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蔡英文迅速被岛内民众抛弃 官方媒体昨天有个消息,"蔡英文辞去民进党主席职务",引发大家的关注。我看了这条消息,是挺开心的,多吃了两碗饭。 蔡英文遭遇如此惨败,也引起大陆网友们的关注,虽然这次选举并不是说蔡英文就此下台了,但确实表现了现阶段的民心所向,台湾民众对民进党表现很不满意,这是基本事实。 两年前,2020年,蔡英文可是高票获得连任,为什么短短两年后迅速就被岛内民众抛弃? 我给大家说下我的分析,主要有三点: 其一,民进党这两年在新冠疫情问题上表现太差。 据权威数据统计,自2020年全面爆发以来,台湾已累计确诊825万例,其中病死14120人,并且直到现在,依旧以日均新增确诊1万多的速度在递增,这种总糟糕的现状,当然令岛内民众对民进党当局严重不满。 其二,民进党内讧不断,蔡英文更是愈发表现出独裁倾向。 自2016年首次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蔡英文长期不重视处理内部派系矛盾问题,导致相关矛盾越积越深;而在2020年获得连任后,骄傲自满的蔡英文更是在党内大玩独裁手段,在此次选举中擅自改变民进党长期以来的初选机制,派谁不派谁,全由蔡英文独裁专制、一言而决。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蔡英文在台独问题上愈发激进,彻底搞坏了同大陆的关系。 在新冠疫情防治上,面对大陆主动伸过来的援助橄榄枝,蔡英文当局却坚决不要,在客观上大大加剧了岛内疫情; 在两岸经贸合作上,蔡英文当局坚决跟随美国对大陆脱钩,进而连累整个台湾经济,尤其台湾农副产品,是吃尽了苦头,比较典型的就是岛内的果农前段时间喊着要蔡英文站出来,授权县市跟大陆谈判,恢复大陆市场,不光台湾农业,台湾支柱产业芯片产业也是,早在今年8月份,网络上就开始流传蔡英文"卖台求荣"的消息,台独分子为了得到美国支持,推动台积电工程师以及供应链迁往美国,有民众甚至调侃说,台积电改名字了,成了"美积电",当地民众强烈不满和抗议在岛内闹得沸沸扬扬,让其他党派得以抓住蔡英文和民进党的政治把柄; 在对大陆态度上,蔡英文当局不但坚决跟随美国政府反华,更是主动出击,大有要挟美国一起加速台湾独立之势。如此激进的行为,导致的就是今年8月份整个台湾被大陆以各种手段全面反制,进而引发岛内民众对战争的焦虑情绪。 蔡英文落得今日如此下场,纯属活该。那么在这之后,民进党又该如何抉择呢? 晶晶这里引用下26号晚,咱们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对"九合一"选举结果的回答发言人说,这一结果反映了岛内"求和平、求稳定、要过好日子"的主流民意。 说白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才是台湾最有希望的出路;如若不然。惠台靠大陆,穷台靠美国,继续任由部分台独分子恣意妄为,最终等待台湾岛的必然只有最凄惨的下场。拜登政府突然摆了台湾当局一道 民进党选举受挫,在跟美国的关系上,也出了问题。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这突然摆了台湾当局一道,让民进党完全不知所措。 事情的起源,在于本月14日于G20峰会前夕举行的中美首脑会晤。众所周知,出于自身政治需要,在国会中期选举上险胜后,民主党方面急需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寻求缓和,让自己先喘口气。 于是我们才会看到,这一次是美国主动提出要与中国在G20峰会上举行会晤,并早早就宣布,他们支持台海和平稳定,并不寻求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冲突。 但需要注意的是,早在会晤之前好几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突然放出消息称,美方在会后将向台湾通报中美元首会晤情况,并相信台方将对美方支持台海和平稳定的立场感到安全和舒适。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中方激烈反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11日表示,"所谓美将向台湾通报中美元首会晤情况,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性质十分恶劣,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为何这么说?这是因为,向第三方通报自身与他国的国家间会晤这种事,只能存在于主权国家之间。而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根本没有接受美方通报的资格。美国人这么搞,就是在行支持台湾独立之实。 当然,对于台独分子来说,沙利文的这种"承诺"当然就是一件好事。因为在美国主动抛出缓和信号与中国大陆进行友好会晤之前,美方的这种做法就等于是在暗示他们还是会支持台独,是在给台民进党当局吃定心丸。 但真正搞笑的地方就在于此:如今中美G20会晤已经过去好些天,但当台立法机构对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就美方是否向台湾进行通报一事进行质询时,吴钊燮只能非常尴尬的回答:"还没"。 一个随时都可以丢弃的棋子 那么美国为何不按"承诺"进行通报?是他们忘了吗? 晶晶认为,可能性只有两种: 其一, 美国人从一开始就是在故意骗民进党当局,不然的话,后者怕是会在会晤期间搞出什么幺蛾子,坏了美国的大事; 其二, 美国人最终还是"屈服"于中国大陆的压力,打算认真履行会晤上达成的关于不主动恶化台海问题的承诺。 很显然,无论真实原因属于哪种,对台独分子而言都是百分百的坏消息:这充分证明,台独分子在美国眼中,的确只是一个随时都可以丢弃的棋子而已。 美国最近在台湾问题上低调很多,有个主要原因,是中期选举之后,美国需要给我们释放善意,缓解美中关系。毕竟很多国际问题,离开中美合作,是根本搞不定的。美国与法国的关系,如今有多糟? 除此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跟欧洲的盟友关系,出现了问题。我们看,原本美国想借着俄乌战争,让欧洲内部统一,也让欧洲更加拥抱美国。但实际上,美国的算盘真是落空了,这两个目标都没达到,出现严重战略失误 。 美国最坚定的欧洲盟友之一法国,也在近日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 美国与法国的关系,如今到底有多糟糕? 这里晶晶就随便举最近两年发生的三件事: 去年9月,在美国的授意下,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撕掉与法国价值900亿澳元巨额潜艇采购合同,转而与美英合造核动力攻击潜艇。这一近乎羞辱性的"截胡"行为把法国气到一度召回驻美大使;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急缺天然气,身为世界级天然气出口大国的美国显然有在这个问题上帮法国一把的责任。但美国人对此的回答却是按市场最高价格向欧洲出口天然气,逼得马克龙公开抱怨:"我们要告诉我们的美国朋友,你们向我们提供了能源,但我们却要支付四倍的价格,看在友谊的份上,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也正是在这种糟糕的背景下,拜登政府在今年8月正式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才是真正把马克龙给惹毛了。 因为这个所谓《通胀削减法案》,表面上是为解决美国国内日益严重的通胀问题,似乎与法国没啥关系,但实际上该法案给出的问题解决办法,却是以大量政府补贴帮助美国本土企业,特别是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等于是在事实上歧视外国企业,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和排外主义之实。马克龙向美国表示抗议的原因 虽然从贸易额来说,法国并非对美出口电动车的大户,但马克龙显然有足够的理由就该法案向美国表示抗议: 其一, 2021年,美法双边贸易总额为805亿美元,虽然看上去不是太多,但这其中法国对美保持了高达206.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所以若美国对电动车和新能源进行排外性的补贴,那么其实就是吸引高科技企业迁移到美国,从长期看,是对法国或者欧洲高端制造业釜底抽薪,贸易顺差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其二, 受到俄乌战争影响,今年的欧洲经济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到了明年,甚至还会更惨。这其中法国虽然不是受害最严重的,但其今年GDP增速预计也将只有2.5%,明年甚至仅有0.75%。 受此影响,马克龙政府如今在国内的支持率已经大幅下滑,在年中甚至丢掉了对议会的控制权。所以对马克龙而言,一个是寻找新的海外市场,一个是巩固既有海外市场,就是其摆脱这种政治危机唯二的选择。 于是我们才会看到,在前者,马克龙选择了抱紧中国大腿;而在后者,马克龙就必须继续巩固法国在美国这个西方体系内最大单一市场的存在; 其三, 马克龙一直都有非常浓厚的令法国成为欧盟大当家的情结。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龙应该巴不得美国人赶紧大搞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离欧洲越远越好,但现在这份《通胀削减法案》却是实实在在的伤害到了整个欧盟的利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马克龙若能带头说服美国放弃该方案,或者至少对欧盟网开一面,那么不仅一众欧盟小国要对马克龙感激涕零,德国这个法国在欧盟内最大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欠下马克龙一个大人情。马克龙距离让法国成为欧盟老大的梦想,无疑又将向前迈出一大步。马克龙用来与拜登对质的最大筹码 既然好处多多,马克龙当然必须倍加卖力。据路透社25日报道,马克龙将在下周亲自出访美国,与拜登就此问题展开面对面的对质。 但让晶晶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一名匿名法国外交官告诉路透社,马克龙届时用来与拜登对质的最大筹码,其实是中国 ——"你不能既要求我们在中国问题上帮你,又对我们实施通胀法案"。 对此晶晶只能说,马克龙的确是会玩的,因为法国在美国建立反华包围圈这件事上 ,确实相当关键: 其一, 2021年,中法双边贸易额高达850亿美元,甚至比美法双边贸易额还高,美国若不"搞定"法国,这足以令美国对华脱钩的政策变成一场笑话; 其二, 在欧洲,法国同样是个影响力极大的大国。若不能拿到法国对配合,那么欧洲那些本就对美国心有抱怨的国家就更不可能跟随美国一起反华了; 其三, 在西方世界,法国还是为数不多与中国关系颇为友好的大国。比如早在今年年初,佩洛西就曾打算访问台湾,但正是在法国的斡旋下才令这场危机解除。所以若法国真的在对华问题上站在美国的对立面,甚至仅仅只是保持中立,也足以令美国的反华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我们站在法国的利益角度看,得承认人家马克龙的要求挺合理: 要法国跟随你们美国反华,你们美国当然就得拿出足够的利益来换;既要法国为你们当反华出头鸟,又要从法国身上榨取一切好处,这世上哪有这样做交易的道理? 所以晶晶认为,现在压力已经给到了拜登那边。但拜登是比较软弱的,如果让他答应马克龙也是难上加难:《通胀削减法案》是拜登今年为数不多的"政绩",而且其中很多还涉及民主党与美国左派的"政治正确"。要拜登在签字三个月后就反悔,这与要其自杀无异。 所以,法国也基本上没得选,从这个角度想,我倒是挺乐于见到美国跟法国闹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