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这句充满家国情怀的历史名言,早已由国人延伸于世人的用语和向往之地。人们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大漠戈壁、雪域碧水、风土人情的赞美,还有新疆亿万年经大自然风雨洗礼、千锤百炼的群山峡谷、千沟万壑、绚烂多姿的大地肌理留痕之美,特别令人震撼称奇的是雅丹地貌的雄浑壮丽。 凡是赴新疆的人们都要把雅丹地貌作为地方特色的精神大餐来分享。其实"雅丹"一词并不是外国人起的名,它源自维吾尔语的音译,意指"具有陡壁的小丘"。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等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将其作为典型风蚀地貌名词使用,流传于国外地学界,并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一词。而中国历史早有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卷中就有雅丹地貌的记载,这说明至今沿用于国内外所认同的"雅丹"专有名词,早有中国文化沉淀的言说。 雅丹地貌的形成物质基础是丰富的岩石种类的内在与外在变化和特殊地理地质气象、自然环境的演进变化所构成的不同形态。新疆雅丹地貌的主要岩石为陆相的中新生界砂岩、砾岩和泥岩,以及第四系砂岩、泥岩。前者多形成城堡状地貌,以泥岩为主则易形成丘陵状地貌;后者则形成典型的垄岗状地貌。雅丹多分布在气候极端干旱、温差大、岩石裸露、植被稀少,风蚀风化作用强烈的地区。除了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其它各大洲均有不同的雅丹分布。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哈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其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典型的有罗布泊雅丹、哈密五堡雅丹、奇台魔鬼城、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等。各区域雅丹地貌由于受大地构造控制、地质不同、密度不同、气象不同、环境动力条件不同,风化水蚀作用等不同,其规模、结构、色彩、形态也有千差万异的不同。因而在新疆大地雅丹形成了异彩纷呈、千奇百怪、扑朔迷离、星罗棋布的系列风景线。 我们摄影人对雅丹地貌之美的摄取有高深的把握,但对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形成分期、形成类型等,缺乏专业性的学理功课。其实雅丹地貌的发育形成也有不同变化的演变时期。不少学者把雅丹地貌依据不同时期的造型肌理、质地变异、典型特征分为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青年期、老年期雅丹地貌,也有称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等。 雅丹地貌还有主要类型的区别,从形态上可分为城堡状、丘陵状和垄岗状3种类型等;从成因上主要分风成、水成、风和水共同作用的3种成因等类型。其实成因作用对雅丹发育、形成、成熟、老化、坍塌产生极为重要的动力源,也可称为外动力条件作用,细化3大成因可分为更多类作用。即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重力作用、流水与风力共同作用等。 有了对雅丹地貌初步的了解,会更加理性去选择具有诗意性、典型性、地标性、观赏性强的雅丹聚焦采风。2021年秋季63天新疆之旅,有了事先目的性选择,拍摄了不同区域、类型、色彩、高度以及不同感觉的雅丹地貌,在采风中力求注重几个关键的要素。 一是在视觉体验中,注重雅丹的形态、造型、相像类比要素的联想力。借助对象可类比、可延伸想象的相似特征与符号,着力采取拟人化、动物化、抽象化、立体化描述的方式方法,让客观记录、主观选择的真实画面的背后,增加读者想象的空间。试图让无人的风景画面隐喻、影射出人文关照和有生命气息、大自然温度的留痕。 二是在航拍优势选择中,注重突出雅丹恢弘气韵要素的表现力。充分发挥无人机不可替代的凌空视野纵横拍摄的优势,突出雅丹的宏观与微观、物象与心象、记录与审美、天地风水雕琢与人间岁月留痕的典型特征和典型环境,为读者、社会提供有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产品,甚至是为科学研究提供独到而难得的纪实影像文献。 三是在构思与聚焦中,注重风景摄影意境渲染与艺术架构有效结缘要素的契合力。充分利用雅丹的色彩、光影、造型、结构和气象、时辰、季节的元素,营造诗意般的高雅意境,同时发掘自然元素魅力的内核,围绕意境精妙组合艺术元素的交融,力图增加影像的观赏性、可读性与感染力。 四是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创新中,注重突破旧的创作思维定式,创出新的思考与观看方式、表达样式要素的创造力。力图以超常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拍好惊奇的雅丹地貌。充分利用别样的雅丹风采,提取出別样的风蚀水刻之留痕、别样的斑斓色彩之画卷、别样的鬼斧神工之雕塑、别样的审美想象之空间,试图通过陌生的、鲜活的、与众不同的影像,把人间的"情思艺",寄托于浩瀚无垠的雅丹神韵深处。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