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年轻朋友告诉我,她父亲去世后,她才意外发现,自己的祖上,竟然是世家大族。 父亲去后,遗下一柜子书籍照片。 她是大学圈子里长大,听惯了"儿女当废纸卖掉老教授全部藏书,附近的旧书商都捡了大漏"的故事,所以就打算好好处理一下。 但也没太认真,因为自觉家里八代起都是普通人。 结果,她发现了一封钱钟书的来信。收信人的名字,她并不知道。 她好奇,上网一搜,又发现:那就是她祖父的另一个名字。 原来她家世代书香,尤其在民国期间,出现过大量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有电影导演、工程师、企业主、电影明星……等。 其中,她直系的曾祖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投奔革命,大概为了不想连累家人,故而改名换姓,之后,他们所有人都用新的姓氏,也包括她。 她曾祖父与祖父亦很有成就。 尤其是她祖父,后来是一位作家,又有若干笔名。她上孔夫子一看:有许多她祖父与齐白石、与金庸的书信在售卖。 我一听,首先恭喜她,叮嘱她好好打理一下那些资料:这是挖到宝了。 又问她:为什么你完全不知道? 她说:因为—— 因为她父母离婚了,她和她母亲生活,和父亲来往不多; 再往上,她祖父母也离婚了,她父亲跟祖母生活,和祖父来往不多; 再往上上,她曾祖父投奔革命之前是结过婚的,抛弃了在家乡的原配与儿子,后来把儿子(她祖父)接了过去,改了自己后来的姓氏,但应该与整个家族不怎么来往。 再往上上上,她的曾曾祖父好像有不止一个太太,小孩们好像不是一个妈生的。 我问她: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她说她在当当上买了一套研究她们家族的书,打算先看一看。 她单身,而且是准备单身到底的。 跟我说,她把身世告诉身边几位朋友时,有人便劝她:这么好的基因,得传下去呀。 我说:那你怎么想? 她说:书还没到,但在网上搜了一下,估计她得有上百位共曾曾祖父的堂兄弟姐妹。传承基因的职责早有人履行了。 我说:对,你与某女明星应该就是堂姐妹——不对,她应该比你高一辈,是你堂姑。 她说:她现在就想把这些信件照片都卖了,赚点儿钱。 她给我看了几张照片,问我认识是谁不? 我说:不认识。——但你别随便扔呀,搞不好就是重要人物的照片呀。 她说:她也这么想。但一点儿线索也没有,不知道从何知道起。 我说:不是有搜图软件吗? 她说:她试过了,只能搜出一些近似的照片,比如民国女子之类,搜不出来是谁。 她说:他们大户人家,照片多。 我说:不是"他们"吧,站在你的角度上,应该是"我们"。 她说:感情上,确实是他们。