是小路,明眼一看就能判断出大路的正确走向。 所以那时候司机出远门都会提前查地图,按途径的城市把路径分成一个个小段,先找准两个城市之间的大路,一般都是国道。然后看着路标一路走下去就行了,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岔子。3、问路 这个就不用说了,如今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经常问路,当年出远门的司机也是如此。多问,多打听,总能找到准确的路。不过问路可真是门技术活,不光靠嘴,还要有心眼儿。 首先你要找看起来靠谱的人问,因为啥时候都不缺坏人,有些人心眼儿坏,你问路他故意给你指错路。有些人心眼儿好,知道出门在外不容易,会很仔细地告诉你怎么走,路况如何。 其次问路要有礼貌,93年我跟货车跑过长途,司机不管抽不抽烟车里都放着烟,问路时把车往路边一停,拿着烟下车,找看起来靠谱的人,笑呵呵地迎上去,一边递烟一边说:"老乡,麻烦问个路"。这种人一般很容易得到帮助。那个年代司机基本上都会注意这一点,即便如今也是如此,大车问路哪怕你们的车紧挨着,司机也都会下车很有礼貌地问。不像一些小车司机,坐车里冲你按喇叭,这种司机遇到不搭理他的那都是运气好,因为真搭理他的很有可能给他指的是错的路。4、验证路径也很重要 那个年代除非是熟悉的路,否则很少有司机一口气不停地开,都会边跑边验证路径是否正确。 首先就是停车休息或者吃饭时打听一下:老乡,这条路是通往某某地方的吧。大部分时候都不会错,真错了也不会差太远,及时改道都来得及。没经验的司机照着地图一路跑下去有可能就差十万八千里了。 同时司机会留意途中经过的一些地名,与地图中对照,以此判断所走的路是否正确。有时候地图上道路的走向、转弯、桥梁、隧道,也是司机辅助验证路径的手段。比如你规划的这条路,中间要经过某某县或者乡,而国道在经过这些县乡的时候都会有指路牌显示某某县或者某某乡。比如你规划的道路中要经过A县,而你行驶途中刚好看到A县的路牌,那就可以判断这条路基本没错。 再比如看地图经过A县后有座桥,那你经过这里时就要格外留意了,看到桥那就证明你走的路没错,放心大胆地继续走就是了。5、带路 因为那个年代信息不发达,地图册更新的速度滞后于道路更新的速度。所以有时候会遇到实际道路与地图不符的情况。有时候也会遇到意外导致道路封闭或者无法通行,这时候就要从一些小路绕行了。而很多小路在地图册中找不到,这就要靠人带路了。花点小钱,带着车从小路绕到大路上。 总之那些年跑长途司机对路线并不是特别担心,也不像今天那样怕交警运管查车,最担心的莫过于车况和车匪路霸了。因为那些年很多货车说实话质量远不如当今,半路坏车是司机最头疼的。所以当年的司机几乎个个都会修车。而车匪路霸更是要命,那些年新闻里经常报道警方打击车匪路霸的新闻。 听我爸说1983年前后,他从外地坐火车回家,下火车时都是后半夜了,通往县城的中巴车早没了,好在路程不算太远,十几公里,于是他就步行赶夜路,结果半路遇到了抢劫的,两个人在后面远远地跟着,好在有辆货车开了过来,我爸拦下车才把那两个人甩掉。 后来到了1989年,我爸从外地雇车拉东西回老家,车经过一段盘山路时由于路况太差,而且坡陡路窄,所以车速特别慢,这时候当地的村民就会跟在车后面用带钩子的铁棍从车上往下拉东西,当时自行车被拽了下来。我爸让司机停下车,硬是从当地人手里把自行车抢了回来。后来我上中学时拿辆自行车还陪伴了我一年。 如今道路条件也好了,车辆性能也好了,各种新技术让我们开车出行基本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回想起以前的时光,感叹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免怀念那清苦但充实的岁月。 有种东西叫地图,还有种东西叫路牌,还有种东西叫旅程碑,还有种东西叫指南针,最后有一种东西叫嘴巴。 城区,基本就靠脑袋记忆的地图了,环线,主干道,方向,足够了,事实上本地城市里面有很多地方我们也没去过,但大致知道在哪,直接上路。 长途,国道或者高速,都是按照东西南北和连接线基偶编号的,出口,旅程碑就是需要记忆的东西,那条道转那条。 高速是1.2.4位数字,国道是3位数字,东西偶数,南北基数,当然只是总体大概方向,然后4位的一般是高速连接线,知道这些,全国路网图拿来看一眼,就可以游遍全国了。 地理的标志,地名,基本上是不会变的,另外所有的路都有路牌,要知道看,不能保证100%准确不走错,大致方向是不会错的。 最后,导航比较有用的,是晚上,看不到大的标志,分不清方向,或者农村道路,和没去过的地方,和路况施工等信息,一些新开发区以经纬号编号,更容易找,不要说以前,就算现在不用导航,我们依旧可以出门。 用地图。当年跑长途人手一本地图册(公路交通图),上面有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并且有编号和运营公里数。去不熟的地方就一站一打听。 那个年代高速少,都是国道,违章基本没有,带着地图,大方向不错,小路得问,其实我个人认为比现在好,现在的违章太多了[捂脸] 我爸就是货车司机,经常跑长途。那时候就是靠着6个字闯天下:一张纸,几本书,一张嘴。如果是从家里出发,出发前先在电脑上用搜狗地图查一下行驶路径,抄在一张纸上,这个只能做大概参考,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货车导航,所谓几本书就是几本地图册,到了路上,到了外地,就结合着抄的那张纸,还有地图册,还有路牌来走,因为货车限行,经过城市的时候要绕着他的外环,或者是绕城高速走。然后走着走着找不着路的时候,或者是新修的路地图上没有,或者施工绕路等情况,就要靠一张嘴了。把车停下,下车问其他司机或者是问当地的人。那时候真的是要多走很多冤枉路。科技的发达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感谢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