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怀揣着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想去西藏耍一耍,去虔诚的拜一拜,去用心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其实有从朋友口中,纪录片的影像中,以及一些有关于藏族的电影中,有大概了解到一些朝圣者的画面。对于没有信仰的我,真的很难理解这种行为,这样做的意义在哪?做了之后,所有之前犯的罪孽真的被洗涤了吗?这样就真的祝福到了那些往生的人以及新生儿了吗?带着种种疑问,我观看了这部好评如潮,宛如纪录片般的电影《冈仁波齐》…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尼玛扎堆饰)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杨培(杨培饰)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喘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这部电影,突然想到我自己的一段故事。记得读初中时,家在农村,但是父母为了我读好的学校,把我送到了城里最好的学校去读书。那个时候,只能在学校外面的民房,类似学生宿舍般的人家租房子住。那个时候的我,可真想家呀!不过那个时候的学生普遍偏穷,我也是其中一员,真想每个星期都能回一趟农村老家,看一看妈妈。除了那一趟必须的城里到农村的汽车由于路途太远一定要乘坐外,剩下的那个也很远,不过跟汽车路程比却没那么远的土路,却要花差不多的钱乘坐三轮车,我们那土话叫"麻木",因为在那个颠簸的路上,乘坐那一辆车,真的是又麻又木啊。写到这的我,不禁笑出了声。为了省钱,我会选择步行回到家。记得有一年的夏天,热到足以中暑的一天,防晒意识也没现在那么强烈的我,选择步行回到家,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啊。回到家的时候,脚都起了泡。妈妈当时看着我回来了,是很兴奋的,又很疼惜我:"这个女孩子,一个人在这么热的天走了这么远的路。"那个时候,所有的疲惫在看到妈妈的那一刻,都消失了。这件事跟信仰无关,跟电影无关。跟电影《冈仁波齐》里的朝圣者相比,真的不值得一提。但是如今再让我在同样的温度下,穿着差不多的夏季衣衫,穿着差不多的球鞋,再走上那么一段路,我是万万不愿意的。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变化,当初那种初心早就没了。当时好像更加勇敢一点,更加不怕吃苦,可以为了一个目标而去做一些很累很累的事。现在长大了好像懒了,当然我并不是指身体上的懒,而是一种心态上的懒:躲在舒适圈多舒服呀,不用去面对意外,不用去面对未知的风险。 看完《冈仁波齐》好像突然明白了,信仰这个东西真的蕴含巨大的能量。当你发自内心,非常虔诚的去做一件很辛苦的事儿,也许在外人看来它一点都没意义,可是当你虔诚地去完成这样一件事之后,你回过头再看,感觉整个人生好像豁达了,眼下的困难都不是困难。电影中有个场景让我挺感动的。朝圣路上,一个出租车司机为了躲避其他车辆,不小心撞到了朝圣者的车辆。出租车司机赶快出来看朝圣司机的伤势,并且真诚的道歉,朝圣司机看出租车司机也是着急送命悬一线的乘客去往拉萨救助,只是叮嘱他以后开车小心,说自己并无大碍之后,就放他走了。我没去过拉萨,也没怎么跟藏族人打过交道,但是通过这个场景,我发现朝圣者的心怎么这么纯净,没有一丝杂质,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在朝圣路上不断净化的心灵。 该片电影画面中,推拉镜头、剧烈的手持晃动抑或是升格降格镜头都极少被使用到,背景音乐更是被束之高阁。固定镜头辅以远景、全景、中景成为了该片最主要的镜头语言——这种冷静克制一方面能够尽量不打扰演员使之回归到自我,最大限度保存藏民原始的面貌;另一方面削减了导演的个人意图,不过分聚焦的、扩大的景框使观众在观看时读取到的信息变得复杂,多义性也就由此产生。《冈仁波齐》是一部有着拍摄大纲又随着行程增补内容的伪纪录片,在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游走,拍摄的过程本身就变成了朝圣:面向一个既定目标展开前路未卜的追寻,接受沿途出现的一切可能,并且无谓好坏尽收囊中。开放式的、继续行走的结尾展现的正是导演的世界观,可能也是藏区生活带给导演的世界观。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